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借鑒道家、法家、儒家、兵家、墨家的思想有什麽意義?有哪些缺點和不足?
儒家管理思想具有鮮明的人文色彩,建立了系統的人性管理模式,重視管理的道德性,以“道德為主要管理手段”建立了壹整套人才管理理論體系,提出了“和為貴”的社會生態平衡和“剛柔相濟”、“寬嚴相濟”的指導原則,確立了“陰陽互補”的方法論為指導。所以現在很多企業都在用儒家的管理思想。除了儒家的管理思想外,主要有法家、道家、墨家和兵家的管理思想,這些思想對我們現代企業管理仍有借鑒意義。如道家的管理思想,其特點是“道法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的柔性管理。所謂“柔性”管理,就是按照事物自身的規律來管理事物,不把人的主觀意誌強加給事物及其過程,這就是“無為而治”;強調“弱勝強”,認為只有弱的東西才是有生命力的東西,僵化的東西很快就會走向反面。
人們理解壹個問題,不僅要看現狀,還要看它的發展和未來;管理要如水,不求利,事事順遂。雖然弱小,卻無比強大。法家的管理思想強調法治、他律、法律的強制作用、集權的權威、管理手段的運用和尚賢。法家的管理思想追求效率,充滿了實力、競爭和嚴格控制的傾向。墨家管理思想強調“兼愛”、“尚同”、“尚賢”,同時也認同勞動過程中分工的合理性,提出“各盡所能”的原則。強調“利”和“強”是墨子管理思想的另壹個顯著特點。墨子強調“互利”、“義、利”、“眾人皆受其益”;“有糧食的地方,人民就仰望它”,“沒有糧食,人民就不能做事”。也強調“非命”,認為人生在世要有競爭力。“恃強者生,不輸者不生”,要與命運和自然抗爭。只要人能發揮自己的力量,與自然抗爭,就能生存下去。
軍事家非常重視戰略在管理中的運用。管理戰略戰術的正確運用是管理成功的關鍵,他們也強調管理環境,即天時、地利、人和的運用。上述管理思想是我們民族的寶貴文化財富,應該成為我們深入學習和研究的對象。只有正確理解和深刻領會民族管理文化的精髓,並將其創造性地運用於實踐,才能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管理。
誠如程君毅先生自己所想,其實我們對管理壹直有很深的誤解。對於中國人來說,這種誤解就是否定自己的歷史文化,人為地將中國五千年的歷史與壹個所謂的百年文明對立起來。這種對立的方式也導致我們批判自己的歷史文化卻沒有正確理解。這樣中國的人在懂管理的時候只能向西方學習,而看不到古代的東西,更多的是被指責落後。
所以我們會覺得把壹個外國人叫做“管理之父”很可笑。「管理」或許很多人太註重「管理」,認為不管怎樣都會亂。其實管理太多會容易亂。管理缺乏物質基礎和人文基礎,必然會失敗。沒有物質環境的基礎,先進的管理手段和意識只能是空中樓閣;沒有人文意識和超然的管理手段,是不可能被時代接受的。在中國社會,企業和政府都是壹樣的道理。只能把握壹個度,松了就散了,僵了就脆了。
人性化管理才是長久之計,而獲得最佳管理方法的途徑就是溝通。通過溝通,了解員工,營造員工願意為之奮鬥,為之長期努力的工作環境。這樣壹來,管理起來很容易,甚至管理者自己也會過得很愉快,工作也很順利。成吉思汗壹生當兵,他的鐵騎大軍橫掃歐、亞、非三大洲。但他的“管理模式”只適合建設壹支作戰能力強的軍隊,而不適合統治遼闊的疆域。不僅僅是因為軍團與國家在管理性質上的差異,還因為文化以及缺乏及時的、有針對性的管理理論模型。
從治軍到治國,管理目標變了,管理目標的性質變了,被管理的人不僅僅是他自己的人,被管理的人的人文也變寬了,管理模式也跟著變了。不“轉型”,就會遭遇失敗。如果成吉思汗用治軍的思想去了解國家治理的實際需要,審時度勢,轉變“管理”模式,或許有機會成就治理大業。
在中國傳統的管理理論和方法中,其本質是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和方法。這些普適的理論和方法不僅適用於中國,也適用於所有的管理過程。從我國建立現代企業管理的需要出發,也必須繼承和發揚民族管理文化。
管理是壹種文化,企業文化是現代企業管理創新的最高成果。只有努力學習,深刻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才能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管理創新。
中國有著非常沈重的歷史和各種成功或失敗的經歷。中國由此孕育了燦爛的文明,積累了豐富的智慧。——這是毫無疑問的。今天的問題是:如何解讀中國本土的智慧,尤其是治國理政、管理社會的智慧,並運用到當前的管理過程中。
許多人堅持認為,中國本土的管理思想主要集中在古代的先秦時期。的確,先秦諸子對中國社會發展和中國人思維方式的影響,可能是後世任何時代都無法比擬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思想也是“中國傳統”的源頭。
在先秦諸子中,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與管理行為密切相關的思想。我們將以非常簡要的形式,從上述四家公司中提煉出最精華、最現代的成分,希望能為今天的管理者提供壹些參考。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國越來越顯示出巨大的發展潛力。無論是作為管理者,還是作為被管理人、合作者、競爭對手,了解中國的本土文化背景當然是有益的。這裏有壹個前提:我們的目的不僅是“贏”到死,更是“雙贏”。)
第壹,儒家思想。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字面意思是關心人際關系和身心和諧。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儒家的管理是以人性為基礎的。相應地,管理手段就是“德治”。即使在實施法律時,也不忘道德教育的結合,始終強調對人性的關懷、倫理親情的熏陶和勸導等功能,重視誠實、信、忠、恕等品質的培養和塑造。儒家的管理之道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認為管理者必須以身作則,從自我管理開始,再到家族管理、國家管理、社會管理。這些過程之間的關系體現為逐漸演變和相互滲透。壹般來說,儒家管理強調的是自我責任、和諧和整體利益。近幾十年來,日本是運用儒家智慧最成功的例子。被稱為“日本現代企業之父”的澀澤榮壹撰寫了《論語講義》,闡釋儒家管理思想,並親自傳授給企業員工,從而形成了企業文化的核心。在日本,很多企業家都有意識地學習儒家經典,並試圖將其化為己用。事實上,儒家思想壹直是中國人思想、行為和氣質的主線。無論利弊,它總是以各種形式或隱或顯地塑造和影響著中國的發展。
第二,道教。道家非常重視對管理規律的認識和把握,提出“道法自然”,即管理必須遵循客觀規律,壹切都要順應自然才能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在管理方法上,道家認為最高境界是“無為而治”。管理者在行使管理職責時,不應勉強行事或越權行事,而應因勢利導,營造壹種向下屬放權的寬松氛圍。從表面上看,管理者似乎什麽也沒做,什麽也沒做,但他們自己的組織卻通過擺放整齊而井然有序。同時,道家還創造了壹套管理藝術,如以待變、以弱制軟、知盈而弱、謙虛、辯無爭、見微知著、欲取第壹、以樂求全、藏而不露、知足常樂等。道家的“無為而治”與現代西方管理理論中倡導的“自動管理”和“最小成本-最大收益管理”有著微妙的相似之處,同樣致力於避免幹預,崇尚自由,鼓勵下屬發揮創造力和積極性。從道家的管理模式或風格中,可以看出對科學管理的尊重,對個人創造力的尊重,對管理績效的追求。道家的管理藝術,如“見微知著”、“欲取其先”等,常為商界人士所津津樂道。
第三,法家。法家管理以“法”為管理制度核心,註重“法”、“勢”、“術”的完美結合,作為管理制度、管理權限、管理技能。法家明確認同“法治”,反對“人治”,主張任何時候任何事情都必須嚴格遵循既定的法律法規,決不能單純依靠管理者的主觀判斷或個人好惡。法家認為,即使是普通人,只要堅持法治,也能管理成功;但如果拋棄法制,才華出眾的人必然會面臨失敗。法家也看到“法不足以自立”,只有管理制度,沒有強有力的、靈活的執行措施,是行不通的。所以管理權威和管理技巧也是必須的。法家把管理權威分為“自然趨勢”和“人為趨勢”。前者是指管理者在既定條件下(如任命)獲得的權威,後者是指管理者利用各種資源自己創造的權威。法家特別註意充分利用和加強“自然之勢”,積極創造“人為之勢”,並以此為後盾來保證管理制度的實施。法家通常不太註重人的道德修養和社會倫理,往往有“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嫌疑,但他們的管理技巧比其他學派更豐富。法家在機構的設置、崗位的設置、人員的選拔、授權、監督和檢查等方面,從理論到實踐,為中國古代管理提供了優秀的範例。(從歷史上看,法家代表人物大多具有豐富的統治和管理經驗。雖然這些人物名聲不同,但法家學說從未被遺忘。即使在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從中尋求靈感。
第四,軍事家。軍事家管理的領域主要在於軍事,但其中蘊含的管理謀略、戰略、方略,對其他領域無疑是有價值的。在管理戰略方面,軍事家註重戰略規劃,強調管理者審時度勢,對外部環境和內部組織有清晰正確的認識,並據此做出判斷和決策。在管理策略上,軍事家提出“以變制勝”,強調“變”的因素,要求管理者及時應對各種變化,並積極創新求變,時時處處掌握主動,不受他人控制。在管理策略上,軍事家提出了分層管理的原則:要想像管理少數人壹樣輕松地管理許多人,就必須依靠組織和編制的作用;要想形成壹個高效的組織,就要以嚴明的紀律和法律進行層層控制,輔以思想教育,對下屬要講道理,要感性,要形成具體的層級制度,做到首尾壹致,有禁不止。軍事家因擅長計算、預測和強調變量而受到經濟界和企業界的關註。有人認為,在當今市場經濟(尤其是市場還沒有完全規範)的環境下,軍事家的思想將大有用武之地。壹些涉足中國市場的外國公司在關註中國的文化背景時,確實把軍事理論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對上述四種思想的論述,只是我個人理解和感興趣的部分,絕不是全貌。而且,在幾千年的治國理政實踐中,儒、道、法、軍的理論也絕不是完全割裂孤立的,它們往往是結合在壹起使用的,相互豐富,相互吸收。我們今天要調查研究的,不應該停留在各種理論的劃分上,而應該努力把這些先賢的智慧結晶整合起來,變成切實可行的管理理念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