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告訴我們如何養生。
1,飲食適度
飲食是人體營養的主要來源,也是保持身體健康的主要因素。首先要“慎用五味,清淡飲食”。“五味”是指酸、甜、苦、辛、鹹五種味道。《黃帝內經》非常強調飲食的多樣化,強烈反對偏食、偏食五味,主張人的生命必須以“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相合以補精”為基礎。
飲食的五味對五臟都有滋補作用,但如果妳過於偏愛某壹種,就會造成五味失衡,營養不良,對身體有危害。所以五味調和是日常飲食和飲食養生中最基本的法則。所以《蘇文通奇天論》壹再強調:“故我願五味相和,骨堅肉嫩,血流,理密。如果這樣,脊梁沒問題,道法如法,有定數。
現代飲食宜清淡:提倡“三少壹多”,即少脂肪、少鹽、少糖、多素食。如果經常多吃肥肉和甜食,會使人感到內熱,甚至引起癰、黃、瘡、毒。《蘇文·怒天》說:“膏梁之變,生大癤。”
2.有規律的生活
“日常生活”是指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日常生活有規律”是指日常生活必須有壹定的規律,即日常生活有所調整。《內經》強調要根據人體的生命節律來安排休息時間。所以作息時間壹定要有規律,作息規律。
因為人要與天地陰陽保持和諧統壹的關系,所以人要在白天陽主時工作,晚上陰用時休息。如果違反了陰陽消長的規律,就會對人體造成傷害。比如有的人通宵打麻將,白天睡覺,這是違背自然界陰陽消長規律的。久而久之,肯定會給他們的健康帶來不良影響。
《內經》除了強調陰陽壹日消長的規律外,還強調四時的消長規律。
3,不努力。
“不輕舉妄動”就是不要違背常規去工作,做到“累而不倦”,也就是說工作要保持在壹定的限度內,既不過度勞累,也不放松,做到不知疲倦,即勞逸結合,勞逸適度。過度疲勞會引發疾病,因此《內經》將“疲勞內傷”視為重要病因,但不僅過度勞累會傷人致病,過度休閑也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太舒服了,身體就不動了,就會導致經絡氣血停滯,久而久之生命力就會逐漸減弱。如蘇文宣吳明氣曰:“臥久傷氣,坐久傷肉。”久坐不動,懶於活動,自然會使筋骨衰弱,所以“不勞而獲”並不等於無所事事,古人也提倡“常想努力”。
中國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提出“修身養性之道,在於努力”。
4、內部防禦的精神
“精神內防”主要是調和情緒,保持心神的舒暢和寧靜,排除雜念,防止情緒的劇烈波動,幹擾氣機的正常運動,維持體內氣化活動的良好環境。“蘇文錢轂天真論”,如“閑而無欲,心安而不懼”,“美於食,順於食,樂於其俗,與人競而不羨”,是古人所提倡的。
具體實施應該是“以享樂為務,以自得為功”,主要是在精神上消除各種不良情緒,如狂喜、狂怒、悲傷、恐懼等。精神內防和“精神的獨立防禦”是古代精神修煉中的特殊努力。他們的要點是安靜,有心防守,不逾越精神。通過支撐意誌,影響生理機能,充實元氣,預防疾病,延緩衰老。
5.避免妳所知道的。
“外知內避”,即四時不正之氣要適當避開,以免侵入人體。中醫養生理念提倡“虛邪偷風,避之有時”。《靈樞·九宮八陽》:“欲待虛風而避之,故聖人每日宜避虛邪,如避箭石,邪能害之。這也叫。”外感邪氣被認為是導致人類疾病的主要原因,所以中醫養生觀把避外感邪氣作為壹種養生方法。
平時註意避免外邪入侵,同時也要註意調神,避免情緒過度,浪費精氣,才能保持真氣充盈,防止疾病發生。所以清代醫學家高世貞說:“知外者避之,守內者安之。”。古書上有壹個案例:當時世界上有壹場大瘟疫,三個人早上壹起離家出走。結果是“飽者安,饑者病,飲者亡。”
6、陰陽法則
《內經》提出“天人相應”理論,就是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天人相應”理論指出,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因此人離不開自然環境。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他們必須適應它,否則會引發疾病,影響壽命。
“法以陰陽為本”就是模仿自然界寒暑之間的陰陽變化規律。春夏要順應自然規律調理陽氣,秋冬要順應自然收藏規律調理陰氣。清代醫學家高世貞說:“聖賢春夏養陽,使少陽之氣增長,太陽之氣增長;秋冬養陰,使太陰之氣聚集,少陰之氣儲。“指出養生的規律之壹是順應四季陰陽的特點來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