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獻艾灸語錄
2.《黃帝內經》“針所為,宜灸。”《黃帝內經》明確記載了艾灸的治療範圍和原理:“針刺不為所欲為,艾灸適宜;陰陽——虛,火本身;如果妳被困住了,火將會是它;經絡堅緊,火治,沈則灸;絡脈滿經絡虛,灸陰刺陽,經絡滿經絡虛,陰刺陽。”
3.《黃帝內經》記載:“風汗,灸意愛穴。”
4.《孟子》“七年病,當求三年情。”
5.名醫孫思邈說:“要想平安,李三往往不做。”。
6.皮膚壹疼就停,壹艾灸就除。
7.俗話說“欲安老人,春暖花開。”
8.名醫別錄載“艾葉味苦,微溫,無毒,主灸百杯。”
9.《扁鵲心書》說:“人晚年陽氣衰,故手腳不能溫,腰背無力,行動困難。掩息則不死,怒者生陽。因此,當陽氣耗盡時,心臟就會死亡。人沒病的時候,經常艾灸關元、氣海、命關、中脘...雖然不長生,但還是可以活壹百年的。”
10.太醫竇彩在扁鵲的《心經》中說:“女士的真元是全身的主宰。真氣強則人強,真氣弱則人病。真氣脫了,人就死了。艾卓是第壹個救他們性命的。”
11.《素描處方》說:“夫必為人師,其灸必為常人施。”(晉隋陳)
12.老話說“壹家三年情,大夫不必來。”
13.《針灸經典》說:“欲安,丹田(關元)三裏不為。
14.《千金方耀》提出,除非灸不精,否則灸足三裏稱為“長壽穴”。(唐代孫思邈)——白眉堂
15.《針灸易學》壹書甚至強調:“灸瘡必然發生,除病如抓。”
16.宋代救急灸法:“救人之急者,唯燃艾為先。”
17.宋史?太祖本紀:“太宗病,皇帝看了,親眷皆焚艾。”
18.《莊子》“秋所謂無病自灸。”
65438+
20.《本草從新起》中說:“艾葉味苦,性純,能歸經失陽,通十二經脈,行三陰,調氣血,驅寒濕,暖子宮,火灸可治諸經。”
21.唐代王韜指出:“是為了防風辟邪,用煎湯、針灸、蒸制,均可治病。至於火艾,那是絕無僅有的。”
22.李時珍的父親李顏穩《艾葉傳》稱贊艾葉“產於殷珊,端午采集,為治愈艾灸病作出了巨大貢獻”。
23.《保健壹詞》記載艾灸確實是壹種保健絕招,艾灸四十多年了。艾灸不限寒暑,疲勞艾灸為上策。孩子生病了要艾灸,比吃藥好。(日本-巴歐景山)
24.東方醫保辣椒說,肚臍灸有“養腹、助兩腎、填精補髓、返老還童、祛病延年”的作用。(朝鮮-Heo君)
25.《鞭瘧鬼》詩說:施艾竹,艾灸大師,涼如獵火。(唐代韓愈)
26.《詩經·汪鋒》:“相愛壹日,如隔三秋。”
27.孔昆《哀府》“艾琦行色匆匆,煙霧繚繞。”
28.俗話說,家有艾草,老少皆宜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