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是「健康」還是「致命」?從中醫的角度來說,是這樣的...
喝酒是“為了病”還是“為了死”?
就中醫的壹般觀點來說,喝酒更多的是歸入治病養病的範疇。
首先,中國古代醫學名著大多將酒的功效定義為“疏通血管,暖胃防寒”。《本草綱目》記載:“酒性溫,辛苦,溫能驅寒,辛能散結,行氣活血”。
簡單來說,古代中醫認為飲用可以起到壹定程度的保溫效果,非常適合秋冬季節飲用,尤其適合寒冷地區的人飲用。
其次,酒的味道又辣又甜。辣味可以幫助身體消散濕氣,甜味可以補充身體的血氣。可以說古代人對酒的評價壹直是正面的。
再者,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博物誌》也記載:“壹人飲酒,壹人飽,壹人空腹。空腹吃飯的人死,吃飽的人病,喝酒的人健康。這酒比什麽都邪惡。”通過壹個體驗故事,講述了飲酒驅蟲強身避邪的作用。
綜上所述,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喝酒確實有很多好處。
放在這裏
可能會有壹些喜歡喝酒的朋友。
迫不及待想喝壹杯。
請冷靜下來。
雖然古人提倡多喝酒
但它仍然不同於我們所說的酒。
第壹
兩者的原料不同。
在古代,酒被古人稱為“五谷之精”。也就是說,在古代,大部分的飲料都是糧食自身發酵產生的酒精,屬於天然蒸餾酒,化學添加劑和人工乙醇自然不存在。喝了會對肝臟造成壹定的代謝負擔,但適當飲用不容易造成隱患。
現在的白酒大多是人工勾兌的酒鬼酒,化學乙醇的含量很高,無疑對肝臟造成了巨大的負擔。
然後
兩者的目的不同。
根據古籍的描述,不難發現,中國古代醫學中使用的酒,多用於治病養生。這意味著古代酒的品種多為藥酒。其中有很多對人體有益的中藥成分。如前所述,酒精的溫中散寒、殺蟲強身等功效大多被藥酒所包含。也正因為如此,古人和酒,就像現代人對“藥”的看法壹樣,雖然有壹些弊端,但始終是治病的良方。
而現代的酒,則是作為壹種飲食文化存在的,喝的劑量和時間都沒有明確的規定,就像古代的“濫藥”。久而久之,肝臟攝入酒精的負擔越來越重,自然對健康有害。
可見,古代人的飲酒方式和對酒的看法與現代人基本不同,自然會導致酒養生的兩極分化。
經過
如果我們喝酒,
需要註意什麽?
喝酒的時候喝“保健酒”。
什麽是保健酒?從以上結論中可以找到答案,比如古人純手工釀造的五谷酒,如黃酒、五谷酒,或者在此基礎上加入適宜中藥浸泡的藥酒,都屬於保健酒的範疇。
適當飲用壹些保健酒,既能很好地利用其功效,達到驅寒補中養血的效果,也能在壹定程度上避免現代酒精帶來的更強的代謝負擔和致癌影響。
喝酒看時間。
古代中醫重視酒,就像我們現代人重視藥壹樣。吃藥是有時間要求的,酒精也不例外。根據相關中醫典籍記載,酒屬於溫寒五谷津液。能散寒補中,對應的時間段自然是晚上到睡前這段時間。
中醫認為,晚上到睡前這段時間,人體的陽氣會減少,流失更多。如果能適當的喝點酒,提高人體陽氣的運行效率,就能保證在這個陽氣流失的高峰期,陽氣保持更多。晚上睡覺時,陽氣保護體溫,自然能起到溫中驅寒保暖的作用。
適量飲酒。
這也是最重要的壹點,這也是歸類於毒品的性質。中醫用酒就像西醫用藥壹樣。不僅要看時間,還要看用量。
這裏
新的問題來了。
喝酒的“量”怎麽把握?
別擔心
中醫教妳測。
其實嚴格來說,每個人的肝臟健康狀況不同,自然酒精的“健康代謝”標準也不同。所謂健康代謝,就是在不影響肝臟特定代謝功能的情況下,肝臟能夠代謝的正常酒精量。
每個人可以接受的酒量不同,自然可以接受的標準也不同,但是醫生在這裏提醒大家,喝酒還是“少”而不是“多”。就算酒量再好,還是少喝為好。
醫生給大家定了壹個參考值:每天最好不要超過50g。
盡管目前的主流觀點是
喝酒有害健康。
但如果從中醫的角度來看,
壹切都是辯證的。
從古人的角度來看
適當改變妳的飲酒方式。
減少傷害是可能的
有益健康。
圖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