南社老故事
主要是因為窮。
趁著假期悠閑,在家門口閑逛,無意中踏入了800年前的明清南社古村落。
古村位於東莞市茶山鎮南社村,是國家AAAA風景區。先後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優秀民族建築名村”、“廣東最美鄉村”等稱號。
明清南社古村始建於宋代,是壹個以謝氏家族為主的血緣村落。1275年,東晉謝安後裔謝遷居於此,至今繁衍28代,後代8000余人。
這個古老的村莊以壹個長長的池塘為中心,各種祠堂和寺廟袖手旁觀著水。海峽兩岸的村落建築,明清時期都是圍著池塘而建,青磚房掩映在綠葉婆娑的老樹之間。狹窄的小巷貫穿著壹排排古宅,靜謐而從容。
與中國其他地區的古村鎮相比,南社古村明末清初的原始建築保存完好,保存了大量的石雕、磚雕、木雕、灰塑、陶塑,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據記載,古村落有祠堂22處,古民居200多處。
明清建築特征明顯。在建築方面,可以說明清時期達到了中國傳統建築的壹個高峰。明清建築形式簡潔,細節繁復,復古取向明顯。這壹時期的建築群采用了院落重疊垂直擴展和左右水平擴展的配合,通過不同封閉空間的變化來突出主體建築。
南社古村的民居建築多為三院兩院設計,比祠堂更簡潔實用。可以說,南社古村是研究廣府建築文化的典型。
歷史上南社村人文豐富,重視教育,謝家更是有名。明清時期,這裏出過十幾位進士舉人,是遠近聞名的“進士之鄉”。此外,還有29位學者,是名副其實的“文化村”。謝氏宗祠前密密麻麻的旗桿夾,是歷史的見證。
旗桿夾是封建社會科舉功名的象征,即科舉功名後,在祠堂前豎起旗桿,壹是為了榮耀祖先,二是為了以身作則,激勵後人。
有必要簡單介紹壹下南社村歷史上的幾位名人——南社四大家。
謝祖師爺尊文尚武,聲名鼎盛。晚清時期,謝、謝毓雄、謝汝忠先後獲得武進士稱號,謝獲得文進士稱號。
謝,文進士,清代二等文官。他被皇帝任命為高級大臣。他考上科舉後,當上了秦家禮部主任。
謝毓雄,武進士,光緒六年宮中考,第六十五名進士中的軍士,被任命為禁衛衙門。
謝汝忠,武進士,吳克光緒六年進士,是上士第二十二名進士,是蘭陵的官宦侍衛。
謝,武進士,因作戰有功,被清廷封為建威將軍。被授予壹等功,官至副都督、連長,是謝氏宗親中官階最高的人物。謝的曾祖父謝和祖父謝殿玉都被任命為建威將軍和漳州鎮的連長。
沿著池塘的兩岸,從西門到北門的距離只有300米,建起了許多規格不壹的祠堂。
謝氏大宗祠,南社村謝氏家族的“總宗祠”,是南社村最大的宗祠,距今已有460多年的歷史。可以說是南社村最豪華,設備最齊全的祠堂了。
有任天宮、英羅宮、晚節宮、古靈宮、百年宮、晚翠宮等。
中國的祠堂文化,以同宗為代表,是以祠堂為中心的傳統文化,是我國鄉土建築中的壹種祭祀建築。其基本功能是先祭祖,通過對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緣關系的延續將整個家族成員聯系在壹起,形成宗族內部的凝聚力。
除了祠堂之外,還有各種寺廟、會館、作坊、商店和建築,分布在池塘沿岸和東西兩岸的房屋裏。
宰相狄,又名謝書院,是古村落中保存最完整的書院,具有園林式建築。
所謂的資政,就是幫助治理國家大事,即使不在皇帝身邊,也可以為皇帝出謀劃策。
謝祠,是朝廷為表彰謝的功績而建,建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院落布局。
碧海藥店始建於明朝鄭德時期,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南社蔗料,是壓榨甘蔗的棚子,以牛為動力,帶動兩個石輥壓榨甘蔗汁,是古代傳統的制糖工藝。榨糖用的糖鍋很大很深,三鍋為壹組(生鍋、中鍋、熟鍋),稱為三星爐。
百年老廣場,建築風格獨特,前為四合院式牌坊,後為祠堂。廣場中的影壁和兩條回廊圍合在壹起,廣場頂部的石雕裝飾精美,人物和表情栩栩如生。百歲坊建於明朝萬歷年間,至今已有420多年的歷史。百歲坊是明代為紀念南社村四位百歲老人而建。百歲坊體現了中國傳承了幾千年的長壽文化。
古村裏還有“鎮村之寶”——古榕樹,壹棵樹齡超過530年的榕樹,被稱為南社村的風水寶樹。南社村是壹個船形的大村莊,船頭在前。這棵大榕樹位於村中,相當於船中的帆。據說謝小時候經常和朋友們在這棵榕樹下玩耍。所以,到了南社古村,壹定要坐在這裏,吸壹口古木的氣息,沾壹點古人的仙氣,來年就順順當當,健健康康。
榕樹下,壹群老人,幾條板凳,壹壺清茶,壹個故事。壹個秋天的午後,帶著斑駁的樹葉從縫隙中散落,帶著老人們的樸實和回憶,閑暇悄然流逝。
鐵榕,流動的時間。
幾十米外的另壹棵榕樹,可能是村子裏最熱鬧的地方。壹個不大的水泥欄桿是靠吊水建成的。除了壹個清朝康熙二十六年制造的火藥炮,這個手搖爆米花機就更吸引人了。
將米飯放入爆米花機中,加入少許香油,擰緊,放在火面上,邊搖邊烤,讓米飯均勻受熱十分鐘左右。估計是米熟了,可以開了。“砰”是孩子們心中最美的聲音,從烤箱裏出來的那壹刻,是孩子們世界裏最幸福的時刻。
用爆米花米飯,加壹些煮熟的花生,取適量的糖放在熱鍋裏融化,然後壹起翻炒。過壹會兒稍微涼壹下,就可以用木制模具做米花和切糕了。
爆米花攤是壹個阿姨,壹個叔叔,壹個舅舅開的。估計是壹家人,分工明確,動作嫻熟。烤、爆、炸、拌、壓、切,缺壹不可。新鮮出爐的切糕,滿滿的童年味道,淡淡的煙火氣。
吃下切好的蛋糕,然後慢慢踏入古村落深處,細細品味。
六門竹巷長滿了雜草和青苔。街道很深,石板路很暗。
古井,木樓,紅巖。青磚破屋爛瓦。
銅鎖,石獅,雕刻。鬥拱,檐口,玻璃。
柳樹在池塘邊徘徊,蘭花在廢墟中盛開。
藏在古村落裏的民宿,樹上的文藝酒吧。
古塘的怡情咖啡屋,南社的舞臺。
零零碎碎的民俗…
漫步於縱橫交錯的小巷,猶如穿越時光隧道。時而凝視石雕,時而古井靜謐。偶爾有幾個小孩路過,歡聲笑語的打鬧聲把我從八百年前的時空拉回了現實。
從美食巷出來,天色已晚,爆米花壹家早死了,遊客也少了很多。榕樹下的老人們還在聊著他們的生活和故事,借著夕陽的余暉戀戀不舍。
旅遊真的有“香在遠方,味在近處”的最好詮釋。我和顧村在這個小城待了20多年,離我住的地方只有半個小時的車程。然而直到今天我們才第壹次見面。好吧,也許這就是“人生若只如初見”最好的安排。
人生所有的遭遇和不幸都是命中註定的。
妳來嗎?
(出行日:舊年、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