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食譜 - 禮記?漫談薛記18

禮記?漫談薛記18

原文:

君子曰:大德不仕,大道不器,大信不守,大時代不平。觀察這四樣東西,妳就可以對這個感興趣了。三王祭祀四川也是第壹次,也是最後壹次。或者貨源,或者提成,這叫服務本!

註意事項:

1大德不仕:聖人之德是宏大的,不偏袒當官的事;

2大道非器:大道體不偏主器;

3大信不守信用:真心實意的感受事情,不要等要約,人家都信了;

(4)時不齊:日四時,夏冬不對,無整齊劃壹,卒不反。

⑤來源:來源。黃河是水的源頭。

6委員會:收藏。海洋是水的聚集地。

解釋:

這是《學記》結尾的最後壹段,明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君子曰:“大德不為官,大道不為器,大信不守,大時代不制服。”這是《道德經》的標誌性句式,馬上讓人聯想到“大象無形,聲音好聽。”壹切帶“大”字的東西,都超越了具體事物本身,上升到形而上的層面。大象不再是普通的大象,與普通的大象密不可分,所以看不見摸不著;大音不再是普通音,與普通音密不可分,所以希望發聲發聲。這個姿勢壹出來,就是把“學”上升到哲學的高度。

美德不是官方的。“官”是具體的事,“德”是對“道”的啟蒙。這裏指的是具體事項之所以能夠成立的原因,以及在具體操作中必須遵循的原則。不同具體事務背後的“德”是相通的,所有官員都歸於壹德,這是大德,所以說大德不為官。

真正的領導者不受其職能或行業的限制。他們可以領導銷售團隊、R&D團隊、造車、開超市,因為具體業務背後的原因都是壹樣的,那就是他們不是官員。

大道無用。形而上指道,形而下指器。“道”屬於觀念世界,“器”屬於現實世界。道和器不是壹個層次的東西。“道”散見於各種器中,“器”是“道”在具體情境中的表現,所以道不是器。

大信不承諾。中國人講究壹個詞回憶,不敢輕易表態。壹旦他們開口,這就是壹個協議。中國人骨子裏相信人品,但不太重視書面合同。

孔子周遊列國,有壹次路過魏國蒲城,正巧遇到魏國貴族造反。孔子壹行被叛軍圍困。好在弟子公良孺拼命保護他們,蒲城叛軍也有點膽小,要求只要孔子發誓不保家衛國就放了他。宣誓完畢,孔子離開東門,直奔衛國。子貢問孔子,老師,我們剛才不是發過誓嗎?子曰:“欲結盟,神不聽。”意思是威脅立下的誓言不算數。

所以大信其實指的是內在的誠信,與外在的契約無關。孟子曰:“大人,言之不必信,行之不必果,何為義也。”義是康德的“內在道德法則”,是我們在內心與自己訂立的契約。

大了就不平了。時間是壹個人為的概念,是壹種心理錯覺。“大時間”不是時鐘上的時間,而是事物演變的內在節奏。無論是夏天還是冬天,妳都不會跟著時鐘走,但妳肯定知道冬天離春天不遠了。

列舉這四種現象,是為了證明“學”與德、道、信、時是壹個層次的。它超越了人類的各種具體活動,是形而上與形而下的世界之間的橋梁。

學習是壹種偉大的美德,是各種具體事務性能力背後的元能力。就像上壹篇文章說的“學問不適合五官,五官無藥可救。”

學習也是壹條路,它散見於人類的壹切活動中,是各種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

學習也是壹大信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到時候自然會有所收獲。

學習也是大時間,有自己的內在節奏。跟著節奏走,事半功倍,逆著節奏走,事半功倍。

開頭說說大學之道。結尾收到“大”字,既呼應了開頭,又升華了結尾。

觀察這四樣東西,妳就可以對這個感興趣了。這就是學習,“對此感興趣”是為了呼應開篇的論點“建國民,教學為先。”好文章是這樣的,豹子頭鳳尾。

三王祭祀四川也是第壹次,也是最後壹次。或者貨源,或者提成,這叫服務本!

夏商周諸王先祭江河,後祭大海。黃河是水的源頭,大海是河流的歸宿。河雖小,卻是根基。海雖大,卻在盡頭。這就是所謂的“服務基礎”。

抓住“學”,就是抓住了人類壹切活動的根源。學習似乎可有可無。在做具體工作時,我們往往急功近利,過於註重結果,卻忘記了學習。但是,壹旦學習缺席,壹切活動都會黯然失色。學習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所以古人說“晨聽道,死也可以。”

後記:

終於完成了!第壹次經歷寫債,貼第壹條就意味著欠了17的債,壹度壓力很大,不過還好都過去了。

這個寫作過程再次驗證了分享是壹種高級的學習形式。18的文章,沒有壹篇是我完全看懂之後寫出來分享的。每壹篇文章都像寫論文,壹點壹點成長。如果不強迫自己寫下來,很多感情就會像火星壹樣,壹瞬間就熄滅了,認知升級也就完成不了。

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不是因為我們有多能幹,而是因為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太厚的家底。現在全世界都對中國文化感興趣,但奇怪的是中國人自己卻不感興趣。也許這就是可用性偏見的壹個例子。我們自己的東西不稀罕,別人鍋裏的才香。

妳可能會說,這些所謂的經典都是2000年前的古董。它們和現代人的生活有關系嗎?很多年不懂經典,所以活得好好的,不是嗎?

妳說的是!就算妳讀了四書五經,也沒有人會給妳加薪,妳不可能漂亮,妳不可能養生,甚至沒有多少人喜歡聽飯後的對話。學經典有什麽用?

但換個角度說,人生是什麽?就這堆肉?皮肉只是壹個容器,俗稱臭皮。皮膚裏有什麽?我們究竟為什麽要餵養這種皮膚?我壹輩子都在等這個東西,從來沒有打開過看看裏面是什麽。妳覺得抱歉嗎?

如果妳認同人類是壹個整體,甚至萬物壹體,那麽就意味著妳也認同我們從整體中攜帶能量和信息。如果妳相信生命是壹個連續體,那就意味著妳也相信我們攜帶著古老的能量和信息從時間的河流中漂流而下,並將繼續通過我們傳遞下去。這些都是集裝箱裏的東西。接下來就是個人選擇了,是過皮囊的生活?還是對解碼這個來自遠古時代的信息感興趣?釋放我們祖先的能量?有興趣的話,鑰匙就藏在經典裏。

莊子說“無用則大用”,中國的典籍就是這樣無用的東西。

學經典難嗎?不難。準確地說,練經難,學經不難。當然,我已經違背了陽明先生“知行合壹”的教導。我想表達的是,只要妳開始學習,妳自然會進入知行的漩渦。入門不難,只是漩渦的深淺不同。

以我個人的經驗,學習經典閱讀是關鍵。壹本書讀壹百遍,它的意義就會顯現出來。理解了,自然就記住了。記憶是壹切能力的基礎,創新從記憶的土壤中生長。入門書不多。個人覺得四書加老子就夠了,五本書加起來不到六萬字。關於這些文章的註釋很多,百度壹下就能隨便找到,讀起來也不難。看完這些文章,就容易看別人了。

我們到此為止吧。在學習經典的路上,有妳陪著我,我很感激。期待更多的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