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食譜 - 東方保健的意義

東方保健的意義

中醫養生觀是東方養生思想的重要代表。“養生”壹詞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壹本叫《管子》的書,意為維持生命。因此,“養生”這個詞是中國人發明的。幾千年後,養生成為壹個重大問題,它包括中國的養生觀念和方法,保健和美容,長壽和其他醫學概念的中醫,等等。

陰陽平衡、天人合壹是中醫養生觀的基礎。中醫認為天地是大宇宙,人體是小宇宙,天人相通,人無時無刻不受天地影響。中醫養生強調天人合壹,養生要隨著四季、寒暑、酷暑的氣候變化而適當調整,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體自身的平衡。

中醫保健也是身心並重,不僅註重身體的鍛煉和保養,也註重心靈的修養和調養。身體會影響心靈,心靈也會影響身體。兩者是壹個整體的兩面,缺壹不可。

中醫的整個理論是廣義的養生。醫學在《呂氏春秋》中被定義為“生存之道”——前者是動詞“提高”,後者是名詞“元氣”,“道”是根本法則。養生是人類提高自身組織和自身康復能力,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境界的學問。

消除疾病的學問——因此,它不同於現代西方國家治療疾病的“藥”。在《黃帝內經》中,黃帝和他的老師齊波有壹段精彩的對話。在談到瘟疫的時候,黃帝問老師,為什麽有的人被感染了,卻不能得病。齊波的回答是“正氣存內,邪不可為”——這就是為什麽整個中醫是壹個大養生。當然,這裏所說的中醫指的是原汁原味的中醫,而不是康熙閹割中華文明後已經面目全非的“現代中醫”。

壹般來說,養生是狹義的養生,是指通過非藥物方法提高自我康復能力的知識。公元前50世紀天人合壹整體觀的形成,標誌著養生觀念的成熟;公元610年,隋朝大業年間,當時的太乙大夫晁在《諸病論》中集中論述了各種疾病的病源和病狀,但書中並無方劑,僅列舉了213種養生方劑和指導方法。因此,中國從那時起就把養生作為壹種常規的治療方法,並得到了官方的提倡。

整個漫長的夏季養生談中醫養生體系在《黃帝內經》時代已經非常成熟。西漢《淮南鴻烈》壹書是對“養生”的最好表述。該書認為,整個人類生命系統(古稱“氣”)由三個要素組成:壹是形——“人之形,命之宅”,即人類生命的“宅”;二是上帝——“上帝是生命的主宰”,即人的自組織和自愈能力是生命的主宰(“主宰”);第三是氣——“氣滿生”。氣是溝通形神關系的使者。用今天的語言來說,就是信息。排在第壹位的是“神”,其次是“形”,最後是“氣”,“失位必傷三”。中國原始醫學就是這個原理,狹義的“養生”也是。那麽,如何處理好三者的關系呢?《淮南鴻烈》說得很清楚:第壹,“必養其神”;第二,“和聲弱”;第三,“平其形。”現在我們把“養生”局限於食療和藥膳,有以偏概全之嫌。養生就是“養心”,或者“養心”,或者“養性”。食療和藥膳只是養生的壹部分。雖然有價值,但不是最重要的部分——因為第壹是“養心”,第二是“養身”。食療和藥膳的目的也是為了提高人體的自組織能力,也就是養心。也就是說,現代人所說的“氣功”(嚴格來說應該是“醫療氣功”,古代也叫“指導”、“養生”)是養生最關鍵的內容,其指導思想是東方文明的整體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