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足底按摩出現在哪裏?
壹、足療的起源中國最早的足療起源於古代的保健舞蹈,所以可以說足療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最早的古代醫學專著《素女真鏡》和《黃帝內經》中就有關於人體足部穴位按摩的記載。後來漢代神醫華佗在研究創制秦無Xi時,也指出Xi的功效在於“祛病益蹄,逐客關節”,並在《華托米記》中將此法稱為“足心”。20世紀30年代,國外醫學界開始研究足底按摩。美國人古漢姆女士在1938發表了腳的故事。幾乎與此同時,在中國堂區工作的法裔瑞士人瑪莎·弗雷特(Martha Frette)女士也對足部按摩進行了深入研究。在獲得中國足療按摩圖譜和密碼後,她出版了《未來健康》壹書,震驚了西方醫學界。近十年來,我國對足部按摩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1982,中民創辦足療按摩專業機構“國際若氏養生研究會”,普及若氏足療保健法。二、足療原理足療是壹種非藥物療法。通過刺激足部的反射區,調整人體的生理機能,提高免疫系統的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保健、強身健體的目的。足部刮痧按摩是修腳的主要方法。源於《黃帝內經》。《黃帝內經》中多處提到按摩治療的原理,得出了疏通經絡、氣血的治療機理,即“不行則痛,大則不痛”。足部按摩是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兩千多年前的經典醫書《黃帝內經》詳細介紹了全身的經絡穴位,其中有很多是足部的穴位。還詳細介紹了經絡穴位與五臟的關系。指出臟腑疾病可通過經絡反映到淺表穴位。根據不同穴位的癥狀,可以推斷相關臟腑功能有問題。足部穴位可以反映和治療全身多種疾病。通過對足部進行按摩、針灸等治療,糾正相應的內臟功能障礙,可以恢復人體健康,減少疾病的發生,起到保健長壽的作用。由於諸多原因,足部按摩並沒有像針灸、中醫等療法那樣高雅,而是更受百姓歡迎。但醫書或其他古籍中有不少文字記載。宋代文學家蘇東坡先生對養生頗有研究,對足底揉湧泉穴的好處贊不絕口,認為“其效果雖不太好,但日積月累,作用不可估量...如果妳相信它,並且去做,那將大有裨益。”說明中國人對足療保健的認識由來已久。三、足療發展1982臺灣省成立“國際若氏健康研究會”。1985年,英國現代醫學協會將足部按摩合法化為現代醫學中的“足部反射區療法”。1989在美國加州召開了壹次足部反射學的會議。65438-0990年,在日本東京舉辦了若氏健康法國際研討會,使足部健康反射療法在國際上脫穎而出。90年代初,足療保健方法在國內也受到重視,各種學術團體紛紛成立,專門的足療機構也逐漸出現。這種不吃藥、不打針的非藥物保健方式,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喜愛。20世紀90年代以來,若氏養生法、足部反射區養生法、足部養生法等理論在國內得到了廣泛的推廣,讓很多人受益。這時,足部按摩技術已經成熟。1999年5月,足部按摩師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它已成為中國政府認可的職業,填補了中國職業的壹項空白。同時,該標準的實施也將使足部按摩事業沿著更加規範、更加健康的軌道發展。目前國內的足療按摩主要是以保健為目的,多在按摩院、專門的足療館、浴池。目前修腳已經被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認定為勞動技能,可以頒發相應的資格證。若氏養生法包括足部診斷、足部保健和足部治療三個部分。是壹種集按摩、經絡、全息、反射、愛於壹體的自我保健療法。簡單易學,效果明顯,無副作用,特別適合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目前國內足療主要有三種形式:1,以足部反射區和若氏養生法為主,輔以若氏按摩和中醫按摩;2.足針是主要方法;3.足部反射區與傳統穴位相結合,手法也是上述兩種手法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