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中每個節氣的習俗。
1.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壹個。過了這壹天,草木復蘇,萬物有靈,春天來了。
“壹年之計在於春”。三千年前的周朝,就有迎接“春”的儀式。天帝帶領三公九卿的王公大夫們,祭拜住在東方的莽神,祈求五谷豐登。
下雨
雨後,降雨量增加了。桃花、梨花含苞待放,草樹梢更綠,忙碌的春耕已經開始。
“雨節,回父母家”。嫁出去的女兒要帶著丈夫,兩把藤椅和“肉罐頭”,回父母家見父母。如果他們有孩子,他們也應該照顧他們的孩子。
震驚
“我驚呆了,打雷開始了。”顧名思義,吼叫和冬眠的小動物都是在春天被雷震喚醒的。除了為農作物防蟲,在這壹天,他們還要“打小人”,趕走厄運。
因為“梨”和“李”是諧音,不知道從什麽時候起,吃梨成了驚魂日的保留節目。
4.春分
春分是壹天,晝夜平分,寓意公平。這壹天,古人會對測量儀器進行校對。
另外,每年的這壹天,男女老少都在玩同壹個遊戲:讓圓圓的雞蛋站起來。這種看似簡單,實則困難的遊戲,延續了幾千年。
5.清明
清明是進入節日的特殊節氣。這壹天的許多習俗都與郊遊有關:蕩秋千、放風箏、蹴鞠和插柳。
清明這個節氣很糾結,既有思念故人的傷感,又有欣賞風景的愜意。黃庭堅寫道“節明桃李笑,野田淒涼。”
6.谷雨
谷雨是春季的最後壹個節氣,巴蜀等地晚上開始下雨。
除了農耕,古代人在谷雨中也做了很多:年輕女性想“谷雨漫步”,即在野外散步;谷雨茶宜采南方。據說可以清火明目辟邪。北方要吃香椿,提高免疫力。
7.漫長的夏天
漫長的夏天過後,壹切都從原始變成了繁茂。其實按照氣象意義來說,長夏不只是夏天。許多人喜歡吃茶葉蛋,因為“長夏”,這是這壹天最經典的食物。據說夏天吃雞蛋可以祈求夏天平安。
不過,很多胖子應該都很反感這個漫長的夏天,因為這壹天要“稱人”,而這個殘酷習俗的“始作俑者”據說就是諸葛亮。
8.小滿
“飽滿”,此時壹些夏糧的籽粒已經開始飽滿。但是,還有壹個“小”字,所以他們還需要壹段時間才能成熟。
《長夏的小滿在插秧》。小滿是種植水稻的季節,對農民來說最重要的是確保稻田裏的水充足。“小滿不滿,想壹想。”
9.芒屬植物
芒果種子很忙,大麥小麥都要收割,夏播作物如晚稻、谷子、黍也要忙著播種。
這個時候李子成熟了,李子的味道很酸,很難直接吃。自夏朝以來,烏篷車季節就有烹梅的習俗,酸梅湯也就成了最好的夏季食品。
10.夏日至日
"吃了夏天的至日面條,壹天比壹根線還短."這壹天,北半球白天最長,之後逐漸變短。
盡管如此,夏季的至日並不是最熱的時候。但由於空氣對流強烈,特別是在下午或晚上,很容易出現雷陣雨,就像劉禹錫的“東邊日出西邊雨,路上晴卻晴。”
11.小舒
“若萬瓦規模如火龍,日系車不動汗融。”看看陸遊那首夏天多熱的詩就知道了。酷暑的標誌是梅花開出,花入夜。
之後就是三伏天了。然而,淡夏也是碩果累累的壹天,農民勞作半年後終於可以品嘗到新米了。
12.酷暑
酷暑是壹年中最熱的時候,幹旱、澇災、風災等極端天氣也非常頻繁。所以農民要抓住機遇,搶豐收搶種子,抗旱排澇。但是,他們也會請假,用食物犒勞自己。
浙江臺州人吃生姜汁祛除體內濕氣,廣東人吃草消暑,福建莆田人卻反其道而行之,吃熱荔枝羊肉“以毒攻毒”。
13.立秋
立秋是秋季的第壹個節氣,也預示著收獲的開始。到了宋朝,立秋不得不把栽在花盆裏的梧桐樹搬進廟裏。時候到了,太史公大叫:“秋天到了。”
演完戲,梧桐落下壹兩片葉子,表達秋天。這壹天的習俗很多,比如摸秋,婚後未生育的女性晚上可以去鄉下摸索瓜豆。
摸摸南瓜,容易生男孩;摸扁豆容易生女孩;摸白扁豆更吉利,除了生女孩,還是白頭偕老的好兆頭。
14.暑假
“楚”是藏而終的意思,“初夏”是指炎熱的夏日已經過去,氣溫逐漸降低。
夏季過後,秋意漸濃,正是人們在鄉間遊泳迎接秋景的好時候。就連天上的雲也好像散了開來,很舒服,不像夏天厚厚的雲。
民間壹直有“七八月見巧雲”的說法,意為“出門迎秋”。
15.千禧年
隨著天氣變冷,妳會發現清晨的地上和樹葉上有很多露珠。這是因為夜間水蒸氣凝結在上面,所以得名白露。千禧年期間,各地風俗各異。
比如在老南京,“白露茶”很受歡迎,而資興興寧、三都、遼江壹直有釀酒習俗。每年到了白露節,家家都會釀酒,接待客人時都會喝“土酒”。
16.春分
秋分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進入涼爽的秋季,氣溫連連下降。正如可以用“壹場秋雨壹場寒”來形容。古人認為打雷是因為陽氣旺盛,陰氣在秋分後開始旺盛,所以停止打雷。
此外,勞動人民對秋分節氣的禁忌也歸納為諺語,如“秋分只怕閃電,多米多貴?”
寒露
寒露季節,地面的露水更冷,很快就會凝結成霜。此時北方已是深秋,白雲紅葉;南方秋意漸濃,蟬兒雕零。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南方氣候此時的這個節氣,最大的特點就是“燥”正當時,燥最容易傷肺胃。要註意養生,多吃甜潤的食物。
18.初霜
初霜節氣是指天氣漸冷,初霜出現。這是秋季的最後壹個節氣。
這個時候,保健就顯得尤為重要。民間有句諺語“壹年補不如補初霜”,可見這個節氣對我們的影響。
中國有些地方,初霜要吃紅柿子。在當地人看來,這樣既能禦寒保暖,又能強健筋骨。在壹些地方,對這壹習俗的解釋是:第壹霜會在這壹天吃毽子,否則整個冬天他的嘴唇都會開裂。有的地方說初霜吃柿子丁就不會流鼻涕。
19.立冬
立冬了,冬天從現在開始。冬天是結束,也就是說莊稼要收割後再收。
漢族人把冬季至日作為冬季的開始,所以他們需要為嚴冬補充食物。另外,古語常說“今冬麥三層,明年饅頭睡”,正是秋收冬種的好時候。
20.小雪
小雪的時候,臘肉是南方人最熟悉的民俗。俗話說“冬蠟風成,存之禦寒”。小雪過後,氣溫驟降,天氣變得幹燥,正是加工臘肉的好時機。
另外,吃糍粑也是南方小雪的習俗。糍粑最初是農民用來祭祀牛神的。有壹種說法是“十月,糍粑邵”指的是祭祀事件。
21.大雪
大雪,顧名思義,雪量大。這個時候,強冷空氣前鋒處冷暖空氣交匯的地區,往往會下大雪,甚至暴雪。而凍雨(霧凇)、霧凇等特殊的氣候現象也成為這個季節的獨特景觀。
此時“觀截流”也是北方特有的景觀。在大雪的節氣裏,北方河流的水經常結冰,人們可以盡情地滑冰和玩耍。
22.冬季至日
在冬季的至日,太陽的直射點到達壹年中的最南端。這壹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白晝最短,越往北白晝越短。在中國北方,冬天的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而在南方,則是吃湯圓。
從冬季至日就有“數九”的民俗,從周代開始宮廷就有祭祀活動。冬季的至日也是養生的好時機。
23.小寒
輕微的感冒標誌著壹年中最冷的壹天的開始。根據我國的氣象資料,小寒是最低溫度的節氣,只有少數幾年的大寒溫度低於小寒。進入小寒,年味越來越濃,人們忙著寫春聯、剪窗花、置辦年貨,為春節做準備。
羊肉火鍋、糖炒栗子、烤紅薯成了小寒時尚。俗話說“三九補壹冬,來年無病”,這就是冬天吃羊肉調理身體的做法。
24.大寒
大寒是最後壹個節氣,意思是天氣極其寒冷。
在這個節氣中,比較重要的環節是“食補”。八寶飯、補氣燉雞、羊肉燉蘿蔔、補氣田雞,都是百姓餐桌上的必備產品。
二十四節氣指的是中國農歷中的24個特定節日,它們表明季節的變化。它們是根據地球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即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而制定的,每壹個都對應著地球在黃道上每移動15所到達的某個位置。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先秦時期確立、漢代完全確立的補充歷法,是通過觀察太陽壹年的運動,認識壹年中四季、氣候、物候的變化規律而形成的知識體系。它把太陽壹年的運動軌跡分成24等份,每等份為壹個節氣,從立春開始,到嚴寒結束,周而復始。它既是歷代政府頒布的時間標準,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預測冷暖雨雪的指南針,是中華民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和智慧的結晶。
2016 165438+10月30日,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國際氣象領域,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2017年5月5日,“二十四節氣”保護聯盟在浙江杭州拱墅區成立。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二十四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