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食譜 - 深圳有哪些民俗?

深圳有哪些民俗?

改革開放以來,深圳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和長城以南的數百萬建築大軍,從而帶來了中國幾乎所有地區的文化。這就造成了深圳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那麽,深圳有哪些民俗?深圳的風俗活動有哪些?我們壹起來看看吧,希望對妳有幫助!深圳的春節習俗

1,早摘“年度活水”

元旦,新年的開始,是人們最重要的壹天。新衣服新鞋新帽子煥然壹新,連喝的茶都要新沏。早期深圳的女人很早就起來,去井口接壹罐水,寓意“新的水活力”。隔天把茶和水全部倒掉,重新燒開水。如今,城市和農村都使用自來水,壹些人早上去吳彤和楊泰山喝山泉水泡茶、做飯和煲湯。

“新年流,井_(睡)臥。”這壹天全家早起,起床後不能睡覺,否則窮壹代。洗完之後,我跟家裏的父母長輩打招呼:“過年了早上好!”然後壹家人早餐吃炸蘿蔔糕、芋頭糕、幹豬骨粥。這壹天不要掃地,也不能把鞭炮掃得滿院門都是,這樣就旺了;如果有垃圾就不要拿出來,怕賠了自己的身家。如果有果皮、瓜子、糖果屑,要包好放在床下“聚財”。過年,不去菜園子裏挑賴,挑個尿壺給菜澆水;不要光著腳走,不要說不吉利的話,更不要罵人、罵人、打人;挨打挨罵的會“沒落”,罵人的也會爛舌頭生瘡。

2.廣府人“搶煙花”

除夕零點過後,大年初壹,大家開門說:“開門!”!上世紀80年代鞭炮煙花被禁之前,家家戶戶都在燃放鞭炮,爭先恐後地“搶第壹炮”。妳炒壹萬頭,他炒三萬頭,我家炒五萬頭。壹度,每個村子裏鞭炮齊鳴,煙花四起,震耳欲聾,持續數小時。到了天亮,鞭炮聲再次響起,此起彼伏,高潮叠起。開門出門,大街小巷都貼滿了紅籌,給節日增添了不少氣氛。近年來,空氣汙染和霧霾日益嚴重,人們理性地選擇在新年不燃放煙花爆竹。

福田、南頭、西鄉、沙井、松崗、龔銘等地的廣府人把這種“頭炮”也叫“花炮”。在過去,壹組鞭炮是由村鄉紳的錢或俱樂部籌集資金購買的。最大的壹捆二三十萬頭(音)在大年初壹的淩晨在村裏空地上燃放。誰能搶到中間的槍頭?誰搶到槍頭,誰就中了好彩頭。

寶安西鄉地區還流行“搶槍”、“引槍”、“還槍”等大型民俗活動。每當壹支箭射向天空,壹個編號的煙花從天空落下,人們就會湧向煙花落下的地方,爭奪編號的煙花以求好運。後來,這種搶煙花的習俗在農歷三月初三“北帝生日”舉行。西鄉八鄉村民聚集在西鄉河(今西鄉劇場)的沙灘上,彩旗飄揚,炮聲隆隆。搶到編號煙花的人可以去北帝廟取壹面與煙花編號相同的雙面玻璃鏡,上面畫著北帝的肖像,帶回家供奉,以求來年吉祥。次年二月二十八日,北帝“鏡畫槍”被擡回殿中,取名“還槍”。這壹習俗中斷了幾十年,但近幾年又恢復了,形成了“浮色遊行”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動。

農歷年的“左”字表達了豐富的地方民俗文化含義,既有“過年”“拜年”之意,又有壹層“左”——忙的快感。無論是廣府人、客家人還是潮汕人,都可以在忙碌中享受過年的熱鬧和喜悅。

3.第壹天拜神拜祖。

深圳當地有句俗話“第壹人敬神,第二人敬人。”人家拜年,就是拜年。

年三十祭神,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賞神”之意;新年第壹天拜神,是為了在新的壹年裏祈求神靈和祖先的保佑。[漢]的《論鹽鐵與缺散》:“祭古之魚。”深圳本地的肉食者壹般在大年初壹祭拜,祭祀程序比較簡單,主要是在家裏的祭壇上加香續茶續酒;有些人重新烹飪了壹些肉類菜肴,並用水果和糖果代替,以供崇拜。通常吃大齋節的人或信徒在新年的第二天帶著大齋節的食物去寺廟表達敬意。

農歷新年的第壹天也有壹個習俗。很多非佛教徒今天也吃三齋,因為“齋”和“災”諧音,“齋”就是“消災”的意思。從現代醫療的角度來看,還不錯。除夕夜的團圓飯全是魚和肉,油炸油膩,第二天多吃蔬菜素食清胃也是與時俱進的養生選擇。

4.第二天出去拜年。

在過去,大多數私人商店必須開門做生意。老板請那人(也是正月十六)牙疼要殺雞燉肉。首先,他崇拜財神,然後他圍坐在壹個宴會上,這被稱為“開年”。店主希望經過這壹頓“牙痛”飯,工人們努力工作,生意興隆壹年。

家家吃了“年夜飯”,出門拜年。按照當地的老習俗,我們在第壹天不拜年。客家鄉鎮大年初二才出門拜年,已婚婦女帶著丈夫孩子“出國”;還有壹些村子,大年初四“背井離鄉”,第二天就去給公公婆婆拜年。近十年來,國家法定春節假期只有三天,加上周六周日七天假。假期很難得,初壹初三也去拜年了。初三,人們壹直把它當作赤口日,也是“送別日”。這壹天不來別人家拜年,現在也沒什麽忌諱了。

不是繁文縟節,而是走親訪友,帶禮物和手書的壹種禮遇。當地人多送蠔油、蠔油、臘肉、臘腸、浮皮、腐竹、年糕、炒樁和飲料、茶葉等土特產。千萬不要只帶“兩梳香蕉”(也就是兩手空空)。現在送餅幹、進口水果、保健品給老人是壹種時尚,但傳統上,我們送自己的雞、自己的菜、自己的餅、自己的年糕,好吃又放心。接待來訪的客人,註意禮貌。壹邊熱情讓座,遞茶遞水,壹邊拿出炒樁、油角、瓜子和壹個“八果盒”(內含糖蓮藕、糖馬蹄、糖蓮子、糖冬瓜、糖姜片、炒糖圈、年糕、糖橙),賓主品嘗,互致問候。

在傳統的拜年中,有分紅的習俗。“恭喜發財,是盈利了!”這是深圳當地人見面時幽默的拜年流行語。"李"是壹種"壓歲錢",是在古代新年問候時,大人給孩子們的。深圳人拜年分紅,不僅是北方的孩子,未婚大齡青年也是如此。給孩子三五百甚至壹千塊錢,每個家長給壹個;給表兄妹和三代以內親戚的孩子各給50或100,夫妻倆也要各給壹個;普通朋友同事熟人的孩子也給二三十塊。現在利潤越來越多,給年輕夫婦帶來很大負擔,尤其是經濟拮據的“房奴”。所以壹些年輕家庭出國旅遊,刻意避免這種習慣。原來幾十年前分紅才兩元,現在港澳給的利潤還在十幾二十元左右。我們不應該在體重和利潤方面攀比。我們應該盡力幸運,我們會得到我們想要的。

5.舞龍舞獅,韻味十足。

過年,逛花市,逛大街,看龍獅麒麟舞蹈表演。當大鑼大鼓敲響時,方圓的村莊和城鎮喜氣洋洋。

深圳有“東臨西獅”之說,即東部客家舞麒麟,西部白話區舞獅子。在新年期間,每個村莊的麒麟隊和舞獅隊都去同壹個宗族的鄰近村莊拜年,聯絡感情。客家人有舞麒麟送祝福進屋的習俗。麒麟從村頭舞到村尾,家家拜,屋主迎鞭炮。麒麟到了門口,慢慢進屋,到廚房、天井、廳堂拜三拜,祈求豐收,豐衣足食。出門後,主人打開“向柬埔寨鞠躬”(木盒),主人自動發紅包作為獎勵(金額任意)。然後,放鞭炮送麒麟到村裏的空坪給村民表演。麒麟隊走村串戶,舞到香港新界的同姓村,直到元宵節才回來。

龔銘、松崗、沙井、福永、西鄉、南投、大鵬、皇崗、沙頭等粵語鄉鎮。歷來喜歡看大型戲劇。我們這裏說的“看大戲”,就是看粵劇。春節前,許多村莊搭起“戲棚”,請來了廣州、深圳的戲班“轟!”邦邦!鑼鼓喧天,全村熱鬧非凡,粵劇《六國傳國璽》、《慶壽藍天》、《送子天王》、《祝壽》、《薛西遊記》等,連演五六夜。"。

龍華、觀瀾、石巖、坪山、龍崗、坪地、葵湧、大鵬等地的客家人,過年喜歡唱山歌,“到歌市”上演山歌。以前龍崗市場有壹種獨特的“龍崗全歌”唱法。《壹只鴛鴦壹朵牡丹花》溫暖美好的歌詞被數百人傳唱,整個“歌市”熱鬧非凡。春節期間還會表演沙頭角漁燈舞。鹽田的漁民將水上喜宴的習俗變成了陸地喜宴舞蹈,用於巡遊表演。初二晚上,南澳鎮數十名漁民用100多米長的草龍,插香放鞭炮,向著大海起舞,為漁季的滿倉祈福。

深圳民俗文化村、錦繡中華、世界之窗、東方華僑城、南山青青世界等景點以優美的各族民俗節目吸引了數十萬遊客歡度馬年。* * *祝新年成功,大家龍馬精神。

深圳的風俗和民俗活動

1,媽祖生日慶典

在深圳南山區赤灣,有壹座“天後宮”,據說是為了紀念民間崇拜的海神媽祖而建。媽祖,原名莫林(公元960-987年),是福建莆田梅州的壹位民間婦女。她聰明、勇敢、善良,有預知天氣變化、辟邪治病、遊過大海的能力。她經常在驚濤駭浪中救助遇難船只,深受人們的尊敬和愛戴。相傳媽祖生於農歷三月二十三日,九月九日在梅州頂峰升天。每年三月,沿海各地的漁民和農民都會在天後廟舉行盛大的慶祝廟會,祭祀天後,祈求航行安全、漁業繁榮、莊稼豐收。祭祀結束後,舉行文藝演出和貿易活動。這位官員還按照帝王的儀式祭祀媽祖,每年春秋兩次,三叩九拜。媽祖的生日慶祝活動反映了深圳人民對和平幸福生活的渴望。

2.北帝的生日慶典

在舊社會的黑暗統治下,廣大民眾苦不堪言,他們期望自己的精神枷鎖能從各種拜神活動中解脫出來。在新中國成立前的西鄉,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前後,盛行壹種叫做“北帝祝壽”的祭祀習俗。這是當地人壹年中最喜慶的壹天。幾天之內,所有的村民都來參加,非常熱鬧。農歷2月28日是北帝退位的日子。這壹天,村裏的長輩們先擺好儀式桌,祭拜北帝。儀式結束後,善男信女們擡著北帝菩薩到各村巡遊,直到三月初二,才被擡回北帝廟“復位”,再次祭拜。據說北帝有著無窮的魔力,可以消災除疾,驅魔驅邪,確保每個人的健康,繁榮和永久的和平。所以北帝“巡”時,村民們頂禮膜拜,極其虔誠。場面十分隆重熱鬧,鼓樂齊鳴,鞭炮齊鳴,舞龍舞獅,歡慶數日。在村民眼裏,北帝是神,他是他們的衣食父母。對北帝的忠誠會保證家庭的幸福。所以,對西鄉人來說,“北皇壽辰”比“生日”、“春節”、“中秋節”更重要。慶典儀式自然是正式隆重,場面極其隆重。

福永舞龍舞獅

福永是壹個歷史悠久的名鎮,風俗活動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其中以劃龍舟、舞龍舞獅、唱戲為主。從清朝嘉慶年間開始,這三種主要習俗每年都有流傳和盛行。20世紀80年代後,只有舞龍舞獅的傳統習俗被傳承至今,並成為最重要的慶祝活動,而劃龍舟和唱戲則變得不那麽流行了。每年春節、元宵節、端午節、重陽等重大節日和婚禮、開業等重大活動時,都要大張旗鼓地舞龍舞獅,以示慶祝。福永因為極其火爆的舞獅活動,成為深圳最著名的舞獅小鎮。現在鎮上有六個舞獅隊,每個隊四五十人,十幾個獅頭,鼓和音樂齊全,每個舞獅隊都有大量的粉絲和愛好者。舞獅比賽時,歡呼聲和掌聲震驚世界,現場異常嘈雜。1962年,在湯唯村修建了壹座舞獅館,為舞獅隊的訓練和表演提供了完備的設施。1987在廣東省首屆民間藝術“歡樂節”上,湯唯村舞獅隊以絕對優勢獲得總分第壹,獲得冠軍。其舞獅隊氣勢磅礴,動作矯健自然,造型清新獨特,場面多姿多彩,給全省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沙井尚香

香火和祭祀活動在廣東省各地盛行。很多家庭、賓館、酒店、商店、大廳、公司工廠的墻上都有神龕,祭壇上有香爐,兩側有彩燈。人們每天早上點壹根香柱,拜上幾遍,希望拜的神能保佑身體健康,生意發達,吉祥如意,永遠富貴。這種燒香活動在深圳沙井鎮很常見,禮儀也很隆重。沙井村民燒香的習俗從唐代開始流傳,家家有祠,家中長輩每天主持儀式。上香前,主持人收拾幹凈,端正儀容後,在莊嚴虔誠的地方點上三支香,放入香爐中,然後進行三拜的儀式。然後全家人壹個個拜了。農歷初壹、十五,儀式更隆重,祭拜更虔誠,用的香也更講究,主要是檀香磨成細粉制成的檀香。香爐上香前,要擺放貢品水果,主要是荔枝、芒果、桂圓等時令水果,還要上葷菜、米飯。拜完神之後,全家人會壹起吃素食,而不是油膩和葷菜。村民燒香的習俗顯示了人們對健康富裕生活的追求。

4.龍華客家習俗

深圳龍華鎮90%的原住民講客家話。“客家”的稱謂由來已久。歷史上,南宋和明末,由於蒙古和滿人的入侵,中原漢族人口向湘贛交界的山區、潮汕的梅州地區、廣東和閩南地區遷徙,以廣東省人數最多。對於土著來說,遷入的人是客家人。受當地影響,他們的語言逐漸演變成壹種語音獨特的新語言,即客家話。深圳龍華的客家人有壹個獨特的習俗。他們在除夕夜殺鵝,祭奠祖先後吃團圓飯。過年吃素,不要葷腥油膩。在端午節,人們會宰殺狗來祭祀祖先。與其他客家人不同的是,龍華姓彭的人在正月十五而不是正月初壹慶祝新年。春節是客家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家家戶戶都做年糕。在清明節和重陽節,每個家庭都去祖先的墳墓“拜山”(即掃墓)。在清明節,每個人都吃雞矢藤(壹種中草藥)和艾餅,以避免瘟疫,消除疾病,保持家人健康。過去,在自然經濟社會裏,客家人放牧耕田,喜歡唱山歌。新娘出嫁前要過三天三夜,以示對家人的情意,而新郎進村迎親前要過“出關”,順利入關後才能正式迎娶新娘。龍華客家風俗是中國各民族多彩風俗中的壹朵奇葩。

5.龍崗女哭嫁。

過去,龍崗的客家人保持著客家的傳統習俗,“女哭嫁”就是其中壹個最有特色的例子。在結婚之前,每個女人都有壹個超過七天的“哭嫁期”。哭了這麽長時間,流了很多眼淚,眼睛微微紅腫,讓新娘更加可愛,可能符合“經常流淚有助於美容”和“女孩子婚前看起來最美”的說法。婚禮當天,當迎親隊伍接近待嫁姑娘所在的村子時,村裏的男人們會在路上生火“辟邪”,新郎會帶領迎親隊伍穿過火堆“辟邪”,然後進村正式迎親。見了公公婆婆後,村裏的長輩們宣布,他們的時候到了。這時,新娘嬌媚纏綿地告別了父母,輕移蓮花步,款款出門,頻頻回頭,然後登上轎子出發,隨行的女兒也隨著轎子送她到婆家。婚禮隊伍壹路高歌,鞭炮煙花不斷燃放。陪伴新娘的伴娘每隔十步就在路邊撒壹根壹寸長的紅繩,寓意新娘婚後第壹次去娘家“帶路”。隨著時代的變遷,龍崗女性哭嫁的習俗現在已經不太流行了。

6.坪地外籠屋

過去坪地人的居住方式保留了客家的傳統習俗,以前的住所也頗具特色。他們用混凝土、竹子、磚塊、蘆葦和稻草建造了壹個圓柱形外觀的籠屋,全家人住在裏面。這種籠屋壹般占地三四十平方米,有的還做成兩層。籠屋看起來像壹座古老的城堡,高墻屋檐,氣勢恢宏。大地主的圍籠房占地較大,房屋四角有亭子,用於觀察和放哨。因為它們建得相當堅固,而且通常只有壹個門可以進入,所以易守難攻,很容易保護別人不受攻擊。籠屋最大的特點就是冬暖夏涼。夏天熱的時候可以去館內通風處感受涼爽,冬天冷的時候因為不透氣可以保暖。而且結實耐用也是壹大優勢。壹般圍場能連續活幾代,能抵禦8-10的臺風襲擊。坪地的籠屋反映了客家建築的奇特風格。

7.在屏山潛水

屏山鎮居民以客家人為主,他們保留了客家人特有的傳統習俗。平山人過去特別註重祭祀活動,求神拜佛。其中最隆重的儀式是每八年壹浸(集體祭神)。地方聚集在關帝廟前的廣場上,喧鬧熱鬧,附近的商販都聚集在這裏,借此機會做大生意。首先由平山博覽會負責人主持儀式。桌上擺滿了精致的果脯和美酒,香爐裏擺滿了檀香,空氣中彌漫著壹股清香的霧氣。頭後面,全圍的居民。當領導敬禮時,村民們也跟著跪拜。九次之後,居民們就開始在廣場上玩了七天八夜,通宵吃喝賭博,壹片嘈雜的氣氛。蘸期的人極其奢侈,花了很多錢,享受了八天,也耽誤了農事。壹些貧困居民不得不借錢或乞討壹天後蘸。這個在1943被廢止了。

8、遮羞的酷帽子

大鵬人講客家話,保持客家習俗。大鵬女性有戴涼帽的習俗,無論冬夏。涼帽是用竹條和布料做成的。第壹,用火燒竹條,可以讓竹條更有彈性。然後,用劈刀將竹條分割成竹條,編織成圓形,中間打孔,四周掛布條。其他客家婦女的涼帽都是用黑布縫制掛起來的,而大鵬婦女的涼帽是用蘭世林布做的,所以戴起來更加嬌艷。戴涼帽的習俗由來已久。據說過去女性要嚴守“婦德”“婦貌”,不能在公共場合露面。而客家婦女南遷後受環境所迫,不得不像男人壹樣外出打工,還要上山拾柴,下地栽苗,趕趕集,出入親戚。為了“遮羞”,他們戴上了這頂酷酷的帽子。女性戴上酷酷的帽子,能看清別人,別人卻看不清自己,有點面紗的感覺,給自己增添了朦朧的美感和魅力。同時,戴涼帽輕便,能防太陽輻射,涼爽,所以代代相傳,壹直流行至今。漁民婚姻位於龍崗區東南沿海的南澳鎮。它的民風淳樸,更多的民俗被保留下來。過去南澳大部分居民以捕魚為生,因此“漁民結婚”成為這個小鎮最具特色的習俗之壹。漁村裏的女人結婚的那壹天,新娘新郎身邊都是很多漁民姐姐。在他們身後,有鑼鼓樂隊和幾組舞龍舞獅的人在載歌載舞。在他們身後,壹個女扮男裝的漁民帶領著壹群頭戴漁夫帽,手拿船槳的漁民婦女,列隊行進,壹路支撐著船槳,歡迎他們回家。婚禮隊伍龐大,觀眾眾多,喜氣洋洋。路上鑼鼓喧天,禮炮喧天,熱鬧非凡。“漁民婚禮”那天,全村無論男女老少,都不下海,都來為這對新人慶祝。最好的禮物是壹對用彩紙剪成的大魚,祝新人百年和睦,事業興旺。

9.舞動草龍

舞草龍是南澳鎮的壹種獨特習俗。每年正月初二的晚上,漁民的小夥子們把草紮成壹條“龍”,壹條壹條加起來有200到300米長,然後在這條“龍”上灌滿燒香。隨著“龍”的遊動,樂隊敲鑼打鼓,穿越大街小巷,威風凜凜。龍跳舞的時候上下發光,就像壹條龍翻滾下來。草龍經過的地方,圍觀的人很多,秩序井然,燃放煙花爆竹,祈禱紫氣常來,吉祥如意,人丁興旺,壹派喜慶景象。舞草龍是南澳大利亞漁民最喜歡的活動。舞龍者的英雄氣概和舞蹈者的熱情構成了壹幅宏大、生氣勃勃、喜氣洋洋的畫面。舞草龍既是漁民希望壹帆風順、生活富裕的心理表達,也是大眾樂於參與的健身運動,所以壹年比壹年受歡迎、熱鬧。

深圳的民俗節日

深圳的民俗節日主要有除夕、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荔枝節等,是各鎮居民共同的節日。但是壹些節日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慶祝方式。例如,在除夕夜,龔銘人會貼春聯,從午夜開始,家家戶戶都會燃放煙花爆竹。龍崗和大鵬的人們要用香茅和柚子葉制成的“年度香水”沐浴,以求來年好運。龍華人會在這壹天殺鵝祭祖。再比如春節,龍華人在農歷初壹吃素。這個鎮上姓彭的人在正月十五而不是正月初壹慶祝新年。除了這些節日,壹些城鎮還有自己獨特的節日。屏山有二月初二的八公節,四月初八的米面節,六月初六的綠豆粥,七月十四的祭仙節,十月初壹的茶果糕節,十壹月冬季至日南澳鎮二月二十八日至三月二日西鄉流行的“北皇誕”。自65438-0987廣東省舉辦首屆民間藝術“歡樂節”以來,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節日以豐富多彩的方式呈現出來。

深圳的民間禁忌

與豐富的民間節日形成對比的是,深圳人也有很多禁忌。民間禁忌的形成是人們因為無法理解和改變自然界的許多客觀現象而產生的神秘感情的結果。在農歷的第壹天和第十五天,沙井和龔銘的居民必須為上帝燒香並禁食,以顯示他們的誠意,並祈禱上帝能趕走邪惡的靈魂,保護他們的家園安全。龍華人大初壹要吃素壹天,忌食肉類和油膩食物。清明節吃雞屎藤(中草藥)、艾餅“辟邪”“避瘟疫”。龍崗和大鵬的人結婚,當迎親隊伍靠近女方村時,村裏的男人就在路上生火“辟邪”,參加婚禮的客人只有“辟邪”後才能進村慶祝結婚。除夕夜,他們要用香茅、葡萄柚葉、菖蒲和石榴葉制成的“年度香水”給自己洗澡,以洗去舊年的“臭味”,並祈禱在新的壹年裏孩子能茁壯成長,大人能精力充沛。這種民間禁忌雖然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但都反映了深圳人民對健康幸福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