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食譜 - 如何調理脾胃?

如何調理脾胃?

在之前的推文中,我們簡單地區分了中醫的“脾”和西醫的“脾”,也告訴大家脾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如果我們想保持身體的健康狀態,我們必須保持脾胃的健康功能。那麽,如何判斷脾胃功能是否健康呢?如何調理脾胃?

這是壹個很難用三言兩語解釋清楚的話題。既然小柯是以科普為前提來寫的,就不能照搬教材。專業問題,比如病機,比如方藥,就不細說了。只要妳明白這些疾病為什麽會發生,妳能做些什麽自我保健和保健。作為壹名在臨床壹線工作多年的醫務工作者,我深深體會到臨床醫生的日常工作有多忙多累。大多數情況下,幾乎不可能有很多時間給每壹個患者做太詳細的解釋。我也完全理解,作為壹個患者,我常常希望得到醫生更多的解釋和解脫,這也是我寫科普文章的初衷。如果我的文章能提供壹點幫助,那就足夠了。

言歸正傳。

我們之所以經常把脾胃放在壹起指,是因為在中醫裏,脾胃互為表裏,兩者都與消化吸收有關,生理和病理相互影響,相互配合,保證了機體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

外感(寒、濕、熱等。)、飲食因素(異常饑餓、飲食不潔)、情傷(如思慮過度)、疲勞障礙是導致脾胃病的主要原因。

脾臟疾病:腹脹腹痛、食欲不振、便溏、痰飲、水腫、腹瀉、神疲乏力、頭暈目眩、氣短懶動、內臟脫垂、子宮脫垂、脫肛、便血、血尿、月經過多、崩漏、消瘦、水腫、四肢消瘦、口無味、口甜、口膩。

胃病:厭食、胃脘脹痛、嘔吐、呃逆、噯氣、厭食、反酸、好餓(暴食易餓)。

脾胃病的主要中醫證候總結如下。之所以壹壹列舉,是因為我們常說脾胃不好。其實遠遠不是壹個詞。很多時候,我們使用了各種方法來調節,但沒有效果。這可能不是癥狀。中醫和西醫最大的區別是中醫是以辨證論治為基礎的,治療的證比西醫的病多。

1.脾郁寒濕證

【臨床表現】腹脹或脹痛,口膩暗沈,惡心嘔吐,口淡口渴,腹痛便溏,頭重身倦,四肢浮腫,小便短赤,身黃目黃,色暗無光,或女子白帶多,舌胖,苔膩或白,脈緩弱。

2.濕熱蘊脾證

【臨床表現】腹脹惡心,納差惡心,便溏但不舒服,四肢沈重,口渴少,體熱少,多汗,或目赤黃,皮膚瘙癢,舌質紅,苔黃膩,脈數。

3.脾(胃)虛證

【臨床表現】腹脹少食,食後腹脹嚴重,大便溏薄,四肢倦怠,神疲乏力,氣短懶言,形體消瘦,面色萎黃,或肥胖,浮腫,舌淡苔白,脈緩弱。

4.脾虛氣滯證

【臨床表現】腹脹引起的腹脹,食後有益,或排便頻繁,肛門墜脹較重,或腹瀉時間較長,甚至脫肛,或子宮脫垂,或尿濁如米。常伴有氣短、乏力、懶言、頭暈、面色蒼白、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緩弱等。

5.脾(胃)陽虛證

【臨床表現】腹脹、腹痛不止,感溫熱壓迫感,四肢畏寒,神疲乏力,面色蒼白或虛浮,口淡口渴,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腫,小便短赤,或白帶細白,舌或齒痕淡胖,苔白滑,脈沈緩。

6.脾不統血證

臨床表現:面色萎黃或蒼白,食少便溏,精神萎靡,氣短懶動,出血,便血,血溺,鼻衄,或月經過多,崩漏,舌淡,脈弱。

7.胃寒凝滯證

【臨床表現】上腹部冷痛,突然疼痛,受寒加重,體溫下降,惡心嘔吐,嘔吐後疼痛緩慢,口淡口渴,或口淡,面白或青紫,四肢冰冷不溫,舌苔白濕,脈弦。

8.胃熱盛證

【臨床表現】胃脘灼痛,拒按,喜冷飲,或饑,或口臭,或牙齦腫痛潰爛,牙痛,便秘,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脈滑。

9.食物停滯所致胃腸綜合征

【臨床表現】腹脹滿痛,拒按,反酸,厭食,或嘔吐酸味食物。嘔吐後脹痛減輕,或腸鳴腹痛,腹瀉不爽,有墮卵樣臭味,或便秘,舌苔厚膩,脈滑或沈。

10.血瘀與胃脘痛

【臨床表現】腹痛如針刺固定,疼痛拒按。食後疼痛加重,食少,消瘦,或吐血,或大便黑便,舌紫帶瘀斑,脈澀。

11.胃陰不足證

【臨床表現】胃脘隱隱灼痛,饑餓,或胃脘嘈雜,或胃脘不適,或幹嘔呃逆,口燥咽幹,大便幹結,小便短赤,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

飲食:

1.均衡飲食,定時定量,少吃多吃,細嚼慢咽。飯後不宜立即躺下休息,也不宜立即工作。

2.晚飯不吃或少吃。中醫有句話叫“胃不和則不安”。晚上吃會增加胃腸道負擔,容易導致結石和營養過剩。還容易誘發冠心病、糖尿病;睡前吃東西也容易誘發失眠。如果壹定要吃宵夜才能入睡,最好在睡前2小時吃,避免高脂肪的食物。比較好的選擇是喝壹杯低脂牛奶,清淡的面湯或粥、燕麥片等。

3.少煎少腌少涼少辣。飲食應該是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4.避免暴飲暴食,戒煙戒酒。吃到八分飽是最好的狀態。

5.服藥者應在飯後服用,以免刺激胃黏膜,引起胃腸不適。

(2)情緒調節:

脾與思考有關,思考過多容易傷脾,會影響脾的運化功能。如果脾臟失去了健康,就會出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等癥狀。西醫研究也表明,情緒變化會引發胃腸功能的變化。所以調理脾胃,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情,註意保持愉快的精神和情緒的穩定,避免緊張、焦慮、憤怒等不良情緒的刺激。同時註意勞逸結合,防止過度疲勞。

(3)規律的生活和健康的作息:

良好的生活方式對保持健康的身體非常重要。中醫認為脾主四肢,所以適當的體育鍛煉也會增強脾胃的功能。最好選擇溫和的、低強度的、少量的、堅持不懈的運動方式。運動後身體微微出汗,筋骨舒展,才不會有勞累的感覺。可以經常做壹些中醫上有補氣功能的運動,比如太極、八段錦、五禽戲、扇子舞等。另外,要保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避免熬夜。註意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服和被子,避免寒濕等外邪的侵襲。

(四)中成藥:

很多人身體不適不想第壹時間去醫院,經常自己去藥店買藥。如果用對了藥,不適癥狀是可以減輕的。如果藥物使用不當,不僅疼痛得不到緩解,還會延誤病情,導致不良後果。藥店的營銷人員很多都不是藥劑師,更別說醫生了。他們完全靠藥品說明書推銷導購,和超市賣肥皂牙膏是壹個模式,所以沒有診療。但是有些人願意相信他們而不是醫生。真不知道是患者的悲哀,醫生的悲哀,還是醫療體系的悲哀。!

雖然寫的是中成藥的標題,但不打算詳細介紹。我只想告訴妳,很多中成藥都有調理脾胃的作用,比如沈淩白術散、香砂六君子湯、理中丸、藿香正氣水等。,對相應的證候有較好的療效。上周日,我不小心覺得冷。晚上九點到淩晨壹點,上吐下瀉四次,很痛苦。喝了壹口藿香正氣水,6點多才上吐下瀉兩次。起床後又喝了壹杯,壹整天都沒有上吐下瀉的癥狀。所以很多人反映吃這個藥沒用,說藥沒用。其實是不對癥的。

但中成藥畢竟是專利藥,成分劑量是固定的,不壹定適合所有疾病。如有必要,建議使用前咨詢醫生。

(5)其他方法:

1.幾種簡單常用的艾灸穴位治療方法:

(1)足三裏灸:

位置:位於小腿前外側膝下3寸,脛骨前脊外側指部。

方法:艾灸足三裏穴10 ~ 15分鐘,每日1次。

功能:調理脾胃,調理氣血,助消化,補虛損。

(2)神闕、氣海、關元灸:

位置:神闕穴,即肚臍,位於臍窩中間;氣海穴位於前正中線上,臍下1寸半;關元穴位於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

方法:每天艾灸10 ~ 15分鐘。

功能:滋補正氣,溫補元陽,健脾和胃,理氣整腸。

(3)艾灸中脘穴:

位置:位於腹部中線,臍上4寸,相當於五指寬。

方法:用艾條灸中脘穴10 ~ 15分鐘,或用艾條灸20 ~ 30分鐘。

功能:和胃、益氣、燥濕、和中、降逆止嘔。艾灸可以改善胃病。

2.按壓並摩擦腹部:

方法:仰臥,屈膝,左右手放在肚臍上,順時針、逆時針按壓腹部數十次,由小到大,逐漸擴大至整個腹部。再做十次提肛運動。早起晚睡可以按摩壹下。

3.點擊中脘穴:

位置:位於腹部中線,臍上4寸。

方法:用手指按壓或揉捏中脘穴,每次2 ~ 3分鐘,直至局部發熱。

功能:促進經絡氣血運行,調節胃的功能。

說了這麽多,其實調理脾胃和自我保健比用藥更重要。這就好比很多人想減肥,卻控制不住自己的嘴和腿。單獨藥物能有用嗎?但是,壹定不能怕醫。很多重疾依靠自我保健是遠遠不夠的。還是要及時就醫,配合醫生積極治療,才能盡快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