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食譜 - 壹本學習道家常識的書。

壹本學習道家常識的書。

1.道教知識

教義:1道教的主要教義有哪些?答:道教的主要教義信奉壹種“靜為教,虛無為體,軟弱為用”的“道”。

道無所不包,無所不在。是萬物之始,宇宙萬物都是由道演變而來。道教的終極目標是什麽?答:道教的終極目標是通過身心的修煉,使每個人健康長壽,達到壹個與世無爭、與道和諧、與世和諧的神仙世界。

妳對道經了解多少?答:道教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經典文獻。這些經典有的散見於民間,大部分收錄於道經。

唐宋金元時期,歷代統治者下令編纂道藏,如《開元道藏》、《大宋天宮寶典》、《萬壽道藏》、《大金玄都寶典》、《杜宣寶典》等。但可惜的是,這些道經都已經死了。

我們現在還能看到的是明代第四十三代石天張玉初編纂的正統道藏,明神宗後來又命第五十代石天張國祥編纂續本道藏。這本道教文集收錄道教書籍1476冊,共5485卷,分為512封,書名按“千字”順序標註。

目前,中國道教協會會同華夏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於1997年啟動了《中國道教文集》的整理校對工作。中國道藏以明代正統道藏和萬歷續道藏為基礎。它對原《道藏》中收藏的各類道學書籍進行了整理、標點和重新分類,並增加了100多種儒家經典,使之成為新的道學經典叢書。

該書的編撰被學術界和道教界視為當代中國文化史上和道教史上的壹件大事。4什麽是三孔四輔?答:所謂“三孔四輔”是《道藏》中的分類方法。

這三個洞穴是:洞穴的真實部分,洞穴的神秘部分和洞穴的神部分。三大洞天又細分為十二個子類:文字類、神符類、玉訣類、靈圖類、分數類、學科類。

聲望,方法,技巧,傳記,贊美,章節和表格。四輔是指太宣部、太平部、太清部、正壹部。

所以道教經典又稱為“三穴真經”或“七經”、“三十六經”。道教主要有哪些門派?答:根據清末北京白雲觀《朱楨教經》手稿,記載有名字的道教門派有86個,估計其中有壹部分在民間沒有文字記載。

當代道教主要門派有全真道和正壹派,兩大門派下還有很多門派。6什麽是三災八難?答:三災:三天災。

第壹,臺風,第二,火災,第三,洪水。八難:壹難人道,二難失女,三難形全,四難地中,五難值,六難性,七難值,八難遇三寶。

稱之為八難。《七征雲》卷三十五《雜修照》八難,是不廢心,不為師,不隱居,不舍世,不削五難,不逐利,不作欲,不分七難,不斷* * *八難。

7什麽是三塗五痛?答:三抹:壹是火抹,火海被猛火燒到的地方;第二,血畫,動物互相吃對方;三,刀塗,餓鬼道被刀逼的地方。還有壹種說法是其中壹個試圖抹黑前者,另外兩個畜生出錢出力,另外三個餓鬼最吃虧,渴火精,餓炭。

五苦人:壹是道山地獄之苦;二、劍樹地獄的苦難;三、銅柱地獄之苦;第四,保護湯地獄的苦難;五、寒地獄之苦,為五苦。8道教的四德三有是什麽?答:道教講究報恩,所以以四種恩報恩。

四恩人:壹天,二君,三父母,四老師。這四個都要報回來。

有三種人:壹是有情,二是有識,三是有緣。凡此三者,道必親。

所以“四惠三有”,作為信徒,壹定不能忘記。9什麽是三界?答:有三種境界:壹是從時間上來說,分為無極境界、太極境界、現代世界;第壹,在空間上,分為天、地、水;就道而言,可分為欲、* *、和* * *。

10十平方是什麽?答:道教的十個方位是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南、西北、上、下。所以叫十方天。

11仙女有五個等級。五個等級是什麽?答:神仙有五個等級,按照修煉的等級來劃分。壹個是鬼仙,壹個是仙,第三個是仙,第四個是仙,第五個是仙。

據《講經集》“五仙:壹是不持戒,不斷吃肉,不殺生,不思善,是鬼神;二、養真氣長壽者,為神仙;三、善戰是劍仙;第四,禪修者是神仙;第五,孝敬老師父母六度,做什麽都方便。救眾生,除十惡,不殺生,不吃酒肉,惡不偷。它真誠無私,被稱為仙女。12為什麽E不為真?答:五壹節是道教壹個重要的禁忌日。

教學上叫“e不真”。也就是說,每當五子、五音、陳武、五五、五神、五五不燒香、不念經的時候,大殿的門上就掛壹個萬字。

根據《女天律》“法官、道士若焚香念經,忍不住聽到鐘鼓響,入席奏曹天者,罪加壹倍;不犯罪者,功德無量。”13什麽是外單?答:是指將鉛、汞等礦石藥物在爐罐中燃燒,配合仙丹降服鉺。

又稱煉丹、仙丹、仙丹。這種燃燒藥物的外部煉金術成為了現代化學和藥理學的先驅。

事實上,《道藏》中的眾多佛經是中國古代化學的寶貴原料。14什麽是內丹?答:內丹術是道家修行的壹種,相對於外丹術而言。

即把人體當作壹口“大鍋”,把體內的精、氣、神當作藥物來燃燒,凝聚成聖胎,從而超越三界,達到與道同真的境界。三個行業是什麽?答:身業、口業、心業三業,稱為身、口、心的功能。

我們出家人平時要遵守這三個意思,不能輕舉妄動,不能信口開河,不能有妄念,這樣才能做到誠實,不為外物所惑。。

2.《道德經》是什麽書?

《道德經》正文以哲學意義上的“德”為主線,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但多以政治為目的。就是所謂的“內聖外王”之學,含義深刻,包容廣泛,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著作之壹,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和宗教都有深遠的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聖經》之外被翻譯成外文出版最多的文化巨著。

總結《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既是宇宙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之法。“德”不是通常的道德或美德,而是壹個出家人應有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和待人接物的方式。[8]老子本意是教人修道之法。道德是基礎,道家是道德的升華。

沒有德行的基礎,妳很可能會在待人接物、管理家庭、治理國家方面失敗,妳將無法“修佛”。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壹個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需要的;出家需要有壹顆寧靜的心靈,超然的生活,這也是德行所不可或缺的。

《道德經》的道德部分占了經書的很大壹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道”是整體的純樸,“萬有之門”

“道”產生了萬物,也包含在萬物之中。“道”在物,物在“道”。萬物殊途同歸,通“道”。道不僅是壹種有形的物質,壹種有思想的精神,壹種理性的法則,而且是壹種無形的,無形的宇宙根源,它導致了這壹切。

物質、精神、法律都是道的衍生物。“道”是先天無限的。“道”是自然之祖,是宇宙萬物之源,是宇宙萬物之本。

[9-10]主題《道德經》的主題是“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老子在《道德經》中的思想精髓。

“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範疇,是創造世間萬物的動力源泉。“德”是“道”在倫理領域的發展和表現。

“道”與“法”在規則和常識上有相似之處,但與西方自然法不同。“法”要模仿自然之道,在辨證的逆向轉化中發揮作用。

哲學上,“道”是天地萬物之始之母,陰陽對立統壹是萬物的本質體現,物極必反是萬物進化的規律。在倫理上,老子崇尚樸素、無私、恬靜、謙讓、溫柔、柔弱、冷漠。

政治上,老子主張在家無為而治,不擾民,與外國和平相處,反對戰爭和暴力。這三個層面構成了《道德經》的主題,同時也使該書經歷了“物理到哲學到倫理到政治”的邏輯層,從自然之道到倫理之德,最終落腳於理想政治的理念和治理。

即從自然秩序中尋找通向理想社會秩序的光明正道。[11] 1.“道”與“德”內涵的界定。“道”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就陳述道:“道即道,然其不凡。

名字,綽號,不尋常的名字。無,世界之始;是的,萬物之母。

所以,往往什麽都沒有,想看它的奇景;經常,我想看。兩個出來名字都不壹樣,都叫宣。

神秘而玄妙,萬奇之門。“這是老子對‘道’這個概念的壹個概括性描述:道不是當時社會上壹般的道,即人倫之道、常理之道,也不是當時人們所能命名的道。

“道”在老子那裏已經超越了世俗的社會生活,更接近於自然規律的道,因為天地萬物的始基和母源都在於“道”,從道出發,“道生壹、壹、二、三、三生萬物”。所以老子用“既玄又玄”來形容道的特殊性和深刻性。其實這個“道”雖然是“看得見”、“聽得見”、“聽得懂”,但老子說的離人並不遠。在這裏,老子只是用了“玄”來強調他所說的和當時社會所說的不同,來說明他。

所以,在接下來的討論中,老子坦言,“我的話很好懂,也很好做,但人所知,不能知,也不能行。”老子感慨道:“知我者,我貴也。”。

聖女是布朗和懷玉。我說的“道”是指“萬物混合,自然而生。

蕭哦,邋遢,獨立而不尷尬,可天地之母。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字裏行間寫著。

強就叫大。“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天地創造之前,宇宙中就有混沌的物體,它們安靜、無聲、浩瀚、無助、不變。是慈愛的母親養育了萬物。

“我”——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就叫它“道”和“達”。由此可知,老子之道首先是物質的,是創造世間萬物的原始動力源,其存在是獨立的、不可測量的、無限的。

對於“道”的力量,老子自己也無法給它壹個確切的描述,所以他認為道只是權宜之計。道的特點:老子說“道鈍,而用之有益。”

道體看似虛實,所以體內蘊藏著取之不盡的物質和能量,卻不會因為自滿而溢出。老子認為,道柔而不剛,內簡外拙,清澄透明,它永遠存在於天地之間。

所以道無處不在,無論是個人還是人類社會,包括世間萬物,都應該以道為榜樣,道自然,返本。這裏的“自然”二字,字面上是指它本身,但道與自然的法則是壹致的,即“中國四大”要順應自然的無為而為,為所欲為,以維持自身的“天長地久”。

老子生活在當時的西周社會,諸侯國軍國主義,戰亂頻仍,社會的禮儀倫理無法恢復。所以老子看透了人類社會的紛爭是由聖人、禮儀、法律、欲望、智慧等有為措施引起的,正是因為社會看中了名利、實力等等。

3.求* * *教知識書

《太上感應》這本書是道家經典,主要內容是勸人遵守道德規範,常止惡、修善、利己利他。

這本書特別強調因果律,主張人要掌握自己的命運,努力取得好的結果,從而掌握和改造自己的命運。所以,不僅對於信奉道教的人來說,這本書也有很高的價值。

這裏的“太上皇”是指“太上皇,又叫太上皇,因而動他者說應由他答。善惡動天下,必有報應。”《感應》是壹本勸人行善的書。

《太上感應》是壹篇非常重要的文章,被譽為“古今第壹本好書”。此書源於《抱樸子》,經宋代李常嶺、鄭清之等先賢發揚光大,流傳於世,影響深遠。

從朝廷到民間,出版商眾多,明清時期達到頂峰。旨在勸善的小品《感應》,作者不詳,內容融入了更多的民族傳統思想,樹立了世人正確的人物形象。許多內容在今天仍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