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食譜 - 養生這個概念的理論基礎是什麽?

養生這個概念的理論基礎是什麽?

在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上,提倡人與自然的和諧、融洽、融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易學、儒家、道家的理論都有“天人合壹……”的理論理念,甚至馬克思主義理論也不排斥“天人合壹”的理念。這說明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有著深厚的理論基礎。

1.易學的天人合壹論易學認為,人與天地宇宙(簡稱“天”)具有深刻的統壹性,形成壹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因此,人的道德、醫療保健等壹切社會生活都要相應地與天相連。《文言傳》日曰:“某夫大人與天地,與日月,與四時,與鬼神相和。”這裏所說的“鬼神”與“精為物,遊魂為變,是知鬼神之境”中的鬼神同義,指的是氣機交換的運化。《易經》認為,壹個人的道德、意誌和實踐,必須在順從天地之道、順應天意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成功,達到壹種理想的狀態。所謂“天地有定位,聖人能成材”(《內聚力傳》)就是要求人認識天地,謀事天地,達到天地教化萬物的作用,也就是後來道家所說的:“凡天地合,奪陰陽之機。”人只要掌握了自然規律,就能改變自然賦予的東西,創造奇跡。

中國文化中所謂的養生,絕不是純粹的生理、醫學或自然科學概念,也不僅僅是為了健康長壽。同時,養生包含道德,甚至管理世界。從易學和中國哲學來看,養生、修德和治天下是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是壹個過程。因此,人與自然的和諧不僅是壹個易學和哲學理論,而且是壹個極其重要的養生理論。2.傳統醫學中的天人合壹理論。中醫也提倡天人合壹,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黃帝內經》繼承了《周易》。人與自然和諧的整體觀將人體視為自然的壹部分。因此,在觀察人體的生理和病理變化時,主張不能只孤立地著眼於人體本身,而應該看到人與自然界的有機聯系。《黃帝內經》說:“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也就是說,只有像《周易》所闡述的那樣,把天、道、人結合起來,綜合觀察,才能正確把握醫道。因為《黃帝內經》體現了天人合壹的整體觀,特別強調了天氣和物候的變化對人體生理病理的影響,反復指出要正確把握人體狀況的變化,首先要“虛實移光移位,以待之”。(蘇文巴沈正論)正確把握日月星辰和季節氣候的變化,是正確把握人體生理疾病的前提。中國傳統醫學的天人合壹思想是在長期的醫學實踐中認識到人體與天氣氣候的變化密切相關。天氣和氣候的異常和交互影響,會引起人體的適應性變化,所以往往會引發各種疾病。這種他者化乍壹看難以捉摸,但也是:有章可循。這是rl{11臼傳統醫學中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和自發的辯證思想。它使中國傳統醫學從壹開始就避免了片面機械地治療頭痛和腳痛的方法。《黃帝內經》強調用“等日月星辰四時八正”的方法來檢查人體生理病理,奠定了我國古代醫學氣象學的基礎,作為指導臨床診療的重要參考,體現了中國傳統醫學“天地結合”的獨特風格。西漢閆俊平的《老子·桂芝》也對天人合壹的基礎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他說:“從這個角度來看,天地之符,皆始於同源,壹祖,六合之內,為宇宙之表,連成壹,隔氣化,縱橫,壹分為二,判為五。是白是黑,或者是水火,或者是酸堿,或者是羽毛,人物相同,或者是猛獸。”“人家主動在妳,那人家就應該躲得遠遠的。人移至此,則天地應在。無門為我出入,無戶為我出入,天地之間,虛廓中,距離廣大,種屬對應,不虧壹寸者,同也。”道家對“天人合壹”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這裏不用我贅述。簡單來說,道家的“天人合壹”,重點在於人是自然的壹部分,人要回歸自然,順其自然。

3.儒家的天人合壹理論強調“天”與“人”或“自然”與“人”的統壹。戰國時期,子思、孟子提出了“天人合壹”的學說。此後壹代又壹代的儒家弟子從“理”、“性”、“命”等方面加以證明。儒家“天人合壹”觀念的本義,並不是直接討論人與自然的關系。

在認知上,儒家以“主客二分”為前提,強調“天人合壹”的價值,註重人類對於自然界萬物的精神價值統壹,以“兼愛”解決人與自然的對立,在承認人與自然差異的基礎上,將人類的愛推向自然界萬物,從而將人道主義、自然主義與慈善事業統壹起來。如《禮記》提出:“天命為性,率性為道,修養為教。”道家以天為本,修煉為悟,天命、道德、悟道是相通的。又說“禮也,適天氣,位於地財,適鬼神,適人心,管萬物。”天、地、神、人融為壹個“禮”。《中庸》說“世間唯有誠為上;能做到最好,就做到最好;如果妳能善用人性,妳就能善用事物;若能物盡其用,可頌天地之教;若能贊天地之修,則可參天地。”即實現人、天、地在價值上的統壹。

就人的健康和養生而言,儒家的“天人合壹”觀應著眼於人改變事物發展的能動性;第二,關註人的精神價值,以“仁”與“博愛”實現內外和諧,表現為法與自然、順從於民、明道與政績、心性與自然、仁政與情理的復雜協調關系。

4.人與自然和諧論馬克思主義理論並不排斥“人與自然和諧”的概念。在理解馬克思關於人與自然關系的觀點時,有壹種片面的觀念壹直影響著我們的正確理解。這種觀點是:“人類是自然的主人。”這是對馬夫人作為自然存在的地位和能力的片面擴張,是對人類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狂妄認識。這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初衷。近年來,來自大自然對人類的巨大影響也證明了我們無法完全掌握和控制大自然。辯證唯物主義的壹個最基本的觀點就是“事物是普遍相關的”。根據歷史唯物主義,人具有重屬性,即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人作為個體,是自然存在物,其與自然的關系應該具有能動性和規律性的統壹。

我們既不能誇大人的動力能力,也不能誇大人在自然面前的軟弱。在討論* * *生產主義時,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向我們指出:“這種* * *生產主義,作為完整的自然主義,等於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整的人道主義,等於自然主義,是真正解決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是真正解決存在與本質、對象化與自我表現、自由與必然、個人與階級之間的鬥爭。”(《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0頁)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我們不難看出,這裏所說的“人與自然矛盾的解決”就是* * *生產主義,自然不再是人類的異己力量。對於人類來說,正如恩格斯所說,自然通過人實現了“自我意識”,從而實現了“自我改造”;從人的角度來看,人對自身的認識和改造達到了與自然融為壹體的程度,也就是說,人的本性和物的本性與人的本性融為壹體。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所描述的* * *唯物主義,人與自然是和諧統壹的。只有在這種理解下,馬克思主義理論才不排斥“天人合壹”的概念。

此外,如果從系統論、控制論等現代哲學理論的觀點來理解,作為自然界大系統中的壹個環節,作為自然控制的壹種驅動力,“天人合壹”的理念對於客觀認識和理解我們自己,實現人與自然科學的合理統壹,將具有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