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後山半日遊
彈指壹揮間,30年壹晃而過。中年人愛山愛水。這次能去也是機緣巧合。我和方大哥住在樓上,他的家鄉在那裏。我聽他說,他在那裏當了十五年的村支書,我可以說,沒有比他更清晰的家鄉圖景了。近年來,他熱愛攝影,致力於發現和宣傳潛山之美。他作為老支書振興家鄉的初衷從未改變,可謂純愛。我請他當向導,他欣然同意,只好去了。還有另外兩個不熟的新朋友,都想看看美麗的後山,欣賞雄偉的天柱山。
此行的目的地是水猴鎮和平村(原兀顏姓村),與龍潭鄉接壤,位於國家5A級旅遊景區天柱山東北部。我們走的是龍潭線,車子過了龍潭大橋右轉,不到壹裏就開始爬山。水泥路面,坡緩路寬,兩邊竹林茂密,高大粗壯的人很多。車商中,壹聽聲音,溪水潺潺;但見日影斑駁,野花爛漫;農家樂亭臺樓閣、院落星羅棋布,散落在路邊。真的是“曲石之上細水長流,青松磨礪日頭”,壹景壹景,引人入勝。他說,老撾壹路上都感受到了交通的便利;“我們這壹代人趕上了好時代,幾千年來人們做夢也沒想到的事情居然變成了現實!從此結束了肩並肩的歷史,我不敢相信這是真的。”是的,“不敢相信是真的”是對當下發生巨變的農村最好的總結,也是最切身的體會。千百年來,這裏的人們幾乎半天都要下山,大多肩挑重擔,汗流浹背,疲憊不堪;現在來回只要壹個小時,省了多少辛苦。只要經歷過的人,感受都特別深刻。
上山不到半小時,老方說帶我們去龍潭界先看個景點。車子拐進壹個岔路口,不壹會兒就上了嶺頭。擡頭壹看,豁然開朗。下了車,順著老方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密林幽谷,拱形山巒,高聳的天竺,孤雲。站在這裏,俯瞰欄桿,壹個不大不小的地方,不高不低,並不危險。山風吹來,遠方風平浪靜,我快樂的飛翔,有種“我要乘風回家”的感覺。然後,車子壹路下到谷底,壹路上依然是參天的竹林和成蔭的樓板,仿佛壹下子闖進了世外桃源。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散落在小溪兩岸的幾戶人家,都是木質門窗的土坯房,古老而簡陋。大部分門都是鎖著鎖著的,很久都沒人住。我看到壹兩家門口的木樁和竹竿上掛著粗布衣服。老方說,只有少數留守老人常年住在這裏。他們也對我們視而不見,大概知道我們只是看風景的路人。我在想老撾是怎麽把我們帶到這個地方的。壹擡頭,穿過壹片茂密的竹林,突然看到竹林後面的瀑布,似乎同時聽到了瀑布落下和奔流的聲音。我笑著說:“妳找對向導了。要不是妳對這地方不熟,我們絕不會遇到這藏在閨房裏的瀑布。”踩著壹條又軟又黑的竹道,轉過壹塊巨石,整個瀑布掛在眼前,壹覽無余。老方說:“這是河的瀑布。”站在這裏仰望天空,谷狹天高,懸崖陡峭,怪石嶙峋,水花四濺,霧氣氤氳,金玉之聲不絕於耳。老方拿出相機拍照。這是壹大樂事。我想王所說的“窮深不盡,坐石忘歸”的境界,不也是這裏最好的頌歌嗎?回來的時候發現了壹條因勢而形的木走廊,靠近小溪的地方建了壹排木欄桿。我望著霧靄,聽著黃昏的潺潺流水,忘卻了得失,自在了,主人就在我的指尖。
回到大路後,很快就到了水後鎮的地界。山更高,風景更宜人,空氣更清新,老撾的談興更厚重。這時,我們談論最多的是竹子。他說竹子裏充滿了寶藏。我的壹位同事宗正是壹位有潛力的上海商人,她對竹子的功能仍然知之甚少。老方忙解釋道:“竹枝可以做成大掃帚,竹葉是很好的綠肥,曬幹的竹子可以用來制作各種精美的竹制器皿,家用或者觀賞,也可以用來造紙。冬筍和竹筍是地道的農家美食。”說話間,路邊正好有壹家竹子加工廠。地爐裏的火燒得很旺,工人們正在用竹枝做壹把大掃帚。我不禁想起以前看過的《京港翠竹》,說“竹葉被燒,有竹枝;竹枝斷,有竹鞭;竹鞭已割,地下深處還有竹根,可見竹子頑強的生命力,更佩服這些世代與竹子為鄰,有著同樣頑強精神和淳樸品格的村民。
很快,老方叫我們下車,說壹定要看看路邊的壹棟老房子。走近才知道,那是2018年10月被潛山市住建局、潛山市文化委員會列為保護對象的“蛇形老房子”。老房子依山而建,土墻黑瓦,竹林;路是石板鋪的,獠牙各不相同。經過多年的踐踏,變得更加順暢了。當妳走在石頭上,妳就會知道山很深。走進正房,中間有壹個天井,長滿了青苔和細草。中間有祖先牌位,燭臺是清酒,香火長存。兩邊的對聯依稀可辨。右書“坡胡世澤久”,左書“河間家聲日月長”。幾個數字已經道出了這個家庭的來龍去脈和美好的祝願。我們從西耳門走出來,允許壹人出門,天竺相對,峰巒起伏,界限寬廣。老房子左側下方有壹棵白楊樹,百年樹齡,樹冠巨大,樹葉翠綠。樹下有兩口井,水特別清。以前是洗衣服,淘米,洗菜的地方,盛夏壹定是乘涼的地方。保存完好,難以調用。
從老房子裏出來後,我們四個人開車直奔老方的老房子。老方的老母親已經70多歲了,仍然健康快樂。老人說我們今天到了“天竺後山第壹家”。我問老人這個“第壹家庭”是怎麽來的。老人說她家是這個村離天柱山最近的。這時老方也接著解釋,他家離天柱山主峰只有十裏左右,從這裏走山路爬主峰只需要壹個小時。老人還說,對面山坡上有周朝人耕種的田地,讓人感覺好像隔了壹層。老方說想在老房子前的空地上挖個池塘,這樣出門就能看到天柱山的倒影。站在老方家的門外,對面是銅鑼尖,正對著天柱山主峰。因為山是爬行的,所以這裏又有壹景看天柱山,沒有前面兩處那麽高聳入雲,直入雲霄。主峰時而雲霧繚繞,若隱若現;有時候真相被揭露了,什麽也沒顯示出來。在迷離的變化中,感覺到了壹點精致,增加了壹點韻味。這肯定是因為距離近,地勢高。我不禁心想:我真的是跳出了三界,而不是在五行。
這時,同行的兩位女士在旁邊的荒地上發現了壹片片小麥泡。他們不在乎被荊棘刺傷手,所以天堂探路並采摘了它們。我從小在山裏長大,這輩子還是第壹次看到這麽大壹片小麥泡。我摘了幾個放在嘴裏,輕輕地咀嚼著。小時的味道再次刺激了我的味蕾,“野草莓”果然名不虛傳。
他們采摘回來,老方說要帶我們去看竹海。我想:我每天都淹沒在這茫茫人海中。我見過真正的海,家鄉美麗的森林和雲海,甚至美麗的花海。但是今天我壹路走過竹海,卻沒有領略過竹海的風光。我們來到了離他家大約50米的壹個矮山上,在那裏我們低頭四處張望,到處都是郁郁蔥蔥的竹子。陰沈沈的,重疊的,挺拔的,婉約的,密集的,無盡的,無止境的。突然想起蘇軾說過:“食無肉,不如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人有瘦有胖,庸俗無藥可救。”來這裏真的可以讓妳享受壹會兒超凡脫俗的空靈。老方興致勃勃地和同事鄭先生聊起了自己的夢想,也可以說是家鄉的藍圖。他想找有誌之士在我們腳下的山上建幾個輕鋼單體民宿。每個房間的陽臺上都有壹架高倍望遠鏡,他可以在這裏白天觀賞雲霧繚繞的雲海、萬畝竹海和天竺群峰,晚上觀賞浩瀚星空和浩瀚銀河,在這裏聽海浪聲,拍照寫生,擺脫疲勞,脫離紅塵,擁抱自我,回歸自然。老撾說起,我就迷上了。他還說想把森林作業通道升級為休閑步道,竹亭石屋,山菜野鯛魚,健康休閑的富氧離子,最好不過了。他接著說,這裏有很多閑置的房子,可以往民宿方向發展,改造壹下,變廢為寶。然後大力開展戶外登山遊、農耕體驗遊、工藝研學遊等多種形式的文化旅遊活動。聽了他的話,我也驚訝地想起,自從車進村後,壹路上看到的老房子幾乎都還是七八十年代的,有的房子還是四水式的結構。這種原生態的建築在現在的農村是不多見的,更不用說保留著原來的規模,這在我們這片隱秘的土地上確實是獨壹無二的。是昔日農村的孤兒,是重拾記憶的絕版。沈浸在場景中,迷失的少年終於在這裏找到了回家的路,消失許久的村莊終於在這裏見到了她原本的模樣。衷心希望老撾的夢想在不久的將來壹壹實現。如果妳想修身養性,或者尋找鄉愁,相信這裏能給妳或多或少的心靈皈依。
回來的時候走的是雷公井電站的路,路正在拓寬。老方說,建成後將是天柱山周邊的公路。沿途風景也很宜人,尤其是雷公井電站路段。老方說,每到深秋,馮丹如火,紅葉滿山,山河相映,飛鳥歸,動靜合,忘不了歸。
回程的時候,我們壹邊欣賞美景,壹邊欣賞老撾的鄉土情懷。他非常感慨地說:“我的設想是用我的生命去成就妳的詩和遠方!”。聽著老方謙遜而自信的告白,我想:即使在美麗的風景附近,也要有離開的勇氣,否則會錯過大自然的許多美好等待。
我寧願說:朋友,想去就去吧,去那裏找壹個等了妳壹千年的約會。(文/倪建軍攝影/方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