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食譜 - 聖人是怎樣煉成的?

聖人是怎樣煉成的?

聖人是怎樣煉成的?——王陽明對教育的啟示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符合“建功立業,立言不朽”條件的聖人之壹。我們能從他身上看到什麽對教育的啟示?

1.

家庭環境——父親的“榜樣”和祖父的“無為”

王陽明從小就受到書香門第的影響。4歲時,他已經背誦了很多經典,10歲時,他隨口就成了壹首詩。然而,他既調皮又好奇。他有段時間喜歡下棋,後來喜歡上了道家養生。幾年後,他沈迷於舞槍和玩戰爭遊戲。壹旦上癮,他就拼命學習,廢寢忘食。王華神父是王陽明的隱形榜樣。他的性格醇厚沈穩,對金錢並不無知,也沒有受到誘惑的威脅。他是事業上有進取心的高中狀元,年輕時也嚴格管教過王陽明。爺爺很開明,經常成為他的“保護傘”。他認為最好的教育是引導而不是強制控制,教育應該遵循孩子的習慣。王陽明的童年就是在這樣壹個陰陽平衡的環境中長大的,父母嚴格養育他的正直,祖父“縱容”他發展天性。當然,人的才能千差萬別,但壹個家族的文化和精神面貌是可以通過家族傳承的。對於王陽明壹家來說,就是:堅守(內心)良知,清貧。

2.

重要的不是妳是誰,而是妳想成為什麽樣的人。

年輕人有誌氣,有抱負,長得帥。王明陽,11歲,當他開始在壹所私立學校學習時,他就把成為壹個聖人作為他人生中第壹件重要的事情。如何在當時的文化和時代背景下成為聖人?

“為天地立心,為百姓立命,承前啟後,為天下太平。”13歲時,王陽明勇敢追擊塞外韃靼。15歲時,為朝廷寫下了和平策,顯示了他的勇氣、胸懷和抱負。看看王陽明的壹生,無論是他年輕時辦詩社的夢想,還是仕途初期的杖打、囚禁、分配,甚至是狩獵,無論是贛桂土匪與寧王叛亂的成就,還是隆昌啟蒙創立心學,以及後來以傳播心學啟迪人的良知為重,做壹個聖人的人生理想始終不渝。

王陽明本人非常重視決心。他在給繼子的信中,寫下了“祝妳且立誌”,並寫出了著名的“告訴哥哥要立誌”。他主持山東省考時,出的題目是“立誌壹陰之誌,學晏子之術”;在他的《龍場示生的教條》中,也談到了學習的四階:立誌、勤奮、改正、向善的責任。完美的人生,應該是在良心的指引下,盡可能地創造壹種自己引以為豪的人生價值。如果說,良心是妳迷失、誤入歧途時隨身攜帶的指南針,是做“內聖”的途徑,那麽,誌向就是能破雲而出的燈塔,是在妳心中築起的豐碑,是宣揚“外王”的途徑。

3.妳怎麽看待考試?知道故事的結局

當然,王陽明參加科舉是為了找壹個施展抱負的平臺,做壹個聖人,就像孔子周遊列國求官壹樣。雖然兩次考試失利,但王陽明的心態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妳們都以落後為恥,我卻以落後為恥。”後來為大弟子許寫了壹篇《示許應試》的文章,談到了如何以平常心做好考前準備:壹是心正,不要太計較得失,二是調養精神,保持清醒的頭腦,聰明壹點。

在這樣看待考試的心態背後,我們可以看到王陽明區分開頭和結尾的思維邏輯:比考試結果(“結尾”)更重要的是不要失去誌向和心安(“這個”)。再比如,對於壹個想幫媽媽卻搞砸了的孩子來說,他幫媽媽的心是好的(“本”),雖然結果是壹團糟(“結局”),但如果我們只是勃然大怒,訓斥他不幫忙,那可能就是孩子幫別人的心。正如黃宗羲在《明代儒學案》中所說:“自古以來,夫教人行善除惡。行善是與生俱來的,除惡務盡算不了什麽。若本體如是,努力如是,且唯其壹。”這裏的善是基礎,惡是目的。“教育和生活中太多的事情都壹樣。

4.發揮妳的才能,不要固執己見。

在王陽明的壹生中,無論是在他的閑官時期,還是在平叛之亂的戰役中,尤其是在他生命的後期,他都把講學作為比做官更重要的第壹要務。在鼎盛時期,他的弟子數以千計,所以稱他為教育家和思想家並不為過。古嚴武曾評價說:“壹個人改變世界,已有百年歷史,古已有之......現在是了,這是王波的良心。“佛教的金剛經也把傳播智慧視為最大的慈善。

王陽明是如何教育弟子的?

王陽明的基本教育方針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不拘壹格”。瘋狂的人會從瘋狂中成就他,固執的人會從嫉妒中成就他。在給弟子講心裏話的時候,如果需要剪裁,他會冷嘲熱諷,如果需要鼓勵,他會從自信中得到啟發。同時,每個人都選擇自己性別和資歷相近的專業去努力。教初學者靜坐,休息,思考擺脫人欲;在妳定下心來之後再教科誌去審視是沒有用的,以免妳只是懸在空中,像枯樹壹樣壹動不動。當身心純粹自然時,壹切都將是壹樣的(“無器”),即“如果妳決定讓聖人人人可用,妳就要為自己負責。”王陽明心學本身就是心理和行為調節的有力武器。

王陽明講課時沒有主觀地淩駕於他人之上,而是順著他們的思想,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妳好好學習,就是“不要執著”,如果妳用佛學,就是“無我”,“心如明鏡,物來而視之”,如果妳用道家,就是“以心觀心”,“對自己虛浮”。說到揭自己的個性,很多人通過努力就能做到,但是不自以為是的放下自己才是更高的境界。這種思想高度不僅體現在王陽明對其心學的傳播上(詳見其著作《手記》),也體現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處理人際關系乃至處理亂象上:

王陽明是素食主義者,但在招待遠道而來不習慣吃素的弟子時,還不忘吩咐廚房做些葷菜。難道不是換位思考,不堅持把自己的要求強加給別人的表現嗎?在處理人際關系時,王陽明善於觀察他人內心的顧慮,看到人們所說的話,通過“用花言巧語”來達到自己的說服目的,這在王陽明面對朝廷官員和訓誡學生時是很典型的。在開始平息亂局之前,王陽明總是要考察亂局的根源,分清起因和結局,從而制定出呼籲民眾、鎮壓亂局或其他事情的總方針。在具體的安撫中,王陽明的策略巧妙而詭詐,虛實多變。他善用心理戰,善用應變之人(例如將領或地方人才),重實而不形,知對手所想(知己知彼)。壹封信《告頭窩賊》,是以賊的角度打動人心、迷惑意誌、啟迪良知、訴說後果的推心置腹的談話。在治理上,要廣泛深入調查了解民意,以“兩館”制度(類似於紅黑榜)作表率,喚醒人們內心的善良,培養誠信;用“十家牌”(類似嘉寶)的制度,以民治民,互相監督,達到自治和穩定。很多做法對我們現在的教育也有直接而深刻的借鑒或啟示。

王陽明的壹生,是“子修氣節,少年修誌,成年修性,老年修德”的壹生。是“君子是我的朋友,小人是我的資產,艱難困苦是我的成功,萬事俱備”的人生。是他不斷閃耀良知、踐行事理的壹生,也是他在育人道路上以身作則、啟迪後人的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