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首詩課後練習答案
首先,背誦並憑記憶寫出這四首詩。
設置題目的意圖是為了形成背誦優秀古詩詞的好習慣。特別是名句要記住。上課默寫,檢查背誦效果。
第二,仔細理解這四首詩,回答下面的問題。
1.《歸園》中的“願”到底是什麽意思?
2.“山止平原始,河蜿蜒曠野”寫了什麽?
3.《遊山西村》中流傳最廣的是哪兩句話?這兩首詩怎麽理解?
設置題目的目的是考察學生對詩的思想和內容的理解。第1題側重於對陶淵明思想的理解,第二題為開放性題目。題目的目的是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對詩中所描述的景色進行個性化的描述。答案不壹定要壹致。
參考答案:
1.這裏的“願”,既可以根據課文筆記理解,也可以引導學生廣泛討論。老師不妨把《歸園》中的另外四首詩介紹給學生,尤其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更能表現作者當時的心情。可以根據這些內容引導學生進壹步理解這首詩。
2.這兩句描述的是船過荊門時看到的風景。從遊泳的角度描述風景的變化。船從蜀地到荊門,兩岸地形從山地過渡到平原。群山壹點壹點地從作者的視野中消失,河水順著山勢沖向遼闊的原野。
3.山河疑無路,又有壹村。寫山西村山環水繞,繁花似錦的場景,說明困境中仍有希望。
3.《紅樓夢》第四十八回香菱曰:“大漠煙直,長河落日圓。”?太陽自然是圓的:‘直’字似乎不合理,‘圓’字也太俗了。當我合上書想起來的時候,好像看到過這壹幕。“妳說香菱欣賞這兩首詩有道理嗎?為什麽?
這個問題的目的是讓學生深刻體會這兩首詩“詩中有畫”的特點
參考答案見“正文討論”。
試著從這些詩中選壹首,根據自己的理解,用文字或繪畫來描述自己的閱讀感受。
本題目為開放性題目,意在讓學生充分調動聯想和想象力,從而提高對古詩詞的理解和鑒賞能力。
教學建議
首先,要指導學生大聲朗讀這五首詩,並能正確地背誦和默寫。
二、古詩詞教學應註重引導學生理解詩詞的意境美和語言美,並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適當解釋壹下詩的意思,不宜做復雜的分析。
第三,對古詩詞教學的建議。
氣質培養和想象力培養是教育的重要內容...修養和修養必須依靠什麽東西,最好的就是詩歌。.....讓他們(學生)接觸古人的思想感情(那些思想感情雖然是古人的,但總是新的,仍然讓後人感到親切),修身養性的成果應該更多。
……
有些不太好理解的單詞,當然要老師先解釋;剩下的最好還是學生自己去體驗。詩歌的意義和趣味往往在文字之外;光靠字面解釋就跟胡亂嚼橄欖壹樣,沒什麽味道;只有通過文字體驗到趣味,品味才有意義。經驗不是什麽神秘的東西:首先在於對文字的透徹理解;二是根據詩人自己的經歷來介紹詩人的經歷。這兩級功夫,小學生當然不壹定能到家;但是必須讓他們去嘗試。體驗到底,老師給他們壹個評價後,他們會有自己的快樂;如果體驗不正確,他們的印象會比老師糾正後隨意聽課深刻得多。每首歌後面都有解說供老師參考。先讓學生體驗壹下,然後老師會和他們討論,給他們指導。討論和引導的方法大致類似於解釋。我們不希望老師根據解釋告訴所有學生。當然,學生也不壹定要講。雖然他們說的和解釋的不壹樣,但意思是壹致的,老師也可以不談,不必拘泥於解釋。詩歌的教學重在培養氣質,拓展想象;言歸正傳,壹兩句話可能就夠了,不壹定需要復雜冗長。
每次講座結束後,最好讓學生熟悉壹下。這和自己的經歷有關,也和老師的指導有關;兩個人都在家的時候,他們會嘗到詩歌的味道,自然會願意不被強迫的去讀。那些耳熟能詳的詩詞,在閑暇時反復吟誦,就像他們經常唱歌壹樣,對他們的心靈有著無限的益處。
第二,對“使其達到堡壘”的分析(施蟄存)
唐朝自建國以來,各蠻族不斷入侵,唐政府不得不加強邊防以應對戰爭。有時,他們帶著勝利向北行駛,意圖擴張領土。開元、天寶年間,不少詩人參加了守邊高級將領的幕府,並擔任他們的官吏。這些詩人寫下了他們在邊塞的所見所聞,因此邊塞風光和軍事生活成為盛唐詩人的新主題。這類詩歌在文學史上被稱為“邊塞詩”。在王維的詩集裏,這樣的詩並不多,但當代詩人高適、岑參、王昌齡都以寫邊塞詩而聞名。
王維的詩是眾多唐詩選本中的名篇。詩中描寫了壹個有朝廷使命的人到了邊塞看到的風景。有人認為這個“使者”就是王維本人。因為王維曾經在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派使節到要塞,並在涼州崔幕府擔任判官。如果是,標題應該寫“被送到堡壘”。現在已經沒有“奉”字了,所以這個“使”字指的是壹般的使者。再看這首詩的內容,完全是客觀的,並沒有表達作者自己的語氣。也可以看出,這首詩不能理解為王維的自述。
第壹副對聯中的“自行車”和“國家”是“使者”的代詞。李陵《答蘇武書》說:“第壹步,用自行車,使之適合自己。”本意是信使帶的人不多,壹車就夠了。後來的詩人把“自行車的信使”簡化為“自行車”作為信使的代名詞。“從國”是秦漢時期官方名稱“經國”的簡稱。這個官員掌管投降和投降的蠻族部落。所以“附庸國”就成了外交官的代名詞。居延是壹個古老的地名,位於今甘肅張掖、酒泉壹帶。在漢代,這裏與匈奴接壤。理解了這三個名詞,這個對聯就好理解了。兩句話十個字,只說明使者要去邊塞,已經過了居延,進了胡地。上下句真的是重復。“自行車”和“國家”都要用,“待太久”就是“問邊”。兩句話只有壹個概念。在詩學上,這是壹種“雙手交叉”的病,就像兩只手掌合在壹起壹樣。這種詩病,唐代詩人不重視,宋代以後很重視,不做這種對聯。杜甫詩中說:“今欲東去海,西去秦。”(二十二韻為魏作成)“今欲”意為“快來”,“東去海”意為“西去秦”。這兩首詩只說了壹件事。白居易在壹首詩中說:“甜蜜他們壓在古老的大道上,到達搖搖欲墜的城門。”這是壹首關於草的詩,下壹句是最後壹句。郎世遠詩:“蟬不可聞,落葉不可聞。”(送別錢起)“不聽”就是“不聞”。這些都是宋代批評家所舉的雙手交叉的例子。
顓頊是指使者過居延時,如滾滾塵沙出了漢家的邊塞,如歸北的大雁飛上了胡天的天空。“鄭鵬”是飛揚在地面上的塵土和沙子。現在江南人也把隨風而來的灰塵叫做“陳鵬”。“出漢”“入胡天”也犯了合掌之病,所以這種對也是對的。
天氣非常好。在壹個大沙漠裏,我看到遠處的烽煙直沖雲霄,河上有晚霞,特別圓,特別大,沒有雲。大漠、長河、孤煙、夕陽,抓住了西北高原的特色。“孤煙”“落日元”表示天氣晴朗,無風無雲,這也是沙漠的壹個氣候特征。
末了壹副對聯,說使者到了小關,遇到騎兵巡邏偵察。壹問,才知道都胡的軍部還在離這裏很遠的楊希嫣山。小關位於寧夏固原縣,是唐朝防禦吐蕃的軍事據點。楊希嫣山,也就是杭艾山,在今天蒙古人的境內。漢朝大將軍竇憲征服可汗,曾經駐紮在楊希嫣山,並在那裏刻下了濟公的碑文。都護是漢朝的官名,西域都護是鎮守天山南北山麓的最高長官。
王維這首詩的主題是描寫當時西域的遼闊疆域。居延之後,出了漢朝的邊塞,現在還是唐朝的地盤。再往前,到了小關,才知道都胡(當時我們的時代)還很遠。就這樣,唐朝的邊塞比漢朝向西擴展了數千裏。但是,王維的地理概念似乎是錯誤的。東有蕭關,西有居延。如果過了居延,應該已經過了蕭關了。此外,王維還寫了壹首名為《在堤上工作》的詩,詩中說:“當到監察的時候,在堡壘上工作。”這首詩第壹句說:“獵天驕居燕外。”已知他去過居延,但不知道他出蕭關前為何說居延在此。至於楊希嫣,它不是我們西域時代開啟的地方。王對的稱呼大概只是對我們當時時代的壹種恭維,並把它比作竇憲。這最後壹副對聯,不僅用了冉彥山,讓人百思不得其解,而且這兩首詩根本不是王維創作的,他是抄於石南的。於世南《長城洞飲馬》詩雲:“每壹任使都護在樓蘭。”在樓蘭,是符合地理情況的。王維這首詩本來完全可以借用余士南的句子,但為了押韻,他不得不把“樓蘭”改成了“楊希嫣”,但這個改動被打破了。
(選自《唐詩百首》,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版)
三。《荊門渡口送別友人》賞析(吳啟明)
每個人都熱愛自己的家鄉。第壹次離開家鄉,當然會有戀戀不舍的感覺,而在外地生活久了的人,會有強烈的鄉愁。李白的《荊門渡口送別友人》表達了人類這種普遍而美好的感情。
在荊門渡口送別朋友是李白離開四川時寫的,記錄了他第壹次離開家鄉時的印象和感受。第壹副對聯直接扣詩題,說明此行目的。顓頊緊跟著那句話,寫出了穿越荊門入楚的壯麗景色:“山止平原始,河蜿蜒曠野。”李白剛剛駛過三峽,兩岸到處都是山。他過荊門山時,長江豁然開朗,茫茫壹片,兩岸是平坦寬敞的原野。這使長期生活在四川的詩人感到高興,並立即將這種感覺寫進了他們的詩中。兩句中的第二個字提煉的很好,山在漸漸遠去,消失。眼前是壹望無際的,以“遂”字,將山川和的位置逐漸變化移動,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給人空間感和流動感。這種印象是由抒情主人公的觀點不斷運動而形成的(李白的船在前進)。長江帶著“進”字滾滾而去,仿佛河水流入藍天,流入茫茫大漠原野,流入大海。(《吳杜甫選集》劉元霖註:“大荒指海外。”)對聯寫的是長遠的眼光,短短十個字,就畫出了壹幅波瀾壯闊的長江畫卷,真有“萬裏應近談”的妙處,而項鏈換個視角,描繪的是長江的近景:那句“明月如鏡高擡”,是月夜低頭所見。明月當空,卻倒映在緩緩流動的長江水中(因為江面很寬),仿佛壹面鏡子從天而降。李白曾在《古浪奔月記》中說:“我懷疑瑤臺京飛在青雲山的盡頭。”這首詩的形象正好相反,就是天上的月亮飛進了水裏。“海雲像宮殿壹樣閃閃發光”這句話是妳在白天看它時所能看到的。天空中的雲,層層疊疊,構成了海市蜃樓;雲多,所以天高,襯托出袁野的低平和廣闊的江岸。下巴和脖子的結合,遠景和近景,詳細地描繪了長江水面開闊、兩岸平坦的景色,並在自然美中融入了詩人第壹次看到平原時清新愉悅的感受和體驗。結束句子,拍拍題目。“水給妳帶來了家的感覺,把妳的船拖了三百英裏”。長江水從川東流下,所以詩人稱之為“故鄉水”。當詩人第壹次離開家鄉時,他真的很依戀它,但他沒有說實話。他從那邊寫信來,說家鄉水滿親情,離萬裏不遠,又舍不得送我這個遠離家鄉的人去楚國,讓我越來越有感情。這首名為“送別”的詩的意思是送我遠離長江。評論這首詩,沈德潛說:“詩中無送別之意,題中之字可刪。”(《唐詩》)不能不太死板。還是王夫之的《姜齋詩話》說得好:“兩句如在環外,思之不盡,唯此而已。”意似外,聲如纏綿,情趣盎然。
(選自《中國文學鑒賞珍品》,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版,有改動)
四、《山溪行》(鄧·)賞析
這是姬友的壹首抒情詩。
第壹副對聯展現了豐收之年農村寧靜歡樂的氣氛。臘酒是指去年臘月釀造的米酒。海豚,是壹只豬。滿是雞和海豚的意思是滿是雞和海豚。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農家酒雖然口感單薄,但待客之道很深。壹個“足”字,表達了農民的全部好客。“不笑”二字表達了詩人對農村淳樸民風的欣賞。
第二副對聯寫的是山河沿岸的景色,蘊含哲理,千百年來廣為引用。“山河無道疑,又有壹村。”讀完這樣壹首流暢、優美、歡快、活潑的詩,妳仿佛能看到詩人漫步在青翠的群山之間,清澈的山泉在蜿蜒的溪流中潺潺流淌,植被越來越茂盛,蜿蜒的山路越來越難辨認。在我不知所措的時候,突然看到眼前的花忽明忽暗,幾座農家小屋若隱若現的掩映在花樹之間,詩人頓時覺得豁然開朗。其歡欣鼓舞的興奮程度可想而知。當然,這種境界前人已有描述,但這兩句話特別委婉別致,所以錢鐘書說“陸遊聯使之‘題無所留’”(《宋詩選註》)。人們在討論知識、研究問題時,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山轉水轉,令人困惑。出路在哪裏?於是我突然有壹種空虛感。但是,如果妳持之以恒,繼續前進,突然壹縷曙光出現在妳的面前。繼續前行,妳會豁然開朗,發現壹個妳從未見過的新世界。這是這種聯系給人的啟發,也是宋詩的獨特趣味。讀完之後,人們會覺得在生活中的某個情境下,與詩中所寫的東西有著驚人的契合,因而感到更加親切。這裏描寫的是詩人走在背陰的路上,自信地走著,懷疑是不是沒有路,突然開朗起來,既體現了詩人對未來的希望,也道出了世事沈浮的哲理。所以這兩首詩超越了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具有強大的藝術生命力。
這幅對聯展現了春天美麗的風景;下聯描述了南宋初期從自然到人事的農村風俗。讀者不難體會詩人對傳統文化的深情。“社會”是土地神。春節社團,立春後的第五天。這壹天,農祭社為新年祈福,充滿了興奮、打擊和打擊,也充滿了豐收的期待。這個節日的起源非常古老,在李周就有記錄。蘇軾《叠華蓮·周覓上元》也說:“擊鼓吹笛,乃入農桑社。”宋朝的時候還是很流行的。陸遊對這壹古老的地方習俗贊不絕口,以其“簡服古風”表現了對我們國家和人民的熱愛。
前三部寫的是外面的世界,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但似乎詩人的用心還不夠,於是改了筆:“從今以後,妳若悠哉遊哉地騎上月亮,就拄著拐杖整夜敲門。”隨時,隨時。這位詩人已經“遊”了壹整天。此時明月高掛,整個大地籠罩在淡淡的清亮中,也給春節後的村莊染上了壹層靜謐的色彩,別有壹番情趣。於是這兩句話很自然地從我胸中流出:我希望時不時能拄著拐杖騎著月亮,輕點柴飛,和老農親切交談。多麽榮幸啊!壹個熱愛家鄉、貼近農民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
這首詩寫於孝宗三年(1167)的大路。在此之前,陸遊擔任龍興府總判官。因為盡力幫助張軍北伐,被投降派瓦解,以“謝罪、鼓噪是非、力勸張軍作戰”的罪名回到家鄉。當然,詩人是憤慨的。相比於爾虞我詐的官場,家鄉簡樸的生活自然會帶來無限的慰藉。此外,詩人雖然看似悠閑,卻未能忘記國事。抓國家的人目光短淺,沒有長遠打算。然而,詩人並沒有失去信心,並確信有壹天他不會極其成功。這種心境與妳要去的地方不謀而合,於是雙方協商產生了壹段傳誦千古的“山重”與“柳暗花明”的連接。
陸遊的七律是最好的。這部七律結構嚴謹,主線突出。全詩八句中無“有”字,但處處削“有”字,妙趣橫生,無窮無盡。也有層次分明的。“之幽境,風俗之美,願作常約”(方《趙魏》)。特別是中間的兩副對聯,工整,善於寫高難度的場面,如珠落玉盤,流暢,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