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伶鎮的歷史演變
清同治十壹年(1872),隆力寶作為建州13保之壹,用於治火神廟(今何伶鎮)。
宣彤二年(1910),辦理地方自治,調整建州自治行政區劃。共1城2鎮4鄉,歸13保管轄,龍裏保歸鄉(特洛伊馬廟,今馬鎮)管轄。民國三年(1914),龍裏堡改為龍裏堡,李和鄉被廢。龍裏堡當時隸屬劍閣縣(今知普安普安鎮)。
民國十九年(1930),龍裏戲班分為龍裏上曲和龍裏瞿霞(主廟治土,今拱星鎮)。
1935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設立赤化縣、廢區、保縣,縣蘇維埃政權分為區、鄉、村三級,赤化區、赤化鄉設在此。
民國二十四年(1935)秋,國民黨劍閣縣政府改組,將16區合並為六個大區部,龍裏上區、太和區、廣安區合並為第五區(今江口鎮)。
民國三十壹年(1942),設何伶鎮。
民國35年,65438+10月,劍閣縣調整行政區劃,縣分為三個指導區,即1鎮,25鄉,369保,3613A,何伶鄉為第三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重建何伶鄉。
1952行政區劃調整,行政區劃序列為劍閣縣第七區辦事處。
1953,這裏成立了第七區公所,隸屬何伶鄉。
1955原福君鄉並入何伶鄉。
1958何伶鄉改為何伶人民公社。
1966 165438+10月17、經原四川省人委、原綿陽地區行政公署批準,以地名命名的區公所和52個人民公社更名為具有革命意義的新名稱,何伶區、何伶人民公社更名為赤尾區、赤尾人民公社。
恢復於1967。1981地名普查期間,何伶區太平人民公社改為楊淩人民公社,水磨人民公社改為金平人民公社。
1984年基層政權改革,真正的行政機構分設,何伶區人民公社恢復鄉建制,何伶人民公社恢復何伶鄉。
1985 10,何伶鄉撤銷,改為何伶鎮。
1989年,何伶區面積259.4平方公裏,轄何伶鎮、楊村鄉、喬店鄉、金平鄉、洋溪鄉、楊淩鄉,1鎮,5個鄉,***47個村,331組。
1995,原陽西鄉並入何伶鎮。
2006年6月,劍閣縣撤銷11監察室編制,“何伶區”正式撤銷。何伶鎮、楊村鎮、楊淩鎮、喬店鄉、金平鄉不再受何伶縣領導,全部歸劍閣縣直接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