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食譜 - 龍灣區的歷史變遷

龍灣區的歷史變遷

龍灣為什麽叫“龍灣”

龍灣位於甌江下遊,東海之濱。自古以來就是溫州的魚米之鄉。龍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就在這裏生活。溫州市龍灣區姚希鎮上河濱村(今永勝村)“龍崗山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遺物表明,甌越人的祖先曾在這裏生活生產,創造了悠久的歷史文化。

龍灣之名源於明代龍灣聖人王所作的《永昌堡圖》。

文章是這樣寫的:“文之龍自西出海,止於永家場。它的分支是北部的縣城和南部的瑞安。永嘉場雖然僻靜在海的壹角,但其實是幹事情的。北有甌江,南有飛雲江,兩江交匯於海之東,而諸島呈圓形排列,通而南,勢惡為石山,散氣而聚於兩都之間,海之弓宜。所以《儒林外史》巨室,土壤肥沃。首先,居民被限制在南方。阿呆說右山左海,上層壓下空氣,雖然離內部水近壹點,但不是正面情況。我主張建堡的想法,但是房子是朝東的,坐山臨海,南面天馬,北面黃石,環海,內河環繞。雖是小區域,壹縣山河盡。"

王的《永昌堡圖》很好地概括了永嘉場的地理情況。古代測量員認為:“文(山即龍)之龍,蓋周(今溧水)而西(來)海,為永嘉昌。.....山勢起伏(形容山勢起伏,此指山峰高聳險峻之山),自西南而下,史稱石崗。散齊揚陽,而聚二三都(原永嘉郡1234年設永嘉場),海之弓(彎)宜。測量人員強調地球的氣,尤其是陽。這裏說的是繁華地氣分散到永嘉長浦,而是聚集在杜爾和三都之間,同時在海的拐彎處,也就是在四都,不容易迷失。這是理想化的說法)。故文智賢巨室多產。”據此,龍灣的名稱來源於位於“溫之龍”末端的“海之弓”,其意為“壹個似龍的海灣”。後來永嘉場有個村子叫“龍灣”。因地處甌江下遊南岸北岬,突入甌江170米,故稱“正當海之弓”,舊日為永嘉場的海上咽喉之壹。

1962公社時期,永新和水心兩個行政區合並為龍灣人民公社,於1982年4月與狀元人民公社壹起納入溫州郊區管轄。1984 65438+2月,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將市附近的周浦鄉、狀元鄉、龍灣鄉和甌海縣永中鎮黃石、黃山村劃設龍灣區。這個區的名字來自轄區內的龍灣鄉。這是“龍灣”第壹次作為區名出現,象征著龍灣的發展如龍騰飛。

海禁移至內陸,永嘉場“荒蕪”了20多年

8月21日2001溫州市政府根據國務院關於浙江省的批復,批準甌海區永中鎮、天河鎮、沙城鎮、昆淩鎮,上塗鎮、伊稀鎮、中興鎮、東門鎮、埭頭鎮、石灘鎮、玉門鎮、瑞安鎮。龍灣區人民政府駐地由狀元鎮遷至永中鎮。

區劃調整後,原永強地區占地面積較大。永強的名字來自永嘉場,永嘉場因永嘉鹽場而聞名全國。永嘉田產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朝廷在永嘉縣設置鹽場(產鹽地位於永強),為當時全國十大鹽場之壹。人們稱永嘉田為永嘉田。因為“場”和“強”在溫州話中是諧音,所以後來人們習慣稱永嘉場為永強。那麽,永嘉場包括哪裏,其所在區域發生了哪些變化?永嘉場屬於明清時期永嘉縣蓋華鄉第壹都至第四都。梅頭(今海城街)明初屬瑞安縣管轄。根據乾隆年溫州府和光緒年永嘉縣的記載,清代湄頭曾屬永嘉縣蓋華鄉宜都,6年(1917)至20年(1931)屬永強區。昆淩島曾屬於玉環堂(玉環堂建於清雍正六年(1728))南鄉二十都。民國元年(1912),玉環廳改為縣,1936年昆淩島劃歸永嘉縣永強區(當時稱二區)管轄。

在古代,鹽業是由政府控制的經濟產業。長期以來,永嘉場鹽業的繁榮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永嘉場也因此成為明代溫州文化中心之壹。但在永嘉場幾百年的輝煌歷史中,有壹段20多年的時間是田地荒蕪,人去樓空。那麽,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麽,導致永嘉場遭遇了“不毛之期”?

清順治十八年(1661),清廷為了孤立鄭成功,發布“移海令”,沿海居民全部從山東省向廣東省移動50裏。溫州沿海居民被迫向內遷移。“樂清遷大井,內遷三十裏,棄玉環等島,永嘉棄毛竹嶺以東永嘉遺址,瑞安離海五裏,平陽內遷十裏……”永嘉場居民內遷,導致“鹽場荒廢,鹽民無法產鹽,價格高出數倍”。直到22年後的八月(1683),鄭成功去世,他的兒子鄭克雙率部下反清。10月,清廷開放海禁,命令沿海移民回鄉。隨著居民陸續回遷,永嘉場又開始繁榮起來。

從茅竹嶺向西看,有壹個美麗的水鄉。

周浦和狀元都是清代的傀儡鎮。周浦是五都到九都的壹部分,而冠軍是五都到六都的壹部分。民國時期,周浦、綦江、狀元、相莊屬永嘉縣第三區,後屬婺城區管轄。

1956年3月,綦江鄉並入周浦鄉,莊媛鄉並入狀元鄉。1956 10經國務院指示,永嘉縣烏丹區狀元、周浦鄉劃歸溫州郊區管轄。1958 65438+2月更名為周浦和冠軍管理區。1961時為公社,兩個行政區合並為狀元人民公社,1961時劃歸烏丹區。龍灣和姚希是清代蓋華鄉五都和傅穎鄉六都的壹部分。1945年改組為金嶴、新河、環溪鄉,均隸屬永嘉縣二區永強區,三鄉合並為1948年水心鄉。

自古以來,狀元和周浦都是永強地區的人到達溫州城的必經之路。尤其是位於狀元和龍灣之間的茅竹嶺,成為了這條通道的咽喉。由於山的阻隔,人們越過茅竹嶺,然後乘船或步行去溫州市區甚至更遠的地方。狀元和周浦壹帶水網密布,建築縱橫交錯,頗有江南水鄉風情。每年春天,油菜花開滿田野,壹望無際。初夏,冠軍周圍地區的羅達山坡上,楊梅掛滿枝頭。秋高氣爽的時候,溫瑞塘河兩岸的橘樹結出了金燦燦的橘子。在唐河,人們正忙著采摘菱角。

“海城”:曾經的抗戰前線

海城原名梅頭。到了明代,雖然抗日軍事紐帶與永嘉場的蓋華鄉合作,但建制歸屬在《弘治溫州府誌》和《萬歷溫州府誌》中均有記載,均屬瑞安縣崇泰鄉五都。《乾隆溫州府誌》和《光緒永嘉縣誌》都記載了清代的梅頭,都屬於永嘉縣蓋華鄉。直到民國6年(1917)及以後才歸屬永強區,民國20年(1931)正式歸屬瑞安縣第壹區,分為前崗鄉、後崗鄉、埭頭鄉三個鄉。民國二十四年(1935),三鄉與海安所鄉合並,稱海港鄉。民國三十二年(1943),戴剛鄉與海港鄉分開設置;民國三十五年(1946)與海安鄉合並,組成海港鄉,直至建國前夕。

1949年8月,梅頭鄉9個村脫離海港鄉。8月1950,埭頭、東嶴村脫離梅頭鄉。另外,海安鄉分出陳嶴、Xi嶴、後洋三個村,埭頭村又分為前安、後安兩個村,組成埭頭鄉。1956年2月,梅頭鄉和埭頭鄉合並為長橋鄉,同年夏重新設立梅頭鄉。1958叫梅頭管理區;1961年叫梅頭人民公社;1984,農村建制恢復為梅頭鄉;1986年,這裏叫梅頭鎮。2000年8月,並入塘廈鎮,改為梅頭鎮,為梅頭辦事處。2006年8月5438+0龍灣區擴建,更名海城街道。區劃調整後,梅頭的地名改成了“海城”,人們不禁要問,這兩個地名背後有什麽故事?據民間傳說,梅頭地名的由來與當地的“梅崗山”有關。以前梅崗山開滿了梅花,梅頭人認為這是風水寶地,於是選擇了梅崗山的盡頭,定居下來。因為溫州話習慣稱港口、河流為“大崗頭、碼頭”,所以人們把梅崗山的盡頭稱為“梅頭”。

海城的由來與明代在此設立巡檢司有關。據史料記載,明朝時,朝廷為了抵禦倭寇的入侵,在梅頭建立了巡檢司,並修建了城堡。因此,在龍灣區劃調整中,考慮到當地特殊的歷史淵源和人們的美好願望,將湄頭改為海城。

永嘉場有九個“A”。為什麽只有壹個“六個A”

嘉寶的起源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其變法中首次提出的。王安石變法雖未在全國普遍推行,但以“A”為號的地名仍保留在龍灣區永強,成為龍灣地名的壹大特色。

據史料記載,北宋永強沿海地區自南向北有九個“甲”,其地名沿用至今,如壹角錢、三家、四家、吳佳、齊家、八家等。壹甲現在在天河區的司南那裏,九甲現在也在街上,但是劉佳已經不見了。那麽這個“劉佳”是怎麽消失的呢?

清光緒八年出版的《永嘉縣誌》第壹卷中,有壹幅永嘉田地圖,在吳佳和齊家之間註有“此地歷來為劉佳”的字樣,表明其村落在清代中後期已經消失。據永強地區的老人說,在某個時代,劉佳有壹個不孝的孫子,他虐待他的祖母。被舉報後,縣令判其抗命,並勒令全村搬走,以為不孝之人會退出。這個傳說雖然沒有時間和當事人的名字,但似乎是可信的(根據上面的《甌海地名學》),因為宋元時期的人非常提倡孝道,經常懲罰不孝之人。沙城的族譜有明代孫的《村井沿革》(1544~1616)記載:“沿海居民若長二十裏,昔以九為名,故古有駐海。它仍然被稱為。如果妳只有色眼和色眼,妳就不再聞了。”從這篇文章可以推斷,劉佳在明朝以前並不存在。

龍灣區的變化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周浦、狀元和龍灣、姚希和龍水,前期從溫州郊區分析,後納入甌海區永強和瑞安梅頭。龍灣區在明清時期屬於溫州地區永嘉縣蓋華鄉的壹都-四都、傅穎鄉的五都-九都、瑞安縣崇泰鄉的五都、玉環亭南鄉的二十都。民國時期,龍灣區分別隸屬永強區、永嘉縣烏丹區和瑞安縣塘下區。

龍灣區目前陸地面積279平方公裏,地理位置為北緯27° 48′~ 28° 1′,東經120° 43′~ 120° 55′。東臨東海,北靠甌江,與洞頭縣、樂清市、永嘉縣隔海相望。

解放初期,“分合”的區鎮調整

解放前夕,1949年3月,中國* * *在永嘉縣外的壹大片農村建立縣政權,以甌江為界,江北雙溪縣,江南永嘉縣。雙溪縣轄羅浮、永林、沙頭、溪口、林峰、連筆六區(即現在永嘉縣的行政區域);永嘉縣轄永強、兀顏姓、澤溪、林澤四個區。解放初期,林澤區改稱藤橋區;澤西區更名為三溪區,設立藤橋區、三溪區、永強區、烏丹區人民政府。

1949年7月,與原天河十二保險公司合並的西門村成立新的梅頭鄉,轄埭頭、上圖、社門、石灘、邱寨、東門、中村、西門、東溪。鄉政府進駐西門村壹直到1958+065438+

為了搞好城市的經濟恢復和建設,1950年5月20日,溫州專署劃定邊界,將江北的雙溪縣和江南的永嘉縣合並為永嘉縣,歸溫州專員公署管轄,設立溫州市郊區。1950,11年6月,永嘉縣將藤橋分為藤橋和西岸兩個區。合並後,江南各區鄉建制如下:

1,永強區,鄉鎮建制:天河、天樂、賈立安、永康、永樂、齊家、濱江、共和、環山、沙前、寧村、嶺南、嶺北、永昌、連山等15個鄉鎮和1個縣屬永中鎮,區駐地在永中鎮;區劃調整後,梅頭的地名改成了“海城”,人們不禁要問,這兩個地名背後有什麽故事?據民間傳說,梅頭地名的由來與當地的“梅崗山”有關。以前梅崗山開滿了梅花,梅頭人認為這是風水寶地,於是選擇了梅崗山的盡頭,定居下來。因為溫州話習慣稱港口、河流為“大崗頭、碼頭”,所以人們把梅崗山的盡頭稱為“梅頭”。

海城的由來與明代在此設立巡檢司有關。據史料記載,明朝時,朝廷為了抵禦倭寇的入侵,在梅頭建立了巡檢司,並修建了城堡。因此,在龍灣區劃調整中,考慮到當地特殊的歷史淵源和人們的美好願望,將湄頭改為海城。

永嘉場有九個“A”。為什麽只有壹個“六個A”

嘉寶的起源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其變法中首次提出的。王安石變法雖未在全國普遍推行,但以“A”為號的地名仍保留在龍灣區永強,成為龍灣地名的壹大特色。

據史料記載,北宋永強沿海地區自南向北有九個“甲”,其地名沿用至今,如壹角錢、三家、四家、吳佳、齊家、八家等。壹甲現在在天河區的司南那裏,九甲現在也在街上,但是劉佳已經不見了。那麽這個“劉佳”是怎麽消失的呢?

清光緒八年出版的《永嘉縣誌》第壹卷中,有壹幅永嘉田地圖,在吳佳和齊家之間註有“此地歷來為劉佳”的字樣,表明其村落在清代中後期已經消失。據永強地區的老人說,在某個時代,劉佳有壹個不孝的孫子,他虐待他的祖母。被舉報後,縣令判其抗命,並勒令全村搬走,以為不孝之人會退出。這個傳說雖然沒有時間和當事人的名字,但似乎是可信的(根據上面的《甌海地名學》),因為宋元時期的人非常提倡孝道,經常懲罰不孝之人。沙城的族譜有明代孫的《村井沿革》(1544~1616)說:“沿海居民若長二十裏,則過去以九為名,故古有駐海。它仍然被稱為。如果妳只有色眼和色眼,妳就不再聞了。”從這篇文章可以推斷,劉佳在明朝以前並不存在。

龍灣區的變化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周浦、狀元和龍灣、姚希和龍水,前期從溫州郊區分析,後納入甌海區永強和瑞安梅頭。龍灣區在明清時期屬於溫州地區永嘉縣蓋華鄉的壹都-四都、傅穎鄉的五都-九都、瑞安縣崇泰鄉的五都、玉環亭南鄉的二十都。民國時期,龍灣區分別隸屬永強區、永嘉縣烏丹區和瑞安縣塘下區。

龍灣區目前陸地面積279平方公裏,地理位置為北緯27° 48′~ 28° 1′,東經120° 43′~ 120° 55′。東臨東海,北靠甌江,與洞頭縣、樂清市、永嘉縣隔海相望。

解放初期,“分合”的區鎮調整

解放前夕,1949年3月,中國* * *在永嘉縣外的壹大片農村建立縣政權,以甌江為界,江北雙溪縣,江南永嘉縣。雙溪縣轄羅浮、永林、沙頭、溪口、林峰、連筆六區(即現在永嘉縣的行政區域);永嘉縣轄永強、兀顏姓、澤溪、林澤四個區。解放初期,林澤區改稱藤橋區;澤西區更名為三溪區,設立藤橋區、三溪區、永強區、烏丹區人民政府。

1949年7月,與原天河十二保險公司合並的西門村成立新的梅頭鄉,轄埭頭、上圖、社門、石灘、邱寨、東門、中村、西門、東溪。鄉政府進駐西門村壹直到1958+065438+

為了搞好城市的經濟恢復和建設,1950年5月20日,溫州專署劃定邊界,將江北的雙溪縣和江南的永嘉縣合並為永嘉縣,歸溫州專員公署管轄,設立溫州市郊區。1950,11年6月,永嘉縣將藤橋分為藤橋和西岸兩個區。合並後,江南各區鄉建制如下:

1,永強區,鄉鎮建制:天河、天樂、賈立安、永康、永樂、齊家、濱江、共和、環山、沙前、寧村、嶺南、嶺北、永昌、連山等15個鄉鎮和1個縣屬永中鎮,區駐地在永中鎮;2.武潭區鄉建制:南田、周浦、蘿北、茶山、白象、慈湖、狀元、三堰等9個鄉鎮1個縣屬武潭鎮,區駐地在武潭鎮;

3.三溪區鄉建制:塘廈、郭溪、潘橋、熊茜、馬橋、安夏、南山、贛榆、老竹、大嶴,壹縣屬曲溪鎮。區駐地在瞿溪鎮;

4.設立藤橋區、鄉:雙嶺、嶼頭、楊怡、南雅、藤橋、智嶴、朱樵、外東、戶部、迪奧等十個鄉、區設在藤橋鄉;

5.設立西岸區鄉:轄陳嶴、洲嶴、小源、古松、寶嶴、黃坑、西岸、林洋、潘莊、澤雅十個鄉。

1950、11至1956期間,根據上級指示,合並了部分小城鎮(瑞安縣梅頭鄉不變)。永強區十五個鄉鎮合並為六個鄉鎮;烏丹區9個鄉合並為5個鄉;三溪區十個鄉合並為五個鄉;藤橋區十個鄉合並為六個鄉;約旦河西岸的十個鄉鎮被合並成五個鄉鎮。

從“人民公社”到“擴鎮並村”

為促進農村合作的鞏固和發展,中共永嘉縣委、縣人民委員會於6月23日決定調整部分鄉鎮,1956+05438。1956、10期間,經國務院指示,永嘉縣周浦、狀元鄉劃歸溫州市管轄。當時溫州市郊區的七個鄉鎮合並為三個鄉鎮,納入兩個鄉鎮,共五個鄉鎮。

1958年8月,永嘉縣永強、兀顏姓、藤橋、三溪等江南四區全部改為人民公社委員會。1961年10年改為區公所,人民公社體制下放。管理區合並後的鄉稱為人民公社,村級稱為大隊。這壹年,周浦和狀元合並為狀元人民公社,並轉回婺城區管轄。永強區辦事處轄天河、海濱、白水、永中、龍灣、昆淩六個人民公社。瑞安縣梅頭人民公社隸屬塘廈區辦事處。

1982年4月,烏丹區狀元公社和永強區龍灣公社劃歸溫州郊區管轄,轄楊怡、雙嶼、新橋、黎明、南郊、狀元、龍灣7個公社。1982,瑞安縣梅頭公社原居民由伊稀村遷至上圖村新址。

1984年3月,溫州公社改鄉全面完成。除永中、白水、昆淩,郊區所轄的龍灣,瑞安縣塘廈區所轄的梅頭外,四個公社範圍不變(包括永中,1980由公社改為鎮),天河公社改建三家、莊泉、四家、齊家四個鄉;海濱公社重建了永興、沙禪、寧城三個鄉,郊區所轄狀元公社又分為狀元和周浦鄉。1984 65438+2月,龍灣區成立之初。由甌海縣永中鎮分為狀元、周浦、龍灣三個鄉,狀元、周浦均改為建制鎮。龍灣鄉和黃山、黃石村建立了龍灣鎮、姚希鄉、龍水鄉。姚希鄉和龍水鄉也於9月1987改為建制鎮。當時瑞安縣塘廈區下轄的梅頭鄉也在1986改為建制鎮。甌海縣下轄的永興鄉於6月1986改為建制鎮;沙禪鄉、白水鄉、昆淩鄉於1987年9月改為建制鎮,沙禪更名為海濱鎮,白水鄉更名為永昌鎮;三甲鄉和齊家鄉於8月1989改為建制鎮,三甲鄉更名為天河鎮,齊家鄉更名為沙城鎮。

1992年開始撤區擴鎮並鄉。這壹年,非縣級區全部撤銷,如烏丹區、永強區、郊區等非縣級區機構撤銷,鹿城區、龍灣區、甌海區(原稱區)等縣直屬鄉鎮壹級。當時甌海區下轄的莊泉鄉並入天河鎮,四甲鄉並入沙城鎮;寧城鄉被並入海濱鎮。2001 1,永興鎮、海濱鎮、永昌鎮合並為永中鎮,成為永中(大)鎮。當時屬瑞安市管轄的梅頭鎮,2000年8月並入塘下(大)鎮,改為梅頭鎮為梅頭辦事處。

新世紀,龍灣的“新面貌”

2006年8月21日溫州市政府發布《國務院關於同意調整溫州市轄區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2006 54 38+0]84號)和《浙江省人民政府關於調整溫州市轄區行政區劃的通知》(浙[2001] 5650,《關於調整溫州市市轄區行政區劃的通知》下發,將上圖、伊稀、中興、東門、埭頭、石灘、玉門、邱宅、東溪、東城劃分為前港、後港兩個村和兩個居委會10,甌海區永中鎮、天河鎮、沙城鎮、昆淩鎮。龍灣區周浦鎮的周浦、上浦兩個村,歸鹿城區管轄。龍灣區人民政府駐地由狀元鎮遷至永中鎮。區劃調整後,龍灣區土地面積由61平方公裏增加到279平方公裏,戶籍人口由9.44萬增加到29.77萬。區劃調整後,龍灣區內部進行調整,永中鎮分為永中、海濱、永興三個街道辦事處。龍灣鎮、龍水鎮朱寨村並入姚希鎮,周浦鎮(周浦上浦村擴區時屬鹿城區管轄)改為周浦街道辦事處,梅頭辦事處更名為海城街道辦事處。這樣就有了永中、周浦、海濱、永興、海城五個街道,狀元、姚希、沙城、天河、昆淩五個鎮。

區劃調整後的龍灣區區位優勢明顯。新龍灣區,位於溫州市東部,是溫州的東大門,東臨大海,通過溫州半島工程與洞頭相連。甌江以北,經溫州大橋與樂清、永嘉相鄰;鹿城在西邊,與新市政府所在地隔馬路相望。龍灣區交通便利,有溫州永強機場、溫州港萬噸碼頭、金溫鐵路貨運站等。甬臺溫高速公路和規劃中的沿海高速公路貫穿其中,日益凸顯浙南閩北海陸空立體交通樞紐的地位。龍灣依山傍海,河網縱橫,物產豐富,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是中國著名的“中國文蛤之鄉”和“中國楊梅之鄉”。龍灣人文資源豐富,有姚希、唐代國安寺、宋代千佛塔、清代古炮臺等壹批文物古跡。全國文保單位永昌堡也在龍灣。

龍灣區劃調整後,資源整合、優勢重組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龍灣區作為溫州的“工業強區”和副城區,地位越來越重要。全區擁有溫州民科基地、溫州工業園區、溫州農業對外綜合開發區等省級綜合工業園區和中心工業園區、濱海園區龍灣產業基地、藍田標準廠房基地、海城水暖潔具生產基地、沙城食品機械生產基地、天河民用電器生產基地等八大特色產業基地。特別是龍灣,蘊藏著豐富的灘塗圍墾資源,給龍灣區帶來了誘人的發展前景。

隨著城市東擴和甌江口地區整體開發步伐的加快,龍灣將成為溫州大都市建設的主戰場、城市副中心和未來城市的中心。在不久的將來,壹座現代化的濱海新城將在溫州大都市的東方崛起,成為東海之濱壹顆美麗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