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死,就怕痛苦的晚年
假期裏,廣播電臺、學校、讀書會等幾個組織到長清五峰山慈航養生館進行了實地調研和觀摩,並舉辦“養老養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專題研討會。與會的專家學者教授做了主題發言,大部分都談到了養生話題。
在五峰山談養生還是挺愉快的。此時秋色濃濃,青山中有樹有樹有紅葉,小野柿子精致可愛,紅色的山楂在秋風中搖頭,空氣被層層森林過濾,加上樹木野花的清香,五峰山還有72道冷泉,水質純凈,味道甘甜。慈航選擇這裏從事養老養生也是明智之舉。
五峰山是氣場。相傳,玉皇大帝的五個美麗的女兒陪她們來到五峰山,貪戀其美而不願離去,將她們變成了會仙、智仙、王獻、聚仙、群仙五座美麗的山峰。也是古代江北最大的道教聖地之壹,隸屬於泰山,與泰山、靈巖山並稱“魯中三山”。那些道觀深藏在五峰山幽靜的山谷裏。
從公寓樓旁邊的樓梯爬上去,就到了五峰山後面。壹條崎嶇陡峭的山路通向白雲深處的頂峰。或許是已經很久沒有離開了。山路上長滿了雜草和小樹,路邊的野棗串成了壹串。好像手和嘴都不夠用。坐下就好,先照顧好自己,先照顧好自己,慢慢享受。清澈的藍天透明明亮,幾朵閑雲像玉帝的五仙女壹樣四處飄蕩。片片落葉渲染著平靜的秋色,炎炎夏日的山野壹片寧靜,紅色隨著秋風而衰。我真想像五峰山的壹棵老樹那樣生活,看著野水花,習慣了看秋月春風,平靜而愜意。
我們提倡的是道家的自然、淡泊、天人合壹、樂天知命的思想,但我們不追求道家的長生不老的思想。人老病死,這是自然規律,死亡並不可怕。我寫過很多面對死亡的文章,基本都是同壹個基調:視死如歸。視死亡為另壹段旅程的開始,新生命的輪回。
但是慢慢變老並不像歌裏說的那麽浪漫,背靠背聽音樂,手牽手看夕陽,坐在搖椅上慢慢聊天,慢慢變老,老到哪裏都去不了。舊時光是壹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
但前提是,無病無災,生活能自理的,可以在家安度晚年,也可以合租,像五峰山慈航養老中心,互相照顧,快樂養老。但是,如果妳久病臥床不起,對不起,大部分養老機構可能會把妳拒之門外。畢竟不是專業醫院,承擔不起任何風險,只能送到醫院治療,對患者和家屬來說都開始了煎熬和痛苦。
老人久病後的各種情況,或無人照顧或孤獨寂寞的情況,我見得太多了。病床前的故事可以拍成無盡的系列,或悲傷,或欣慰,或糾結,或憤怒,各種復雜的感情。
那些照顧臥病在床30多年的老母親的人,從30歲開始,不停地吃喝拉撒,直到把自己變成壹個駝背的黃臉婆。後來他們壹邊照顧,壹邊抱怨,甚至吐露心聲:真盼著我媽走,看著她受苦,我替代不了,快累死了。不是每個人都付得起護工的錢,即使花了高價也不壹定能得到高質量的,護工的質量是必須要考慮的。
又因為老人生病,出院後不放心別人照顧,提前退休照顧。這可以說是犧牲了自己的前途和事業,損失了金錢和物質成本。大家都知道退休和在職待遇有多大差別,尤其是中層領導。當然,做孩子是心甘情願,毫無怨言的,但畢竟別無選擇。從社會學意義上說,是對有效人力資源的浪費。沒有後顧之憂,能多發揮幾年專長,就能為社會多做點事。
更有甚者,為了照顧老人,家裏還雇了壹個管家。有些事情不如意是難免的,所以想給孩子說幾句。人老了,世界會縮小到只有壹個房間的程度。很多時候,老人需要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支持,而是情感和精神上的需求。子女自然不放心,會經常跑回家安慰,陪陪老人。如果他們生病了,或者有什麽事情,他們就只能呆在父母家,他們的小家園就要靠別人了。長此以往,照顧老人可能會忽視小家庭,夫妻感情不睦在所難免,夫妻感情不和甚至離婚的情況屢見不鮮。
現在很好的說,70歲以上的老人大多子女眾多。幾個家庭想盡辦法或花錢請護士或輪流陪護,自己能照顧好自己。他們害怕死不了的不治之癥。另外,他們的孩子有的還在工作,真的身心俱損,無望,可以加入家庭,身體,事業。把我們當成獨生子女的父母。兒孫繞膝的場景越來越少,大量孤寡老人面臨著如何從頭到尾的問題。養老不僅是個人問題,也是社會問題。
我的壹個高中同學,畢業的時候通過考試去美國留學,然後在那裏結婚生子。她壹年沒來兩次,她父母和我住壹棟樓。父親病危時,她請假等了壹個月。她父親轉危為安,她不顧壹切地回到了美國。但不到壹個月後,她父親再次病危,搶救無效。我同學回不去了。其實最後壹次來看結局的時候,我就知道遇見錢山不容易。在我生命的最後壹段,我的父親和孩子也在承受著妳將何去何從的辛酸。現實是殘酷的,難以忍受的。
城市的老齡化和養老問題很難解決,農村的老人不敢接觸,甚至他們的現狀很可怕。
我們這壹代人,很早以前就不依靠獨生子女養老了。如果不好聽能收屍就好了。很多社會問題不是短時間能解決的。在老齡化社會規範化之前,我們可能要承受痛苦。我們希望政府和民間建設各級養老機構,保障適當,權責明確,培養訓練有素的護理人員。他們既要滿足老人在物質生活和照顧上的需求,又要有足夠的人文關懷,讓老人晚年過上真正幸福的生活,為天下老人分憂,幫助忙碌的子女盡孝。
養老不是簡單的延長壽命,而是在活著的時候關註生活質量。在西方,宗教信仰被用來減輕人們對死亡的恐懼,臨終關懷被用來安慰病人的痛苦和困惑。而中國沒有龐大的宗教信仰支撐,儒家孝道文化也難以擔當。很多過度治療踐踏了生命的尊嚴。臨近生命的盡頭,如何讓生命像深秋的花朵壹樣自然雕零,沒有痛苦,沒有負擔,告別家人,在愛的懷抱中閉眼,應該是壹件美好而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