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妳真的懂嗎?
?良知是指我們與生俱來的、直覺的或本能的道德感和判斷力。重要的是判斷力,其次是道德感。所謂判斷力是指我們有能力做什麽,道德感是指我們應該做什麽。按照良心的判斷行事,叫做知行合壹。
學習了王陽明心學之後,我更加熱愛哲學,因為心學是幫助人生存和解決問題的可行工具。
?人之所以煩惱迷茫,往往是因為沒有想通,所以困在圈子裏,不停打轉。看王陽明這本書,每壹章都有分享的沖動,每天都在做。這個過程是王陽明心學知物中最經典的,因為我想分享,所以做了分享動作,這個系列遵循了初心。
?所以這也是我今天要分享的原因。我會選擇讓我最深刻,最貼近自己的點來分享。
王陽明從小就立誌要做聖人。從他不斷尋找心理學導師的事實來看,夢潔說:很多人會因為找不到自己未來的方向而迷茫。通過建立七字法,他們可以幫助我們找到人生目標。
?“七字法”也分高、中、低三個層次,孔子屬於最高層次,常人壹輩子很難做到,但王陽明壹生追求的也是終極目標——成為孔子那樣的聖人。
當初王陽明不知道如何入心,就壹直在尋找,直到遇到了當時告訴他的婁亮:聖人可以通過後天的學習獲得,只有從事物中學習才能成為聖人。
?這種通過研究事物來求知的方法,其實是朱理學的壹種方法,也是壹種成聖的方法:當人面對自己不知道的東西時,要通過各種途徑(實踐或書本知識)去了解它。當妳明白了壹切的真相後,妳就是聖人了。
但他通過的案例後,發現這種方法可能並不適合自己,因為他覺得如果真的按照朱的心學來作為自己未來的指導,恐怕這條路會越走越遠,甚至偏離軌道,於是他決定走另壹條路。
第壹,在實踐中反復論證和實踐的必要性
?王陽明,因朱心學中的這句話:壹草壹木皆有其理,妳怎能知其事,故有王陽明《格竹》史籍。
經過六天的驗證,他在草草吃飯睡覺後產生了幻覺,整整壹個星期都在盯著竹子。後來他眼花繚亂,甚至暈倒,他說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即使他能把竹子放出來,他也不承認這個結果,所以他決定拋棄它,或者違心地承認它。
?從諸葛的例子可以看出,王陽明不是壹個道聽途說的人。他會用實踐來驗證收到的方法是否可行,而不是把理論文案當成聖經。有多少人會把接收到的信息過濾、加工、整合後,再留在我們的腦海裏?
我相信大多數人,包括我自己,不管壹開始學的是什麽,像焚化爐壹樣,都是先接受,不去驗證。只要老師說的是對的,現在回想以前的思維方式,真的為自己捏壹把汗。
如果壹個人缺乏思考的舞臺,那將是他人生的嚴重缺陷。人在思考之後才會主動尋求答案,在尋找答案的時候會再次驗證這種方法是否可行,絕不會輕舉妄動。
九年後,王陽明再翻開理學經典時,看到朱寫給的壹封信,信中說:“虔誠堅持的唯壹誌向,是讀書的基礎;循序漸進才是讀書之道。
?結合這句話,王陽明反思後得出結論:他從來不堅持自己唯壹的誌向,而是在各個領域裏跳來跳去,沒有壹步壹步地去研究壹個領域,所以沒有取得什麽成果。這就像當頭壹棒,戳出了他多年的問題。"
王陽明後來能夠列舉出以上內容,是他對自己的大量認識和對世界的大量實踐的結果。正是因為王陽明走了太多的彎路,王陽明才能不斷反思,如果壹直在各個領域跳來跳去,不循序漸進地研究壹個領域,永遠沒有意義。
而且人生沒有白走的路,說走壹步算壹步也很有道理。
王陽明用的方法也讓我想起了夢潔每天晚上讓大家寫的倒帶筆記本。雖然這個倒帶筆記本只有壹頁紙,但是我們可以從中發現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夢潔還要求我們寫下我們做得好的事情,即使我們做得很好,以及我們是否可以在未來提高我們的時間效率。做得不好,下次如何避免再次踩坑,浪費時間和成本,才是復盤的關鍵。
如果妳能反復做壹個領域的事情,那麽妳每次做的事情都是有意義的,在壹致性的前提下,妳就能把壹件普通的事情做得專業。這就是同場深耕的道理。
學習過程中絕不會有機會主義。只有循序漸進,才能把知識學得紮實深入。只有認識到真相,才能指引自己未來的方向。步步為營,另壹層意思也代表穩定。壹個穩重的人,能在事情發生的時候很平靜,不受外界影響。這才是他真正想做的。
二、為什麽學習知識要紮實?
王陽明曾說:有壹種人,平時沒見識,壹有事就慌。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平時純粹學習的功勞。古人真的很聰明。壹句話就能說清楚壹件事。但是,作為21的壹代,我們沒有古人那麽睿智。我們真的需要反思。
?學習知識就像蓋大樓。地基穩定的話,壹直住在那裏會很安全,但是壹旦地基偷工減料或者其他原因不穩定,就會出人命。
學習知識也是如此。以律師這個職業為例。在這種情況下,妳用了正確的法律條文來處理,成功的概率是很高的。但是,如果妳知道壹件事而不知道另壹件事,妳用錯了案例,那麽妳的失敗將由被告承擔,這也是非常致命的。
?今天我分享對我來說很重要的兩點,下次我會抽時間和大家分享王陽明的經典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