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簡介
李青二年(1042),王安石進士。先後在揚州簽判官、鄞縣知府、周樹判官,成績斐然。熙寧二年(1069)任參政員,次年拜見丞相,主持變法。因為守舊派的反對,西寧七年罷課(1074)。壹年後,宋神宗再次投入使用,並退居江寧。在元佑元年(1086),保守黨獲得了權力,所有的新法律都被廢除了。於然在中山病逝,被追贈給壹位老師。邵聖元(1094)被封為“文”,故有王文公之稱。
在文學上,王安石有傑出的成就。其散文言簡意賅,短小精悍,論點清晰,邏輯嚴密,說服力強,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用功能,躋身“唐宋八大家”之列。
擴展數據:
王安石的故事:好縣令王安石
1047,27歲的王安石被調到鄞縣(浙江寧波)當縣令。接到這個任命後,王安石還是有點神清氣爽的。過了三年清閑生活,他不知道當官是什麽滋味。現在他終於有了壹份可以幹點活的工作。當時壹個縣的縣政府辦公室只有壹兩個人,縣裏的事情都要親自抓。只要妳想認真做生意,有的是。
鄞縣在當時極其偏僻,但由於氣候適宜,土地肥沃,所以極其富饒。今年春天王安石到達鄞縣時,江南正下著雨。直到今年9月才停止下雨,沒有收獲自然顆粒。這意味著糧食成了稀世之物,江南米價飆升。
江南地方政府急忙采取行政措施,明確打擊哄擡物價的奸商,並要求中央政府開倉放糧,支援江南民眾渡過難關。在各級政府的壓力下,米價又回到了每石500便士左右。但王安石在鄞縣下了壹道政府文件:鄞縣米價每石3000!
鄞縣人民最先發火,罵王安石是狗官。壹些人已經準備好牛車和雨衣去杭州請願。魯是壹個趨利避害的官員。他先趕走上訪者,然後調查王安石的背景。壹調查,他發現這小子不好惹。尤其是中央,更是視王安石為不可多得的人才。呂只好咬牙切齒,堅持“神欲其滅亡,必欲其瘋狂”的信條,等待王安石自取滅亡。
王安石不是壹個把政府文件當廢紙的人。他敢這樣做壹定有原因。結果王安石發了大財。鄞縣的百姓只好勒緊褲腰帶,每天像養生壹樣喝粥。中國人最想要的不是壹個英明的皇帝,而只是壹個造福壹方的好縣長,好市長,甚至好村長。可惜王安石似乎讓他們失望了。
1048年春,江南大部分地區無米可買(部分糧商去寧波賣米)。人們有錢,但不知道去哪裏買食物。
王安石在寧波,雖然老百姓沒有存款,但是家家都能有飯吃。壹些風聞的糧商在寧波遇到了危機,寧波人不缺米。但是他們從很遠的地方來,把米源路運回去不好,所以他們不得不賣掉它。於是,寧波的米價暴跌。
王安石受到了百姓的高度贊揚,現在他們知道縣令王是個聰明人。
魯認為王安石此舉很有水平,立即頒布嘉獎令,提高了浙江各地的米價。商人們蜂擁而至,希望看到他們再次盈利。
這只是王安石對市場經濟的認識和實踐。作為壹個偉大的政治家,他很聰明。據史料記載,王安石在寧波經常下鄉。因為他不肯透露自己是縣長,所以沒人請他吃飯喝酒。在農村,王安石了解人民的困難,於是推出了“青苗法”政策。
從今天來看,青苗法的具體內容實質上是“糧食抵押貸款”。他把寧波政府當成農業銀行,政府的頭,也就是他當行長。王行長為寧波農民發放青苗專項貸款。貸款金額由莊稼漢自己決定。
莊稼漢自己估算了糧食產量和市場價格。例如,莊稼漢甲認為自己有種田的本事,在上帝的幫助下,壹畝地可以產出500斤糧食。然後當時的市場價是壹分錢壹斤,王校長可以借給莊稼漢500便士。農民韓B認為上帝是壹個偉大的孫子,但他不知道如何耕作。壹畝地只能出100斤糧食,農民韓乙只能向王校長借100文錢。春季貸款,秋收還款,利息20%。
因為“青苗”(農作物)是抵押給政府的,所以官民稱之為“青苗法”。
這種原始模式自古就有。戰國時期,法家巨擘李悝統治魏國時,曾提出壹項政策。豐收的時候,政府以高於市場價的價格從民間收購糧食,儲存在固定的地方,就是今天的糧庫。到了那壹天,主人不厚道,什麽都沒收成,莊稼漢哭著要地,政府就把儲存的糧食低價推向市場。
北宋初期,糧庫遍地,壹些政府官員和經濟學家勸說政府在各地修建無數糧庫。但久而久之,糧庫裏是否裝滿了糧食,就相當值得懷疑了。王安石在寧波搞“青苗法”的時候,中央官員向宋仁宗匯報,我們大宋糧庫的糧食來自華蓋元帥,吃幾十年不成問題。宋仁宗非常高興,派人去查看。糧庫裏的老鼠都餓死了。糧食去哪了?只有掌管糧庫的官員知道。
即使糧庫裏有糧食,因為春天要播種,如果前壹年不是豐收年,莊稼漢把種子和糧食都吃光了,哪來的錢買政府投放市場的糧食!莊稼漢不可能喝西北風,所以借了高利貸買種子。結果上帝幫忙就能熬過冬天。如果上帝偷懶或者搗亂,莊稼漢連高利貸都還不起。
眼尖的王安石自然想到了“幼苗法”。
王安石的縣令傳說給人很多啟示。只有具備戰略眼光,多壹些見識,多壹些創新意識,才能真正做壹個好縣長,最終得到老百姓的贊譽。
百度百科-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