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特色食品與養生方法
清明節特色美食
紫腿巖
北方節日食品中,有壹種籽推燕,因介子推而得名。宋代時,人們用面粉和棗泥做成燕子,用柳條串起來掛在門上,以召喚介子推的靈魂,故稱之為子推燕。陜北榆林、延安清明節推包子,也叫老包子,像古代武將的頭盔壹樣,大到半斤到壹斤。裏面包了雞蛋或者紅棗,上面有頂,頂上開滿了花。花棉是用燕、蟲、蛇、兔或面粉做成的文房四寶。這是給男人吃的。而且女的吃長梭包子,未婚女的吃地包子。小孩子吃燕子、蛇、老虎等面條,男生最喜歡吃老虎包子。這壹習俗至今仍在流傳。
青團;甜綠飯團
在南方的時令食品中,吃江浙的青丸子很有特色。相傳太平天國的李秀成被清軍追殺,於是裝扮成農民趕牛耕田,才躲過清軍的追擊。但清兵在村裏設兵搜查。他不能進村,但他太餓了,他讓村民張三給他找吃的。張三見了艾草靈機壹動,就把艾草煮了加糯米,蒸出青團子送給李秀成。蔡麗吃得很飽。傳播開來,就成了清明時節的新美食。後來制作方法多了,也更好吃了。江浙壹帶,清明常吃紅色災害。
弄濕蛋糕
閩南吃濕餅也叫春卷、春餅。方法是以薄薄的面餅為皮,切豆芽、韭菜、芹菜、胡蘿蔔、豆幹、肉絲等綠色蔬菜。作為餡料,撒上糖粉、海苔酥等粉末,卷成筒狀。
薩齊
冷兵器的真實名稱起源於魏晉時期。撒籽是油炸面食,酥脆可口,有的撒芝麻更好。在《齊書·姚敏》中,據說這是壹種年糕。這種食物仍然存在於南方、北方和西北的維吾爾人和回族人中。
清明螺
在南方,螺螄在清明節繁殖前最為肥美豐滿,有“清明節壹只螺螄抵壹只鵝”之稱。清明節吃螺肉叫采青。吃完後把螺螄殼扔到屋頂上,說發出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方便養蠶。可以帶殼炒,也可以煮熟挑出蝸牛肉涼拌或炒。
保存雞蛋
清明節吃雞蛋叫攢雞蛋。攢蛋壹般有兩種:壹種是雞蛋畫,將雞蛋和鴨蛋煮熟,用茜草汁作染料,在蛋殼上描繪花朵。過幾天蛋殼剝開後,蛋白上就出現了藍色的花朵圖案,真的很漂亮。另壹種是蛋雕,將雞蛋和鴨蛋煮熟,然後用筆在蛋殼上畫出圖案,然後用刀將整個雞蛋掏空,再依次取出蛋清和蛋黃。其雕刻的精致程度令人驚嘆,可吃可看。
清明時期的養生方法
壹,不妨喝點菊花茶。
清明前後,不妨喝點菊花茶。中醫認為菊花能祛風清熱,有平肝、防感冒、降血壓的作用。現代藥理研究認為,菊花具有擴張冠狀動脈、增強心肌收縮力、改變心肌缺血的作用。
菊花和桑葚壹起泡茶。桑葚具有養血柔肝、益腎潤肺的作用,能收到養肝潤肺的功效。但壹定要註意,長期服用菊花,引流過多,會使肝木失養,傷肝,所以喝菊花茶也要適量。
第二,“胖”的東西不宜多吃。
立春後,隨著春天的深入,體內的肝氣越來越盛,在清明節達到高峰。俗話說,肝氣過盛,會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阻礙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還會引起情緒紊亂,氣血循環不暢,從而引發各種疾病。
所以在飲食方面,宜減甜補精,少吃“脂肪”類食物,少吃竹筍、雞肉等傷肝食物。竹筍性寒,滑,益,耗氣。人痛苦,氣不足,而吃竹筍更耗氣,導致氣虛加重,容易導致疾病。臨床上還發現,吃竹筍容易引起咳嗽,導致咯血、哮喘復發。除了不吃竹筍,也要少吃雞肉。雞動風助肝火,造成肝木亢奮,吃多了容易導致慢性肝炎、高血壓復發。可以多吃山藥、西紅柿、土豆、莧菜等食物和水果。
第三,高血壓患者少吃養肝食物。
清明節前後是高血壓的易發期,人們應減少和消除不正常的情緒反應,容易感同身受,保持良好的心情。對於高血壓患者來說,清明節期間最忌諱的就是肝性食物。還應大力降低鹽飲食,烹飪時盡量少放鹽,以清淡為宜。同時要增加鉀的攝入,多吃蔬菜水果。
在運動中要註意適當性,選擇動作柔和、安靜的太極拳作為首選的鍛煉方式;避免參加競技活動,避免情緒激動;避免做負重活動,以免憋氣導致血壓升高。
四、外出踏青,“動”要適度。
清明節也有壹些輕松的習俗,比如遠足、放風箏和蕩秋千。然而,我們必須盡我們所能去爬山。除了長期運動的人,這個季節不提倡人們大“動”。老年人心率不應超過105次/分,呼吸不應超過24次/分。中青年因人而異。
患有心臟病、高血壓、急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腎炎、貧血、肺結核、發熱、急性感染的病人和處於結石活動期的病人,不要逞強爬山。
五、提前到清明作息
為了讓陽氣長得更好,人們應該有意識地調整作息和早起。7點到9點,是早上時間。中醫認為此時胃經最旺。如果不早起,會導致陽虛,化為內火,擾亂心肺腦,出現急躁、咽幹、頭暈、眼濁等不適。因此,應盡量將作息時間向前調整,早起後積極從事戶外活動和體育鍛煉,既能舒筋活絡,疏通氣血,又能開闊心胸,滋養情緒,增強抗病能力。
清明節的飲食文化
古代有清明節吃“烤薏米粥”的習慣。據《荊楚春秋》記載,寒食是“三日不火,大麥粥烤”。這種粥的做法是將大麥磨成小麥漿煮熟,然後將搗碎的杏仁混合,濃縮,切成塊狀。吃的時候澆上糖漿。“湯”是糖漿的意思。這是清明節最早記載的食物。
在《齊·姚敏書》中,北魏的賈思勰還介紹了壹種清明節的冷食,叫做“冷食器具”,實際上是壹種甜面包。“把水和蜂蜜混合。如果沒有蜂蜜,就拿大棗煮汁。牛羊膏也有。用牛、羊奶做餅也不錯,又脆又好看。”這也是涼性食物,吃起來又甜又脆。
五代時,除了壹般的涼粥餅,還增加了制作“藝術”蛋的習俗。清明節的“藝術”蛋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壹種是“畫蛋”,即將蛋殼染成各種顏色,類似於今天的“紅蛋”,只是顏色不同。另壹種是“雕蛋”,在蛋殼上雕成畫,需要高超的技術。這種蛋只是為了享受。
今天,清明節被稱為寒食節,因為人們在這個時候吃的食物大多是冷食。“冷燕”是寒食節的傳統面食。相傳,為了紀念被燒死的介休,晉文公下令三天不準用火做飯,於是人們就做了這種冷食。“冷燕”,又名“紫腿燕”,在北方民間仍可見到。《東京夢中華》記載:“棗以面粉為面,柳枝穿之,插於門楣,謂之子推燕。”山西等地這種食物的做法是將面粉加水混合,揉成燕子的形狀,放在籠中蒸熟,待涼後食用,故稱“冷燕”,清明時用柳條穿上,掛在門楣上紀念介子推。
山西南部還有壹種面食叫“資福”。它是將壹個雞蛋或壹個核桃插入壹個大饅頭中,將面團揉成蛇、蠍子、蜈蚣等形狀,包裹在雞蛋周圍,定型,放入籠中蒸熟而成。在清明節那天,人們用“子福”作為對祖先的祭品。祭祀結束後,每個人都分享食物。據說吃“紫符”能給後代帶來幸福。
在山西霍縣和山東膠東,有壹種面塑食品叫“蛇菜”。將面團揉成單頭蛇或雙頭蛇,蒸熟冷卻,帶到祖先墳前作為祭品。祭祀時,人們拿著壹個“蛇盤”,先繞著墓轉壹轉,祭完之後就可以吃了。吃的時候把蛇頭咬掉,意思是“殺毒頭避災”
棗糕和痱子也是北方清明節的食品,以前叫“推糕”。做法是將面粉發酵,揉成面團,做成各種形狀,比如燕子、老鼠、蛇,或者幹脆做成圓餅。它們被放在籠子裏蒸,涼著吃,以紀念介子推。
在南方,糯米粉壹般被用來制作清明節食品。在浙江臨安,人們常把嫩蓮和蠟粉拌在壹起做成狗的形狀,蒸的時候叫清明狗。家裏多少人做幾個,每個人吃壹個。民間有句話叫“吃了清明狗,壹年四季身體健康。”也是運氣好。在蘇州和上海,有吃團圓飯的習俗。《賈青錄》雲:“青蓮子和熟蓮藕在市場上出售,這是清明祭祀人民的第壹個產品...如今若用青蓮子、紅蓮藕,可涼拌食用,仍可沿襲禁火遺風。”現在的青團壹般都是用蔬菜榨青汁,染青糯粉的皮,裏面有豆沙之類的餡;或者用青艾蒿和粉蒸成艾蒿湯圓,也叫青湯圓。青團流傳至今,魅力依舊。
今天,人們不僅在明天的時間用它來掃墓祭祖,而且在普通的日常節日或婚禮上也能看到這種食物。如今,每到清明節,北京稻香村糕點店也有這種“團子”出售。在四川成都,用炒飯做餃子,用線穿,用顏色染,叫幸福餃子。以前成都北門外到環西安有很多賣開心團的店鋪和攤位。清代《金成柱誌詞》中有壹句詩:“樂寺門前樂,春郊買時愁。”村劇比金生還好看,很多人都醉了。“這應該是歡樂集團的生動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