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培養頭腦,妳必須首先修德,而要培養身體,妳必須首先控制妳的憤怒。
也許有人會說,情緒是人的天性,生活在壹個充滿矛盾的世界裏,誰沒遇到過生氣和煩躁的事情?然而,生氣對人的健康和精神都是有害的。古人雲:“忍壹時風平浪靜,退壹步海闊天空。”壹個人如果能大度,忍辱不辯,自然能遠離是非,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
《論語·衛靈公》說:“不忍則亂大謀”;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小人不忍傷害義人”;還有民間諺語“忍能生百福,和能生千吉”“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唐代張公儀寫的《忍耐力之歌》中說:“仁者能忍人之所不能忍,智者能忍人之所不能忍。仔細想想以後再忍,裝聾作啞再忍。忍字可遍天下,忍可鄰。忍耐可以滋養心靈,忍耐饑寒可以做出壹個產品。忍著辛苦,忍著放蕩,沒病。”
清朝欽差大臣林則徐也在大堂懸掛了“節制憤怒”的警語,可見中國古代人早已熟知憤怒的危害。林則徐是兩廣總督的官員。有壹次,他在處理公務時無法克制自己。盛怒之下,他把壹個茶杯摔成了碎片。當他擡頭看到自己的座右銘“控制憤怒”時,他意識到自己的老習慣又犯了,於是他立即謝絕了仆人的幫助,開始自己清理打碎的茶杯,以示懺悔。與人相處時,不辨是非,不加揣測就發火,是缺乏修養的表現。過於憤怒的人,應該像林則楚壹樣,有自知之明,加強修養,註意“控怒”,心平氣和,以理服人,不要放縱自己心中的無名之火,否則會害人害己。
中國古代中醫對“怒”有過精辟的論述。中醫認為,怒生於氣,氣與怒是壹對孿生兄弟。從憤怒到憤怒,憤怒爆發。生氣會使“血耗肝火旺,怒傷肝”的常識早已廣為人知。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人死於憤怒和暴怒。俗話說“壹碗飯填不飽肚子,卻能壹口氣把人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