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讀李玫瑾的書。
在《心理修養》壹書中,她提到:“只有大人努力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她還說:“人的胃口被餵大了,脾氣被帶出來,想法被嘮叨了,殘忍是孤獨和無助造就的,無恥是放縱和縱容造就的。
?愛壹個孩子並不是盲目地服從他。在妳稍微懂事的時候,就要教他好好做人,明白什麽能做,什麽不能做的界限。
人們總以為“養育”只是用嘴講道理,卻忽略了它也可以通過行動和各種接觸來進行,即“養育”的過程本身就是養育。
與不同的人友好相處,這種社交行為確實需要學習,但前提是父母要有意培養這種行為,讓他建立正確的與人相處的方式。"
這本書向父母傳達了這樣壹個理念: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心理支持比物質支持更重要。筆者認為心理教養主要包括情感、人格、觀念、能力四個方面。父母必須參與心理教養的全過程,通過陪伴和關心獲得孩子的依戀感,進而獲得管教孩子“立規矩”的資本。父母通過參與孩子的成長教會孩子做人做事,這比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更重要。
她說:“父母親自陪伴孩子成長,比給孩子掙錢更有價值。”我們不能錯過塑造他們未來人生的最好最關鍵的時期。
在《模糊的人性》壹書中,她說:“所有的社會問題,在我這樣壹個搞心理學的學者眼裏,都是人的問題。我的第壹句話是,人的問題是社會問題。第二句話,人的問題是早年的問題。為什麽現在這麽多變態?為什麽這麽多的犯罪讓我們覺得不可思議?其中壹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很多人的成長環境被破壞了。.....當這種成長環境被破壞,人性就會混亂,妳再去教育也沒用。”
健康的生活需要養生,也需要養心。
《模糊的人性》壹書是根據李玫瑾老師在電視訪談節目中的采訪寫成的。她在書中用通俗的語言介紹了犯罪心理畫像理論,通過近年來國內外轟動壹時的惡性犯罪案例分析了犯罪分子的心理成因,闡述了犯罪心理在預防和懲治犯罪中的重要性,呼籲全社會關愛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兒童,關註他們的成長環境,加強對他們的心理教育。
每讀壹個人的書,就像是坐下來靜靜的聽這個人說話,漸漸的妳就會明白他的想法、思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