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度建構生命模式——訪生物醫學家魏先生
生活在布裏斯班的普通中國移民魏成了這則新聞的焦點。
從青島醫學院開始,30年間,他走遍了中國、澳洲、歐洲、美國。他曾被冠以麻省理工學院和華盛頓大學博士後、昆士蘭大學醫學院教授、格裏菲斯大學健康與醫學研究所分子與基因治療系主任、終身教授等頭銜。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和研究,他在應用微生物治療腫瘤疾病方面找到了新的途徑,取得了突破性的創新。壹種能攻克醫學領域實體腫瘤治療難題的新藥,成功走上了人類。這款兩到三年後上市的藥物,將惠及數千萬惡性腫瘤患者,為新時代醫學的發展帶來不可估量的貢獻!
今天有幸采訪了這位生物醫學家,了解了他在各方面的驚人成就和值得稱道的事跡。
他是頂尖科學家,是高瞻遠矚致力於全方位多層次群體健康監測、服務和保障的社會學家,是熱心公益,帶領和團結華人移民追求更高生活品質和社會地位的社區領袖,是愛家敬父母的華人英雄。
這麽多特點,他是怎麽規劃和構建自己的人生的?妳在哪些方面獲得了這麽多的成功和肯定?讓我們壹起走進魏的多維人生模式...
魏,61歲,牡丹之鄉菏澤人。他目前是澳大利亞格裏菲斯大學醫學科學院健康和醫學研究所分子和基因治療系主任和終身教授。去年,他還被中國授予國家“千人計劃”。
從65438年到0988年,魏被派往澳大利亞、歐洲和美國深造,後定居澳大利亞布裏斯班。他壹直從事分子生物學和醫學科學研究,在澳大利亞和國際上腫瘤的基因治療方面取得了公認的成就。曾獲昆士蘭智慧之星研究員獎。
65438-0996年在昆士蘭大學工作,主持建立了澳大利亞第壹個基因治療中心。幾十年來,在澳大利亞、美國及相關國際組織領導或參與了80多個癌癥基因治療、生物技術、心血管等健康與醫學領域的重大科研項目,獲得科研經費超過65438+億美元。
科學的攀登之路從來都是布滿荊棘的,更是險象環生。很多時候,花了很大力氣取得的成果,下壹秒就可能被證明是錯誤的,是有風險的,尤其是在醫學科學的研究領域。
“在當今醫學領域,腫瘤尤其是惡性實體腫瘤的治療是全世界面臨的難題。傳統的治療方法不僅療效差,而且對患者自身的健康狀況也有很大的損害,仍然達不到有效預防的程度。”當談到他在醫學科學研究領域幾十年的探索時,魏這樣說。
壹開始他在腫瘤治療方面的研究方向和很多科研人員是壹樣的。經過10多年的研究,他發現“傳統”方法並不能完全根除腫瘤。所以他決定另辟蹊徑。
眾所周知,微生物是引起傳染病的病原體,但也是保護人類健康最重要的守護者。那麽對於腫瘤這樣的疾病,微生物是否也可以參與呢?有沒有壹種微生物可以選擇性攻擊“腫瘤”,但由於其自身的特性,對人體正常組織器官完全無害?
很多時候,壹項技術突破其實就在最開始,就像天方夜譚裏的“芝麻開門”,需要大膽的假設和嚴謹的科學態度。魏根據自己多年對“微生物”的理解,大膽提出了許多假說。
“從這種新的生物藥物的研究開始至今,已經過去了大約65,438+08年。”當魏提起這段科研發明之路時,頗為感慨。那條路註定很長,需要耐得住寂寞。
“通過改變我們的思維,我們發現了壹種名為梭狀芽孢桿菌的微生物。通過將它的孢子凍幹粉註射到實體腫瘤中,我們可以激活它,“液化”腫瘤,使其消失。同時,這種對氧分子高度敏感的微生物,如果突破實體瘤的邊界,接觸到人體正常組織,就會死亡。從這些特點不難看出,它是壹種快速、有效、無毒的生物藥物。這壹成果為生物抗腫瘤治療開辟了新領域,塑造了新概念。”
格裏菲斯大學將這項擁有國際專利的最新科研成果轉讓給中國的企業。作為首席科學家,魏教授與祖國科學家合作,成功申報了國家“重大新藥創制技術重大專項”項目“註射用戈氏梭菌孢子凍幹粉的研究”。全球頂級抗癌新藥,預計兩到三年完成臨床研究,從而上市。
熟悉魏的人都稱贊他在家族中的作用。他是妻子眼中的好丈夫,孩子眼中的好父親,父母眼中的好兒子。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知道壹件事。世界復雜,人生更復雜。從出生那天起,我們就有很多身份,要承擔很多不同的責任。經常有人問我,什麽是成功的人生?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事業上的成就,也不是小家庭的和睦,而是全方位多層次的地方。當妳扮演壹個科學家的時候,認真對待每壹個實驗,認真分析處理每壹個數據是妳的責任。當妳扮演壹個丈夫和父親時,妳有責任幫助妳的妻子實現她的人生成就,幫助妳的孩子成為壹個自信自立的年輕人。”
當提到他的老母親時,魏變得有點嚴肅。“小時候,當我們把主要精力放在事業追求上的時候,父母是我們最堅強的後盾,給了我們壹切可能的無私支持!這成就了我們小家庭的溫馨和諧,成就了我們事業的進步。現在,我的父母都快九十歲了,我這個兒子能在他們膝下盡孝,是上天給我最大的恩賜!多陪陪他們,是我最大的責任!”
能夠在事業上保持行業領先,不斷創造行業奇跡;能夠在家庭中和睦相處,相親相愛,已經令人羨慕和敬佩。這是很多人壹生的追求,也是衡量個人成功的大眾標準。然而,在魏看來,生活中還有第三維度,那就是社會。
在人類之初,我們就形成了這樣壹種社會的生存模式,從全人類、國家、地區到我們自己的生活圈,都與社會息息相關。社會的發展也是人類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化與每個人的命運息息相關。這看似是大道理,其實是最真實的。
“我們生來就是社會人。除了極少數隱士,每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社會環境。正是因為這種關系,我們才有責任和義務對社會做出兩種貢獻。從個人角度,時刻註意自己的個人形象,遵紀守法,做壹個文明禮貌的公民,這是社會責任的第壹層次;從小我的角度出發,為社會做貢獻,多關心身邊的人,多關心時事政治,把自己放在社會的大家庭中,熱心並樂於奉獻,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他人,推動社會發展。這是社會責任的第二個層面,也是我們華人移民群體需要提高的壹個層面。”
秉承這壹理念,魏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是壹名積極的社會工作者。多年來,他壹直熱衷於參與和建設許多協會和學會;成立了澳大利亞基因治療學會;我曾在昆士蘭州政府QLD-China Council工作,為昆士蘭州政府與中國在多方面的合作與發展出謀劃策。
他曾在各種國際、大學和社會委員會任職;參與了布裏斯班中醫針灸中心、昆士蘭州科學家和工程師協會、昕薇中文學校、澳中古玩協會、北區華人協會等的創建和服務。他還熱衷於參加與中國壹些省份的各種交流,如廣東、天津、昆明、北京、上海和山東,並應邀參加投資促進計劃和合作教育,並獲得過曾榮齊魯友誼獎。
作為山東老鄉,魏積極參加山東同鄉會的各項組織活動,並擔任副會長。他對同鄉會的每壹次活動都提出建議,不遺余力地協助會長和其他理事,把活動當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在2018暑期的社交活動中,他推薦大家去北區的入海口,去美麗的海濱公園郊遊、做遊戲,還當舵手,為山東同鄉會的活動做出應有的貢獻。
最近,他專註於為社區提供多方位、多層次和個性化的壹站式家庭生活和健康服務。澳大利亞自身的福利體系面臨著許多問題,如資金匱乏、服務質量下降、服務滯後和不足等。面對居民分散、移民增加、衛生機構短缺的現狀,“少養老”某種程度上成了壹紙空文。
壹直站在衛生領域最前沿的魏深感這種危機,迫切需要建立壹種細致入微、切實可行的社區服務模式。他積極與政府相關機構協調合作,利用現有資源,建立了以公益為宗旨的非營利性社區服務中心。
這個中心為有誌於為同壹文化的東方人做社區服務的人提供專業的崗前培訓和工作機會。壹是關註華人群體,尤其是老人和兒童,提供咨詢服務、餐飲服務、輔助器具服務、家政服務、維修服務、代購服務和支付服務等等。在未來的發展中,該中心將服務於所有同胞和當地居民,無論他們是否享受政府福利補貼,他們都將有機會獲得全方位的生活和健康服務。
通過澳大利亞政府的福利制度,合理利用福利資源,壹方面解決社區特殊群體的服務需求,另壹方面為社會服務人員提供發揮能力、獲得回報的機會。
“在我們的祖國,有社區居委會,有龐大的家政服務體系,中國的家庭結構比較緊密。類似的社區服務並不陌生。但是在澳洲,無論是年輕的單親媽媽,還是年邁的喪偶老人,很多都只能靠自己。這些特殊人群生活質量很差,甚至連生活都完全照顧不到。即使政府給予他們經濟支持,也遠遠不能滿足他們的日常生活需求。”
“正是因為這樣的擔憂,尤其是我們中國移民群體,他們面臨著更多的語言、生活習慣、對澳洲社會缺乏了解等挑戰,日常生活需要更多的服務和關懷。這就是我們成立這個中心的初衷。當然,中心剛剛成立,我們還在探索更完善的管理模式。但我相信,這壹切不僅僅是我的壹廂情願。未來壹定會成為壹種社區服務模式,惠及越來越多的人。”
壹提到參與和推動這些公益社會活動,魏就表現出學者的執著和認真。從他身上,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他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敏捷的行動,因為他的執著和不求回報的付出,讓他贏得了很多社會群體的尊重。
對魏教授各方面的了解其實是壹窺究竟。他的微信名不是魏教授,魏老師,也不是魏校長。他用了壹個很有趣的名字“米克_愛收藏”。
米克是他的英文昵稱,收藏是他的個人愛好。他是壹名業余園丁,壹名衛生保健工作者和壹名古董收藏家。他的朋友圈總是以“朋友/朋友好”開頭,內容輕松活潑,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都願意和妳分享。
看他的朋友圈,就像在品味壹個熱愛生活,對生活和世界充滿感恩的有趣靈魂的對話。他通過自己的感受,傳遞出構建多維度人生格局的智慧,讓我深深體會到他成功的秘訣。
“人生的不同階段面臨不同的考驗,不可能照顧到發展的所有維度。這根本不是問題。人是立體的,生活更立體。全方位的精心施工,是壹個整體不斷完善的過程。年輕人,不要怕困難,不要給自己設限,不要懷疑自己的能力。隨時調整各個維度,最大化優化有限的精力,力求靈活調整。我相信妳的未來會更加輝煌!”
最後,我想用魏教授語重心長的話來結束這次采訪。祝妳能從這篇文章中對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祝妳的人生結構能呈現多維度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