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霞山的地理環境
棲霞山由三座山和兩條小溪組成。最高峰海拔284.7米,被稱為鳳翔峰。因古代三毛宮有廟,故又稱三毛峰。1972年,江蘇人民廣播電臺在山頂修建調頻臺,山體高度被夷平約10米。中峰向東延伸,蜿蜒而下的叫東風,形似臥龍,名龍山。如果中峰西邊的山脊像壹只老虎,它就被稱為虎山。中峰和東風之間的山谷叫中峰溪,中峰和息烽之間的山谷叫桃花溪。
棲霞山自南朝以來就是佛教聖地,棲霞寺是所有寺廟之首。明朝永樂皇帝和萬歷皇帝南巡時參觀過這座山。當地政府還在中峰修建了壹座宮殿,就在萬歷皇帝居住的寺廟後面。1634年,明代畫家張虹創作了壹幅棲霞山圖,真實地描繪了明代棲霞山的景觀。整個畫面氣勢磅礴,以千佛巖為主體,縱深鋪展著壹片郁郁蔥蔥的森林,讓人心曠神怡,仿佛置身於那個清涼的世界。《棲霞山圖》是明代唯壹的棲霞山歷史影像資料。是國家壹級文物,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清朝鹹豐年間(1851 ~ 1861),清軍與太平軍在此激戰,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遭到嚴重破壞。清末民初,禪師重建。
新中國成立後,南京市人民政府重視棲霞山風景資源的開發。1956年,棲霞山被辟為寺廟園林,成立棲霞山管理處。隨後,修復了寺廟、亭臺樓閣,綠化了方丈院。1958改造完成,對外開放。7月27日1963,棲霞山管理處與棲霞寺簽訂協議,棲霞山產權歸棲霞山管理處,每年補貼寺方7000元。“文革”期間,該寺被用作華東煤炭勘探隊第四營指揮部。山上停止了植樹,原有林地也缺乏撫育管理,導致山林荒蕪,寺廟樓閣頹廢。
棲霞寺在1979後開始修復,1980年6月修復工程完工,移交佛教協會管理。從1981開始,每年繼續補貼寺院7000元。65438+5月21、0986日,市政府決定將該景區面積約7公頃,兩側以溝壑為界,交由棲霞寺管理。棲霞山的植被以落葉櫟、楓樹、楓香和常綠松柏為主,其次是毛竹和毛竹。春夏兩季,棲霞山滿山遍野,樹木蔥郁。入秋後,柞樹、楓樹、楓香的樹葉逐漸由綠轉紅,林海盡染,漫山遍野都是絢爛的紅色,呈現出“停車坐楓林晚,霜葉紅二月花”的詩情畫意。因此,棲霞山被稱為“秋天的棲霞”,成為南京人秋天出遊的壹個景點。
建國初期,對原始森林進行撫育管理,在林地進行造林,以馬尾松、黑松、刺槐為主。文革期間,撫育造林被迫停止。1978之後,每年繼續造林。1979、1980年從青島、北京、廬山購買黃櫨、元寶楓,自行繁殖苗木,增加紅葉樹種的品種和數量。虎山南坡的疊浪巖,由於水土保持困難,是唯壹的裸露山坡。種了幾年樹後,看不見樹了。工人采用土球和水移栽黑松幼苗,提高成活率。自1988以來,平山頭礦區改造刺槐林13.3公頃,種植楓香、元寶楓等紅葉樹種3萬余株。1989年,桃花澗、雙紅園、井井崗種植了14000株紅楓、元寶楓。1990紅葉林建成。經過精心的保護,山林壹直保持著馮丹棲霞山的原始風貌。棲霞寺前的園林景色也很美很動人,開闊的草坪,古幹的紫藤纏繞,近百年的柏蔭,50年樹齡的楓香。紅葉園“霜紅園”種植四季紅葉花木,壹年四季都可以欣賞到棲霞的馮丹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