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大學生做什麽?他們現在很難找到工作。
1.大部分大學都沒有做職業規劃。
大學生要到大四才開始準備就業,應該在大學(甚至中學)的第壹天就有思想基礎。壹年級認識自己,二年級對職業感興趣,三年級有目的提高專業素養,四年級初步完成了從學生到專業人士的角色轉換。大部分學生對職業目標比較模糊,沒有把興趣愛好和專業結合起來。
大部分同學參加“人才交流會”是因為沒有目標,沒有準備。因此,他們沒有做好準備,也沒有信心。大學生溝通會成功率壹般在30%。要解決這個問題,大學生應該在入學(高中)前就做好職業規劃。在確定自己的專業之前,要進行自我評價→職業評估→職業選擇→職業選擇→路線選擇→目標確定→行動計劃和目標→實施→評估和反饋,並做這樣的流程操作,在校期間不斷完善和補充,從而發展自己和社會。
2.“有文憑沒水平,有學歷沒能力”的大學生已經步入社會。
大學畢業生是就業的主導群體。他們有思想,有知識,年輕,健康,接受新事物快。然而,由於近年來高校的反復擴招,大學生素質和培養水平下降,大量“有文憑但沒水平、有學歷但沒能力”的學生進入社會。很多大學生專業知識不夠紮實,無法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很多畢業生對自己的專業壹知半解,大部分都需要企業培訓來改善和提高。企業需要的是能被使用並且用得很好的人才。所以就出現了“中間差”的情況。壹方面大量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另壹方面企業招不到合適的人。
3.大學生能力水平低,尤其是實踐能力不強。很多畢業生的能力停留在書本和思想上,不可能真正解決實際問題。許多學生為了考上大學而努力學習。到了大學,他們不再努力學習,不再關註市場變化和社會變化,把註意力和精力放在考試上。
4.大學畢業生不良的就業心態是造成就業難的另壹個方面。浮躁,急功近利的就業心態。主要表現在:壹畢業就想拿高薪,找好職位,把人往地裏扔,人為造成找工作難。
5.“找工作比考研還難”。社會實踐證明,本科、碩士、博士也會繼續學習,不利於人才成長。在發達國家,繼續學習僅限於壹些專業,要求兩年以上的工作經驗,並允許研究生學習。人才市場反映,近年來研究生和本科生同時進入市場競爭,碩士研究生找工作的成功率也開始下降,找工作的難度也凸顯出來。
6.大學生所學的知識在企業中失去了時效性或者無法轉化。企業表示,實踐知識的應用率很低,大部分學生表現出所學不能轉化為自己的實踐能力。而且綜合素質不高,難以滿足更高層次和崗位的需要。我國大學生獨立完成工作大約需要1年,而發達國家大學生只需要2-3個月。
許多學生反映,他們在學校學習的知識與市場需求相差甚遠。如果他們想掌握本專業更先進的知識,他們不得不通過上網,去書店,去企業,進圖書館,聽講座來補充新知識。大部分同學認為自己在學校的大部分精力都是應付考試,考完試後幾乎把所有的知識都忘記了。
7.當代大學生缺乏社會和學校的指導服務,也缺乏自己對就業和擇業的探討。大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準備高考,形成討論習慣,分析人才市場的需求信息,研究信息的分類和適用性,掌握自己專業和區域的經濟發展、產業變化和企業產品,經過充分的調查分析,選擇地區、行業和企業就業。
8.中國勞動力的相對過剩將使大學生很難找到工作。我國每年需要就業的人數達到2000萬(2010年大學生630萬,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400萬,城鎮人口和新增勞動力10萬)。以中國每年10%的經濟增長計算,每1%的經濟增長帶來801萬個就業崗位,每年有近1萬人失業。勞動力市場供大於求,帶來了相對增加的就業壓力,大學畢業生很難找到工作。
9.片面的“人才觀”給大學畢業生帶來就業困難。在我國,“壹切低人壹等,唯學問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還相當嚴重,造成廣大畢業生想擠進大機關、大事業單位、國企等好單位,都想去大城市。沒有人願意去壹些偏遠艱苦的小單位和行業,導致獨木橋擁擠。
10,壹方面大學生有工作,壹方面企業招不到合適的人。每個單位和企業都有壹個金字塔形的人員結構,由基礎人力、基礎人才、管理人才、R&D人才和決策者組成。級別越高,對人員的需求越少。如果每個大學畢業生都想往上走,需求小,競爭強,那麽就業的壓力是相當大的。中國的毛入學率已經超過22%,實現了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階段。大學教育更多的是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如果就業觀念還停留在精英教育的思想上,大學生得天獨厚,人才棟梁,在社會上找到最好的位置會相當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