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哪些詩詞反映了他的隱居生活?
小時候家裏沒落了。九歲那年,我失去了父親,和母親、妹妹相依為命。孤兒和寡婦大多住在他們祖父孟佳的房子裏。孟佳是當代名人。“不共戴天,不會自吹自擂多年,永遠不會幸福。”。好酒,多而不亂;至於忘了驕傲,沒有人。"(《晉代征西將軍孟輔君傳》)元末明“刻意活於世,人多仿其祖。“將來,他的個性和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祖父的遺產。祖父家藏書甚多,為他提供了閱讀古籍、了解歷史的條件。到了晉代,文人以莊老為祖,臨摹六經,他不僅像壹般文人壹樣學習老子、莊子,還學習儒家六經和文學、歷史、神話等“異書”。受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他接受了儒道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誌存高遠”和“本性愛山”兩種不同的誌趣。
陶淵明少年時就有“逃遍天下,愛思遠”(《雜詩》)的遠大誌向,孝順太元十八年(393)。懷著“壹生大助”的願望,在江州任酒祭。當時門閥制度嚴格,出身平民,所以被人看不起。他覺得自己“當官受不了,沒幾天就自首了”(《晉書·陶謙傳》)。他辭職回家後,國家又叫他為主簿,他也去婉言謝絕了。安帝隆安四年(400年),到荊州,加入桓玄為諸侯。此時的桓玄正在控制長江中上遊,瞅準機會篡奪東晉政權。他當然不肯跟桓玄走,不肯做這個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詩中寫道:“如何舍此而遠至西京。”(《辛醜去七月離返江陵夜遊》)對桓玄有自責。“妳怎麽能淹沒在長久的愛情裏呢?”(《庚子五月中旬詩二首,從京師到治林》)對屈人之輩的官場生活發出了深深的嘆息。隆安五年冬天,因為母親去世,他辭職回家了。元興元年(402年)正月,桓玄出兵對抗朝廷,入侵建康,奪取東晉軍政大權。元興二年,桓玄在建康公然篡位,改國號為楚,把安帝囚禁在潯陽。在家鄉,他致力於自籌資金,閉門高歌:“墓門之下,與世隔絕。”看看周圍,誰知道,匪警是正常關閉的。“對桓玄稱帝,表示不屑。元興三年,大將軍、下邳武帝和、何無忌等從京口(今江蘇鎮江)起兵討伐桓。桓玄打敗了西方,把被囚禁在潯陽的安迪帶到了江陵。離家從軍於劉裕麾下(陶淵明在劉裕攻陷建康後從軍)。劉裕討伐桓玄時,循著田疇效忠東漢的故事,喬裝成私旅者,冒險到建康,把桓玄挾持為人質到安帝到江陵的全部經過,向劉裕回報,實現了自己為篡位者而戰的願望。他高興得寫了壹首詩:“四十而無知,我不怕。我因我的車而出名,我也想出名。“雖隔千裏,怎敢!”(《慕容》第四章)劉裕入主建康後,作風頗為不凡。東晉政治早就被“廢百官”敗壞了。劉裕“以身作則”(以身作則)後,先以威脅手段封禁(提前封禁),“海內外官員無不肅然起敬,移風易俗”,他的人品、才幹、成就與陶侃頗為相似,壹度對他有好感。但入幕不久,只見劉裕為了斷絕異己,殺了桓玄有功的刁逵壹家和無辜的王虞父子,並憑借他的風流韻事,任命了大家都認為應該殺的桓玄心腹王澍擔任錄事、主事揚州刺史等重要官職。這些黑暗的現象令他失望。在《阿曲波,第壹鎮軍參軍之歌》壹詩中,我寫道:“眼倦山川,心滿山川。”“言傳身教,最終還是要回歸階級,住進魯。”然後辭職隱居。藝兮元年(405),調任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參軍。三月,他奉命去建康為劉請辭。劉離開的崗位後,他也跟著離開了。同年秋,其叔陶魁介紹其為彭澤縣令。上任81天,遇到旬陽縣發的帖子,官方說“做個牽繩的歡迎他。”他嘆道:“我不能為了五鬥米向村裏的孩子彎腰。”他得到了離職的許可。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涯,以辭去彭澤縣令而告終。這十三年,是他為了實現自己“濟貧”的理想和抱負,不斷嘗試,失望,最後絕望的十三年。最後,《歸去來Xi詞》壹詩表明了與上層統治階級決裂,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決心。
陶淵明辭官回鄉,過著“耕者有其田,自負盈虧”的生活。他的妻子翟與他誌趣相投。她快樂而謙遜。"她丈夫在前面犁地,她妻子在後面鋤地。"共同努力維持她的生活,與勞動人民息息相關。歸田之初,生活還可以。“方宅十余畝,草房八九間,柳蔭後檐,李濤羅塘前。”袁明愛菊花,家裏到處都種著菊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至今膾炙人口。他嗜酒如命,喝了就會醉。朋友來訪,無論高低貴賤,只要家裏有酒,就壹起喝。他先喝醉了,然後對客人說:“我醉得可以睡覺了。”藝兮四年,居地下京(今幸子縣西玉景山腳下),遷居離裏(今幸子溫泉陶麗麗村),生活更加艱難。如果有豐收,還可以“享飲春酒,采我園菜”,以防災年“夏饑夜眠”。快到藝兮的時候,壹個老農壹大早就來敲門,拿來酒和他壹起喝,勸他當官:“破屋檐下,住得高是不夠的。我壹輩子都是尚同(是非不分),希望妳渾(指同流)。”他回答:“我對父親的話印象很深,我很生氣。”真誠的話可以學,違背了就不入迷了。壹起享受這杯酒,我不能開車回去。”(《飲酒》)以“和而不同”的口吻婉拒了老農的忠告。晚年,他的生活越來越貧困。有的朋友主動送錢幫他,有時候他也忍不住要貸款。他的老朋友於靖平元年(423年)被任命為石安縣令。潯陽之後,天天去他家喝酒。走的時候留了2萬塊錢,都送到飯店,壹個個喝了。但是,他要求貸款或者原則上接受施舍。宋文帝元嘉元年(424),江州刺史檀道濟親自登門拜訪。此時,他已經病了,餓了好幾天,下不了床。譚道濟勸他:“聖賢在世,天下無道則隱。有路必有路。這孩子生在文明世界,妳為何受罪?”他說:“我潛而不敢望聖賢,但我沒有那麽大的野心。”譚道濟把肉給了梁,卻被他揮手而去。他辭官回鄉22年,壹直過著清貧的田園生活,但年紀大了,守窮守節的興趣越來越濃。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他還神誌清醒的時候,為自己寫了三首挽歌。第三首詩最後兩句,他說:“死了怎麽辦?”這說明他看待死亡是如此的自然。
公元427年,陶淵明走完了自己63年的人生歷程(陶淵明的生年尚待考證,所以這裏的63年論還有待考證),去世了。他被安葬在南山腳下的陶佳公墓,在今天江西省九江縣和幸子縣交界處的綿陽山腳下。如今,陶淵明墓保存完好。墓碑由壹大兩小三塊石碑組成。中間用楷書寫著“晉代陶公靖捷先生之墓”,左邊有墓誌銘,右邊有詩壹首,是陶的後人在清乾隆元年所立。[1]
[編輯本段]隱居的理由
陶淵明被稱為“隱逸派詩人”。他的創作開創了山水田園詩的先河,為中國古典詩歌開辟了新的境界。從古至今,很多人喜歡陶淵明堅守清冷寂寞,抒發田園情懷,超凡脫俗的人生哲學,沖淡距離,恬靜自然,無與倫比的藝術風格。同時,對陶淵明隱居鄉村的原因及其隱居生活進行了關註或分析。本文試以陶淵明的詩作對此進行探討。
1.少年時期的陶淵明受家世和儒家思想的影響,有濟世濟世的誌向。但由於門閥制度的存在,出身平民的人不可能突破門閥士族對高官職位的壟斷。在這樣的情況下,陶淵明的理想很難變成現實,他的理想夢想註定要破滅。陶淵明二十九歲才做官,但他的壹生,所做的只是獻酒,參軍,做壹個賢成那樣的小官。他不僅不能顯示他的野心,而且他不得不羞辱自己,以壹種妥協的方式與壹些官場人物打交道。到他三十九歲時,多年的歷練使他的思想發生了質的變化,他開始致力於自給自足,追求心靈的寧靜和孤獨。此後,他又為彭工作。因為不想為五鬥米彎腰,他上任80多天就回國了。從此,他結束了事業上的努力和仿徨,義無反顧地走上了隱居田園之路。陶淵明自四十壹歲退居農村以來,真正享受了壹段“遠離人民村落,伊壹市井煙雲”的日子。深巷犬吠,雞鳴桑樹跳”。然而,出身書香門第的陶淵明終究不是壹個好農民,“南墾”的辛苦未必能讓他過上衣食無憂的小康生活。易在陶淵明第四年44歲,壹場災難讓他全家貧困。這年夏天,詩人“十余畝方屋八九間小屋”堆滿了生命,卻被無情的大火燒毀,全家只好住在船上,靠親友接濟。雍三年(422),陶淵明五十八歲,人生已接近絕望,其處境在《會上工作》詩中有所反映,“弱則久饑。妳怎麽敢貪肥?“元嘉四年(427),詩人貧病交加。《挽歌》第二首,詩人幻想自己死後可以“不經思考就把肚子脹起來”,讓人心酸:“從前沒酒喝,如今空了。“春醪生蟻,何時能更好地品嘗?在食品箱裝滿我之前,我哭了又哭。”元嘉四年(427)十壹月,63歲的陶淵明閉目。
第二,關於陶淵明的仕與隱,人們習慣於從社會環境和他的儒道思想來解釋。其實,通過把握陶淵明的五次仕宦經歷,分析他隱退笨拙的原因,可以得到壹些新的認識。可以歸結為兩點:壹是陶淵明的本性,二是社會現實。陶淵明人格的本質特征是追求心靈的最大自由和心態的閑雅。官場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陶淵明處在壹個崇尚自由和神秘主義的時代。政治篡位和戰爭,很容易讓壹心避災的文人形成隱逸性格。陶淵明隱逸氣質的形成,應該說與東晉文人對隱逸的普遍羨慕和對精神自由的追求不無關系。正是這種崇尚自然、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自然稟賦,讓他忍無可忍地“彎腰給村裏的孩子打五鬥米”,最終掛職歸田。他寫了壹篇《告別辭》,其中他坦言自己是因為生計所迫才當上縣令的;他之所以辭職,是因為他“本性自然,沒有上進心,饑寒交迫,對自己有病”。超脫的性格讓他寧願餓著肚子也不願違心地混進官場。詩人在《歸園》中唱道:“少不適合俗韻,自然愛秋山。誤墜塵網,十三年。當妳愛上了森林,妳就錯過了源頭。”“我在籠子裏待久了,我回歸自然了。”短短幾句話,我對自己仕途的痛恨無以言表。視事業為牢籠的陶淵明,因為他的“自然”和“愛崗”,終於辭官歸隱,拋下塵埃,回歸自然。陶淵明隱居農村,既要結合他率真的個性來考慮,也要從廣闊的政治背景和他的仕宦生涯來觀察。他的入世,他的出生,可以說與當時的社會現實有關。陶淵明雖然最後被罷官歸田,但年輕時就有建功立業、濟世的想法。他在《飲酒雜詩》等詩中,曾說“少年人事窮,六經遊好”,“渴望逃離天下,喜好思遠”,“少年力壯,獨孤帶劍遊”,可見他當初並沒有出世的念頭。他出身於幾代官僚之家,在開國元勛之後,也期望在仕途上有所進步,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但在東晉末年,局勢動蕩:宗室內部的鬥爭,軍閥對政權的野心,不斷引發血腥殺戮,甚至激烈爭鬥。這種社會動蕩不僅給人民帶來災難,也引起社會上層的嚴重焦慮。這使得陶淵明的政治野心不得不降低。再加上在這場權力鬥爭中,壹切骯臟血腥的情節都是打著崇高道德的幌子,這讓真正本性純潔的陶淵明難以忍受。陶淵明,二十九歲,晉孝武帝太原十八年第壹次出仕,四十二歲歸田,十三年。這壹時期,陶淵明壹直處於“出世”與“入世”的矛盾鬥爭中,這在他的詩歌中有所體現。辛醜《七月夜行江陵》等詩中嘆道:“何舍此地,遠至西京”“日月棄人,有意不聘”。詩中包含了詩人太多的失望和悲傷,可以看出詩人曾經對是否歸田有過痛苦的猶豫,但畢竟“愛丘山”的夙願壓倒了“逃四海”,所以他的隱居是社會現實的結果,是他的思想與社會現實無法調和的結果。
第三,從陶淵明隱逸後的生活來看,陶淵明的隱逸不同於東晉其他以隱逸買名邀名的隱士。他是壹個真正的隱士,是壹個人生的選擇,是壹個對“天下皆濁”、“人人皆醉”的厭惡。我們來看壹下陶淵明壹生的大致經歷:起初為國祭酒,為官不堪,幾天就回國了。做官後,他先後在桓玄、劉裕、劉門下工作,最後為彭效力80多天。因為不肯為五鬥米向村裏的小人低頭,毅然辭職,重操舊業。後來又勸他再為劉宋效力。他寧願貧病交加,也不願再卷入官場。可以說,陶淵明的隱居真的很笨拙。詩人在《歸園》和《飲酒》詩中,描寫了他隱退後的生活,說:“白日藏柴飛,我思念酒。等市場的人恢復了,就壹起去旅遊。逢天就瞎說,桑麻裏路漫漫。”“有十幾畝方屋,八九間草房。”“暖暖人村,伊壹墟煙。狗叫的深巷裏,雞叫桑樹跳。”“蓋房子要以人為本,不用車馬。問妳能做什麽,妳的心遠沒有自我偏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些別人看不起的農村,平凡的事物,農村的生活,在詩人的筆下是那麽的美好,寧靜,特別的親切。陶淵明退休後還親自參加生產勞動,走近勞動人民,贊美勞動,使他的山水田園詩更加充滿了勞動生活。《癸卯年春懷左》《歸園屋》《九月中旬西田早稻》等都是描寫詩人參加勞動的:“南廟我過去有所耳聞,當年未行。屢空,有人,春興自在。早上我在開車,我已經戀愛了。”妳在山南種豆子,草上都是豆苗。早上,我會處理垃圾,把月亮蓮花帶回家。”“春天,我的職業生涯很長,我的工作年限是可觀的。我早上勤快,日本人消極。”“文遠長這樣,我也不為自己的辛苦感到遺憾。“在早出晚歸的艱苦農耕中,詩人與勞動人民的關系更為密切,對勞動人民的感情也更為真摯:“入相而歸,壺漿親鄰”,“市井復興,草木雜生。“相見無雜言,桑麻路漫漫”,“早晨聞敲門,我自來開。”問為誰,田夫心善。鍋是有遠見的,我懷疑我會利用時間。“從這些詩中,讀者可以看到,在這種悠閑的田園生活中,詩人的心境是自然的、寧靜的,他達到了壹種精神發展的真正和諧的狀態,這才是真正的隱逸。
陶淵明的隱逸並非完全與生俱來。他的隱居本身就是對黑暗現實的壹種反抗,不同於逃避現實。詩人在農村長期在田間勞動,感情越來越接近勞動人民,更了解人民的疾苦。他在詩中反映了勞動人民的貧苦生活和仕途的黑暗虛偽。他在詩中寫道:“夏日每日饑,寒夜無眠”,“老谷已去,新谷未登,但我已相當老農,仍受劫難”,“農久離我,人間難得真”,以及“鐘華久離我,窮尋人間”。詩人雖然退居農村,但內心並不平靜。他不願意也不可能完全拋棄社會現實。他把自己未完成的政治理想寫進了詩裏。在《桃花源記》中,詩人描繪了壹個他心中的理想社會:“春蠶集絲,秋熟不納王稅”,“關註兒歌,枉遊四方”,人人“自得其樂”。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每個人都工作,每個人都過著富裕和平的生活。這個“世外桃源”反映了詩人美好的願望,與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形成鮮明對比,是詩人對現實社會的壹種否定。它是詩人歸田後鄉村生活實踐的結晶,是詩人思想進壹步發展的結果。這足以證明陶淵明隱退後並沒有完全脫離現實。
從陶淵明的隱退和隱退後的生活可以看出,陶淵明向往的社會是壹個和平安寧、修身養性、沒有競爭、沒有虛偽、沒有相互壓迫和傷害的社會;對生活的追求簡單真摯,淡泊崇高,外無所求;最喜歡的生活環境也是寧靜自然的鄉村。這些追求的結果是,他的大部分田園詩呈現出壹種淡化的、平和的、廣闊的、悠遠的表象,但其背後卻充滿了對現實社會的仇恨和焦慮,對人生短暫和麻木不仁的焦慮。所以,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陶謙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沒有完全沈默。”
[編輯本段]文學成就
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八百年間最傑出的詩人,也是傑出的抒情詩人和散文家。現存陶詩125首,其中四言詩9首,五言詩116首。溫韜今天有12篇文章,包括3首詩,5首韻文和4篇散文。
陶淵明辭賦中的閑情賦是以張衡的定情賦和蔡邕的靜情賦為基礎的。內容是寫壹個關於愛情的夢,毫無意義。《感士遇賦》是對董仲舒《感士遇賦》和司馬遷《悲士遇賦》的仿作,其內容是抒發門閥制度下的滿腔憤懣。《歸Xi詞》是陶淵明辭官歸隱時公開與上層社會決裂的政治宣言。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寫他離開官場的無限喜悅,想象他退居農村後的無限快意,表現了作者對自然和隱逸的向往和熱愛。文章巧妙地將敘事、議論、抒情融為壹體,營造出生動、自然、引人入勝的藝術境界;語言自然樸實,洗去了濃濃的鄉土氣息。韻文有《扇上畫贊》、《讀史》、《九章》、《祭成姐姐》、《祭哥哥》、《祭自己》。散文有《西征晉將軍孟輔君傳》,又稱《孟佳傳》,是為外族始祖孟佳寫的傳記;此外,還有《五六先生傳》、《桃花源記》和《與晏子壹起消散》等。總的來說,陶文的人數和成績不如石濤。
陶淵明的詩真摯、質樸、自然,時而流露出老莊逃避現實、以知生活為樂的思想。因此,陶淵明被譽為“田園詩人”,田園派的鼻祖。他的詩歌可以分為三類:飲酒詩、詠物詩和田園詩。
1,飲酒詩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第壹個大量創作飲酒詩的詩人。他的《飲酒》中有二十篇是“醉人”或指責是非顛倒,抹黑同壹個上流社會;或者揭露世界的腐朽黑暗;或反映職業險惡;或表達詩人退出官場後的欣快;或者表達詩人在困難中的委屈。從詩的趣味和風格來看,可能不是同時期的作品。東晉元熙二年(420),劉裕廢帝公瑾為零陵王,次年殺之,建立劉宋王朝。《說酒》以隱喻的方式,微妙曲折地記錄了篡權改朝換代的過程,表達了對和金王朝覆滅的無限哀思。此時的陶淵明已經隱居多年,見慣了亂世,見慣了篡權,但這首詩還是流露出他難以忘懷的現世精神。
2、吟詩
陶淵明的懷鄉詩以《雜詩》12首和《讀山海經》13首為代表。十二多雜詩表現了他們隱退後的政治苦悶,表達了他們不隨俗的高尚人格。可見詩人的心是無限深邃寬廣的。《讀山海經》十三首,通過吟誦《山海經》中的奇物,表達了同樣的內容。比如第十首詩,通過贊美精衛和興田“兇誌常在”,表達和表明其濟世之誌永不滅。
3.田園詩
陶淵明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這類詩歌充分表現了詩人不屑名利的崇高趣味和守誌的高尚氣節;充分表現了詩人對黑暗官場的極度痛恨和徹底決裂;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簡樸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理解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為壹個士大夫,這樣的思想感情和內容,在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門閥制度和觀念都很嚴格的社會。陶淵明的壹些田園詩也反映了他晚年的困境,可以讓讀者間接了解當時農民階級的悲慘生活。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寫於宋初。它描繪了壹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表現了詩人對現存社會制度的徹底否定和對理想世界的無限敬仰。標誌著陶淵明的思想達到了壹個全新的高度。陶淵明是山水田園詩的開創者。他的山水田園詩,以其質樸自然的語言和崇高的意境,為中國詩壇開辟了壹片新天地,並直接影響了唐代山水田園詩派。在他的田園詩中,隨處可見他對骯臟現實的厭倦和對寧靜田園生活的熱愛。在《歸園》中,他把官場形容為“塵網”,把身處其中比作“捕鳥”、“塘魚”,把退隱田園比作沖出牢籠,回歸自然。由於他的實際勞動經歷,他的詩歌充滿了勞動者的歡樂,表現了只有勞動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比如第三首《歸園》,就是有力的證明,這是他田園詩的進步。
[編輯本段]歷史評價
陶淵明去世後,他的摯友顏延之為他題寫了《鄭濤易圖》,並謚號為“清靜節”。顏延之在訃告中贊揚了陶淵明的品格和氣節,但沒有充分肯定他的文學成就。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後的幾十年裏,並沒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認可。
梁朝昭明太子蕭統對陶淵明的詩非常重視,愛不釋手。蕭統親自編撰、作序、傳記陶淵明。《陶淵明集》是中國文學史上第壹部文人文集,意義重大。蕭統在《陶淵明集序》中稱贊“他的文章不落俗套,文筆輝煌,跌宕起伏,別具壹格,酣暢淋漓,似北京”。
南朝時期,陶淵明的文學地位沒有得到應有的認可,但他的詩文作品流傳越來越廣,影響越來越大。隋唐時期,越來越多的詩人喜歡陶淵明的詩,對他的贊美也越來越多。王績是初唐時期的壹位田園詩人。他和陶淵明壹樣,多次隱居鄉間,以琴酒自娛。唐代田園詩人孟浩然非常崇拜陶淵明。他在《盛夏回漢南送老北京遊》中寫道:
欣賞《大地傳》,
最佳陶鄭鈞,
我的眼裏充滿了田園情趣,
自稱為Xi皇帝。
李白仰慕陶淵明的人品和詩詞。在給鄭立揚的劇本中寫道:
淩濤每天都喝醉,我不認識五個劉春。
蘇秦無弦,用毛巾斟酒。
在微風吹拂的北窗下,我自稱為Xi皇帝。
到了栗子,我遇到了我的壹生。
李白“能催眉彎腰,侍奉權貴”的思想與陶淵明“五鬥米不彎腰”的精神是壹脈相承的。
安史之亂後,杜甫過著流浪的生活,以陶淵明為知己。他在《致印偉的河南丈夫》中寫道:
放松應該是酒,不能怪詩。
這個意思是含蓄的,我會在妳之後出生。
中唐詩人白居易對陶淵明這個人非常推崇。唐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這裏離陶淵明的故鄉潯陽很近。參觀了陶淵明故居,寫了《訪陶公舊居》這首詩。詩中“塵汙不汙玉,淩風不啄腥”首先用來贊美陶淵明高尚的人格,最後他寫道:
柴桑古村,板栗老山河。
籬下無菊,閑市無煙。
雖然後裔不詳,但宗族並未遷走。
每壹次陶姓,我的心依舊停留。
白居易在《十六小陶潛體》中寫道:
先生,我走了很久了,有紙有墨的遺產。
勸我喝了壹杯又壹杯,也沒什麽好說的。
我來自老板,很佩服他的為人。
別人達不到,效果是醉了。
中國古代文人都有飲酒的共同品格,這與陶淵明的影響是分不開的。白居易的詩說得很清楚:“別無所成,效果皆醉。”
到了北宋時期,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得到了進壹步的鞏固和確認。歐陽修稱贊《去詞》說:“金無文章,陶淵明有《去詞》。歐陽修也說:“我愛陶淵明,愛酒,愛閑。“北宋王安石曾說陶淵明的詩“蓋房子是在人情,但沒有車馬。問妳能做什麽,妳的心遠沒有自我偏見。”“自從有了詩人,就沒有這樣的句子了。但元末明初偏於群外,詞作輝煌,晉宋之間只有壹個。“同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