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食譜 - 揭秘古人的夏日魔術

揭秘古人的夏日魔術

又到了炎熱的夏天,暑氣逼人。估計很多朋友都願意待在空調房裏避暑。

這不禁讓人好奇。在古代,沒有空調和風扇。人們是如何度過夏天的?

如果妳也有興趣,那就跟著詩來揭秘古代的夏日魔術吧。

翻翻史書,妳會發現古人講究“宜四時,宜寒熱”。

那麽怎麽做才能達到這種狀態呢?

壹、調整心態——所謂“心安自然涼。”

《黃帝內經·蘇文·四齊調神》記載:“夏三月三,此秀甚美。天地相融,萬物絢爛。我晚上躺下,早起。我對太陽貪得無厭,這樣我的野心就不會被激怒,華鎣就成了作秀,這樣我的憤怒就有了發泄。如果我在外面愛它,這個夏天應該是成長的方式。”

不難看出,這段話的核心是“讓妳的頭腦不生氣”,也就是說,夏天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不要輕易生氣。生氣只會傷肝,讓妳燥熱。

《內經》中的這句話,也是後人避暑的壹大行為準則。通俗點說就是“淡定自然爽”。

元代養生專家丘處機在《論取養生》中說:夏季“調氣滌心更宜,常似心中冰雪,心中熱少;不能為了熱而熱,還能更熱。”說白了,就是要調整心態,培養修養,坦然自然。

二、遮天蔽日——“大樹下乘涼真好”

第壹種方法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估計很多人都達不到這個水平。

就連唐代大文豪柳宗元也直言自己做不到。

妳想問我怎麽知道的嗎?有詩為證。他在《苦夏夜登西樓》詩中寫道:“若不是大媽出手,不如清靜快活。”用大白話說,我真的不可能用“心安理得”來戰勝炎熱。

既然調整不了自己的心,怎麽辦?

別急,古人很聰明,改變不了內在,那就用改變外在環境的方法來避暑吧。

於是就有了“乘涼”的說法,也叫“乘涼”。

那麽如何乘涼呢?

其實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選擇,但遮陽(避免陽光直射以降低體表溫度)是最常見的方法。

連的《四季享樂錄》中記載了許多古人的“夏趣聞”,“夏涼亭”中談到了當時京城百姓的納涼現象:“長安人每年夏季在涼亭中打壹個錦結,設壹座為夏會。"

“夏黨”,有點像現代的戶外“酷黨”,在宋代還是很流行的。

據宋夢元《東京夢錄》卷八《大街小巷雜賣》,北宋時“人皆最重,六月無季,故常有風亭水榭,高樓冰盤雪檻,浮瓜重梅,流杯沼澤,新荷花,遠則可吟,打發黃昏。”

不過我覺得“夏會”應該是古代“富人”納涼的壹種方式。

大多數人在樹下搭壹個簡單的涼棚,或者去洞穴和其他涼爽、低溫的地方避暑。

所以俗話說“大樹底下好乘涼”是古人夏天的經驗總結。

小時候,每到盛夏回老家,人們都搬出涼床睡在院子裏,城裏人則選擇睡在房頂上。大家邊數星星邊聊天,就這樣慢慢睡著了...

正是在這個時候,很多人有了基本的天文知識儲備,認識了北鬥七星,看到了牛郎織女,或者親眼目睹了壹場流星雨...

三、“近水之夏”——乘遊船賞荷

“近水樓臺先得月”是現代人避暑納涼的首選之壹。夏天,我們都喜歡去海邊或遊泳池遊泳或遊泳,古人也不例外。

古代南方人最親水,比如明清蘇州人,喜歡乘涼。清古魯《賈青錄》中“乘風降溫”壹文說:“涼,謂乘風降溫。或泊萬年徐門橋口,或虎丘越洋邊,或多樣性林宮梵文水窗冰亭,隨意徜徉……”

據南宋吳夢卷四《六月》壹文記載,臨安(今杭州)人有六月初六去西湖乘涼的習俗:“是日湖裏的畫舫,皆近堤,乘涼避暑。”

古人在水邊乘涼,往往與賞荷結合在壹起,“夏賞荷”是古人度過三伏天的習慣,正如宋代詩人蘇東坡在《泛西湖夜話》中所描述的:“水茫茫,荷花壹夜開。”到了明朝,蘇州是夏天最受歡迎的賞荷地,超過了杭州。蘇州人把農歷六月二十四日作為荷花的生日,乘船賞荷是最壯觀的壹天。據陸《荷花蕩》壹文記載,荷花生日,“船上畫著小鼓,荷花蕩在汾門外,看荷花乘涼。”

另外,古人親水的方式也有很多。比如“泡”也是壹種乘涼的習俗:三伏天要在河裏洗冷水澡,祛除暑熱和有毒物質,以減少癤子和發燒。東晉方士葛洪,以“浸”最為著名。《四季》的《下水避暑》壹文記載了他的故事:“葛仙翁每次喝醉,夏天熱,就下到深水裏去,第八天就出去了,好把氣淹死。”

說完古人“適寒暑”的方法或境界,再來說說古代納涼的具體對象和觀念。

(1)風扇

古代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納涼,扇子多為竹制。古人稱之為“抖風”、“涼友”。有錢人會買絲綢做的扇子,容易搖;文人再在扇子上作詩作畫,很有意思;達官貴人可以在炎炎夏日享受仆人帶來的“人造風扇”的舒適。

《紅樓夢》裏有個晴雯撕粉絲的經典“情節”,不能不讓人心疼這些粉絲。我很想對晴雯說:“我們能不能不要這麽任性?妳就不能可憐壹個沒有粉絲的人,至少給我兩個?別擔心,我不會撕的。我會把它當作傳家寶。”

(2)建造涼亭、涼棚等。

在古代中國,人們也喜歡在夏天為他們的房子建造涼亭。

涼棚的制作很有創意:以竹子為骨架,涼席為屋頂,在屋檐或院子上搭壹個很高的遮陽棚,遮住屋頂和院子,防止夏天的陽光直射到墻上,這樣外墻就不容易打通,院子裏的地面也不會很快熱起來。

但是遮陽也有壹個缺點:影響采光。所以古人發明了活動棚頂:將整個涼席剪成許多長方形的小塊,每塊涼席的邊緣用壹根長繩系住。陽光最差的時候,席子完全被遮住了。早上或晚上輕輕壹拉繩子,涼席就自動打開了,輕爽的空氣都能進來。我不禁驚嘆它精致的設計,有點像現代帳篷的效果,靈活方便,非常人性化。

明代郜璉曾在《尊聖八燈》中描述:“霍都山莊壹廳七井,皆刻有縷縷青煙,夏日坐於井上,十分清涼。”涼亭的制作展現了古人的智慧,巧妙利用了地理優勢。

後來又有亭臺樓閣、回廊等設計,大概都是為了夏天避暑,其他時候避雨雪。

(3)瓷枕

瓷枕是枕頭的壹種,是中國古代瓷器中最受歡迎的款式之壹。枕上用彩釉繪成美麗的圖畫或刻有詩詞。最早燒於隋朝,唐以後開始流行。

瓷枕表面是藍釉,冰冷透明。睡覺時是“半窗千裏,壹枕清風”。李清照名篇《醉花吟》中有壹句“節亦重陽節,玉枕紗閣三更涼。”這裏的玉枕是壹種青花釉瓷枕。

但是我覺得這個瓷枕很酷,但是是不是有點硬?也許古人習慣睡硬枕頭,現在我們習慣睡軟舒適的枕頭,估計也受不了給個瓷枕頭。

(4)頤和園

在古代,皇帝為了避暑,專門修建了壹些宮殿,方便他在夏天居住,稱為“頤和園”。

康熙皇帝北巡時,發現承德是個地形好、氣候宜人、風景秀麗的地方,而且直達清朝的發源地——北方。它是通往滿清皇帝故鄉的門戶,也是俯瞰關外,控制蒙古各部的門戶。後來,這裏建起了避暑山莊。

清朝的許多皇帝離開他們的宮殿去度暑假。當他們到達盛夏之時時,他們會離開紫禁城,去承德避暑山莊或圓明園“度假”。在《《甄嬛傳》》的壹集裏,雍正帝帶著他的嬪妃們去圓明園避暑。

據說圓明園裏藏著壹個謎。能工巧匠在花園裏安裝了壹套機器設備。這套機械設備被稱為“水明色”。它以水力為動力,可以吹空氣降溫,性能和今天的電風扇差不多。試想壹下,這麽大壹套設備,在盛夏送來壹陣涼風,豈不是快!但是圓明園被八國聯軍破壞了,考不上了。真的很遺憾。

(5)使用冰塊

先秦時代,古人用天然冰塊冷藏、保鮮食物或制作冷飲。

壹般來說,政府在第壹個冬天把大量的天然冰雪儲存在冰庫裏,等到第二年夏天到來的時候,再從冰庫裏取出冰或雪放在客廳裏,就成了“冰盤”。冰雪融化時不斷散發出寒意,制冷效果不遜於今天的空調。

皇室也會給身邊的人送冰塊,但不是每個人都能享用。只有相當於高級幹部的人才能拿到,也就是沒有資格吃肉的官員沒有資格在夏天用冰塊。

在《甄嬛傳》,有很多用冰塊降溫的場景。在電視中,冰塊被放在大容器中,這使得大廳涼爽舒適。

在甄嬛因懷孕而受到懲罰的那壹集,皇妃娘娘旁邊有冰塊。否則,她怎麽會有心情冒著酷暑,看著甄嬛被罰下跪呢?如果沒有辦法躲過夏天,她早就中暑了。

但我個人認為,這也是富人避暑的壹種方式。畢竟在古代保存冰塊是極其困難的。

(六)吃西瓜,喝冰水等飲料。

自南北朝以來,人們就制作湯餅來避暑。到了宋代,可以避暑的食物越來越多,比如西瓜、綠豆湯、銀苗菜等。其中宋代詩人方回寫詩說:“西瓜足以解渴,劈開青瑤皮。”

據說南宋時期,街上賣的冷飲有十多種:沈香水、荔枝膏水、苦水、白水、姜茶水、楊梅沙巴特、香糖沙巴特、木瓜沙巴特、五味沙巴特、雪泡縮皮飲、杏酥飲、紫蘇飲、祥子飲、梅花酒、肥皂水、多肉等。

在古代,也有不同等級的飲料。根據老人在西湖的無數勝績記載,“藥冰水”是當時土豪富二代們經常喝的夏季飲品。會不會有點像今天的“加多寶”或“王老吉”之類的涼茶味道?

(7)空調井

據說曹操修建大型冷庫“冰井臺”,通過挖深井來收集冷空氣,即在大廳或有需要的房間挖壹口深井,蓋上蓋子,在蓋子上鉆孔,夏天冷空氣從下面出來,冬天暖氣上來,保證大廳溫度相對穩定宜人。

(8)青銅冰導

青銅冰鑒是中國戰國時期發明的“原始冰箱”。簡是壹種大盆,早期是用陶器制作的。春秋中期以後,青銅劍開始流行。使用時,放壹個裝滿飲料或食物的容器在裏面,蓋上蓋子。很快,壹種“冷飲”就可以制成了。

冰導不僅外形美觀,而且精致科學。每當酷暑來臨,就可以取下捕蟲器,把冰塊放在盒子裏,把水果或飲料放在冰上,隨時使用。冰水不會腐蝕木箱,會從底部的小孔滲出。

(9)木制冰箱

天然冰制冷的木制冰箱在清代宮廷中廣泛使用,當時稱為“冰桶”、“洋桶”,由古代的冰容器——“冰導”演變而來。

由紅木、紫檀木、柏樹等材料制成。在妳的腳下墊上泥,以防潮濕。這種宮廷“冰箱”與現有冰箱相比過於簡單,但結構合理,耐用實用。

由於木質冰箱成本較高,使用場合主要局限於皇宮和上層權貴之家,所以流傳至今的實物並不多見。

看到這裏,人們不禁為古人的創造力而自豪!我們的祖先真的很聰明,就連這種不起眼的暑假方法也充滿了智慧和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