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簡介
孫思邈雕像
他主要學習和研究道家經典,對醫學頗感興趣,以用人醫方為主,更註重收集民間經驗。多年後,他終於寫出了《千金方耀》,在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深遠。公元659年,他寫了《唐朝新本草》,公元682年結束。據記載,孫思邈壹生寫了80多部作品,但大部分早已失傳。
孫思邈壹生都寄托在醫學事業上,不註重功名和官位。他拒絕了各種各樣的帝王頭銜,希望能自由遊歷,研究中草藥。峨眉山、鐘南山、峽江洲、太白山都有他的足跡。
孫思邈從小體弱多病,家裏用盡了所有的財富給他治病。他從小聰明,生於隋元年,卒於唐永春年,享年102。他對內科、外科、兒科、五官、針灸等各方面都非常精通,壹生研究成果達24項,開創了醫學史上的歷史先例。
在張仲景思想的基礎上,他對中醫的研究更加全面和系統。他是醫學史上的先驅,被西方國家尊稱為“醫學理論之父”。孫思邈還非常註重醫德,講究“無欲無求”、“平等相待”、“中國人愚智,兼容並蓄”。他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傑出的科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孫思邈養生十三法》和《孫思邈養生十三法》又稱耳聰法。孫思邈年輕的時候體弱多病,家裏花光了所有的錢給他治病,所以年輕的時候就立誌要做壹名醫者。
孫思邈雕像
他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科學家、思想家、醫學家,留下了著名的醫學名著《千女方》、《千女翼》,被稱為中國“醫學理論之父”。但是,相對於他的軼事和醫學文化遺產,人們感興趣的是他活了多少歲。
孫思邈生於581年,卒於682年,活了102年。這在史書上是有明確記載的,但並不確定,只是人們更傾向於這種觀點。有人說自己活了120多歲,最高的猜測是141歲,最低的甚至90多歲。那麽他是如何從體弱多病變成長壽老人的呢?據說這都歸功於他的十三種養生方法。
孫思邈的十三種養生方法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頭發常梳(明目、防脫發、治頭痛),眼睛常動(明目),牙齒常敲(促進胃腸運動、防止蛀牙、防衰老),漱口(強腸胃、延年益壽),耳朵常鼓(增強記憶力、聽力),臉常洗(紅潤防止皺紋),頭常搖(防頸椎病),腰常搖(壯陽補腎)。
由於其簡單實用,他的十三種養生方法逐漸被當時的人們所接受,最終風靡整個朝代。直到現在,這也是壹種非常好的養生方式。
孫思邈名言孫思邈是中國古代非常著名的內科醫生,對中醫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且孫思邈的很多名言都和醫學有關。
孫思邈圖片
“生命最重要,還有壹個寶貴的女兒”——這句名言是孫思邈的醫德觀,也是他行醫的原則。意思是生命比女兒更寶貴,醫生不僅要看重金錢,還要有醫生的善良。這也是他“千女”名字的由來。
“每壹個偉大的醫生都應該心平氣和,堅定不移,無欲無求”這句名言,說明孫思邈不僅看重醫術,更看重醫德,主張作為醫生必須平等對待患者,不能因為患者的身份而有所偏頗。
“生不如死,修行靠自己”——這句名言主要是因為孫思邈年輕時身體不好,家裏花光了所有的錢去看他,後來卻長壽了。孫思邈用這句名言告訴後人不要信命,要堅持調養。
孫思邈的名言很多,大多不註重醫術本身,而是更註重醫德和自我保健,而不是壹味的崇尚醫學。在他看來,身體要重在修煉,醫術只是輔助。
從孫思邈的名言中不難看出,孫思邈是壹個賢良的醫者。他不僅自己學醫,還將其所得稱為醫書,為後世醫學研究提供了便利。而且他的醫書中有很多臨床表現,是對醫學領域的巨大貢獻,是不可或缺的醫學經典。
孫思邈是怎麽死的?孫思邈死因不明,是歷史上的壹大遺憾。據準確的史料記載,孫思邈生於541,卒於唐永春元年,682年,享年141,葬於孫氏在家鄉孫園村的祖墳。
孫思邈圖
他小時候體弱多病,但卻極其聰明,思維敏捷,因通曉百家爭鳴而被譽為“神童”。過去隱居太白高中,在醫學上非常重視偏方和經驗。他壹生學醫,特別註重醫德。他提出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人應該分開對待,尤其是兒童和婦女。他是繼張仲景之後學習中醫的綜合性人物。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把“大醫精誠”的醫德標準放在了第壹卷這樣重要的位置。他本人就是壹個以德修身,以德修性的傑出人物。
孫思邈生於西魏(541-682),其出生年月也有多個版本。有人說他活了90多歲,有人說他活了102歲,還有人說他活了141歲或165歲。雖然確切的年齡無法探究,但他確實是。唯壹可以確定的是,他死於永春元年(公元682年)。那麽孫思邈是怎麽死的呢?
關於孫思邈的死,史書上只有四個字――無果而終。野史也說孫思邈最終長生不老。當然,這只是推測。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關於具體真相的記載或解釋。孫思邈,歷史上壹位偉大而著名的人物,死於不明原因。
孫繼光,孫思邈的後代,又名林坦,是藥王孫思邈的第36代傳人。據說此人很低調,在文學、武術、醫學方面都有很大造詣,被稱為三絕。但他從不露臉,平時也願意孤獨,過著沒有競爭的生活。也正因為如此,人們很少知道孫思邈的後人竟然是這樣壹個奇人。
孫思邈雕像
後來,楊曉霞事件發生在1995。很多中西醫醫生對這種怪病束手無策,沒有辦法解決。這時,林坦終於蘇醒了。然而,它只是拋出了壹篇幾千字的醫學論文,再次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據分析,林坦作為孫思邈的弟子,也繼承了孫思邈的醫德思想。為了拯救楊曉霞,維護傳統醫學的聲譽,林坦出現了,但當問題解決後,他又選擇了隱居。
孫思邈的醫德主張“無欲無求”,壹視同仁,而林坦的做法與孫思邈的理論不謀而合,完全繼承老祖宗的經驗理論無疑是壹個不錯的選擇。
同時,林坦也是《藥王新篇》的作者。他結合了孫氏傳下來的秘方和祖先傳下來的古籍,結合了自己的經驗理論。20多年後,終於完工。它的內容相當廣泛。這篇文章除了繼承孫思邈的醫術,還涉及醫學、養生、運動、針灸等。最重要的是,林坦在這本書中匯編和記錄了他祖先的2000多個秘方。這壹行動解決和奠定了當代中醫養生的諸多問題,是中醫史上的又壹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