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食譜 - 商南縣社會事業

商南縣社會事業

明清和民國初年,商南縣的醫療衛生條件很差,沒有醫院和診所。只有40多家分布不均的中藥店。大多集中在北川路和丹江周邊各大集鎮。商南過去很落後,三四十年代沒有西醫。只有當地的藥物和中草藥被用來治療災難和疾病。1937年,抗日戰爭打響後,次年徐州、開封相繼失守,中原展開了激烈的對日作戰。國民黨中央軍政部軍醫處決定將抗日第七後方醫院遷至商南。當年8月,滑縣抗日醫院遷至商南,“抗日第七大後方醫院”正式成立。1938年9月,商南縣政府接到命令,迅速指示層峰聯保辦抽調支、負責醫院選址籌建工作。最終選定位於縣河左側的東港(縣高中所在地),發動群眾,全力以赴,用兩個多月的時間,建成45棟土木結構的房屋。從此,醫院和商南人民迅速開始救死扶傷,匯入抗日的洪流。

1945年8月,日軍宣布投降,抗戰第七後方醫院撤銷,商南高級中學遷入。醫院在商南七年,救治傷病員不計其數,帶動商南人民奮勇作戰,配合前線部隊,阻止日寇西進,在河南莫牛灣止步,未能進入陜西。抗戰第七後方醫院功不可沒,商南人民為抗日戰爭勝利做出了巨大犧牲和不朽貢獻。

抗日七大後方醫院在商南培養了大批醫學人才,喚起了民眾的覺醒,促進了社會文明。康奇醫院的舉動讓當地人大開眼界。從此商南人了解了西醫,知道了治傷看病的器官叫醫院,治病的人叫醫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商南縣委、商南縣人民政府高度重視商南縣人民的醫療衛生事業。1950,在原鎮衛生院基礎上成立商南縣人民衛生院。1958充實到人民醫院。1956年,在農業合作化高潮中,在偏遠山區的21個鄉鎮設立了保健站。65438至0958,33個鄉(鎮)設立衛生所。

65438-0978,商南縣所有鄉(鎮)設立衛生院,同時設立6個區醫院。每個村還建立了合作醫療站。

1990 1、商南縣醫院成立,位於陜西省商南縣長新路322號。是公立二級綜合醫院。

1991年,* *共有縣、區、鄉醫療衛生單位50個,其中縣級醫院7個,區醫院6個,鄉(鎮)醫院37個,在職醫療衛生人員524人。村衛生室246個,其中鄉鎮醫生和衛生員654人,助產士617人,個體開業醫生9人。* * *床位380張,其中縣醫院175張,區醫院108張,鄉(鎮)醫院簡易床位97張,平均579人,床位1張,醫療衛生人員501人。縣、區、鄉(鎮)、村四級醫療保健網絡基本形成。

1992 * * *有衛生機構55個,醫院床位359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483人。每473個人就有1個醫生。

2011,商南縣有縣醫院、縣中醫院、縣婦幼保健院等衛生機構19個(不含診所),衛生技術人員897人,其中醫生294人,衛生機構床位599張。縣、鎮、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得到進壹步改善和加強,共有240個村衛生室和290名鄉村醫生。初等教育

從1949到10到1957,完成了民族小學和農村民辦學校的接收、改造、調整和提高,形成了以民辦小學為基礎、公辦小學為主導的科學的小學教育體系。

初等教育從1958到1959遭受了第壹次挫折。首先是“壹個大學生,兩個大學生”,民辦小學取消了。其次,長假影響文化知識教育。再次,片面強調普及速度,將中青年文盲、半文盲納入小學課堂,教師教不下去,學生學不下去。

從1960到1965,這是建國後的壹個調整期。鑒於國家經濟困難,從1961到1962,共裁減小學教師562人(含自願離職),其中公辦教師241人。在校學生人數急劇下降。1963小學實行“兩條腿走路”政策。在偏遠山區建立了六所半農半讀學校。1964年,商南縣有33所學校。同年,壹批停課學校復課,適齡兒童入學率從1962年的33%上升到74.62%。

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初等教育遭受了第二次挫折。1966年秋,“文革”動亂開始,學校停課;1968冬,公立小學全部下放到大隊辦,挫傷了教師的積極性。1969的冬天被修正。1970開春後,在小學教育尚未普及的條件下,盲目發展中學教育,給小學戴帽子,壹批小學骨幹教師教中學,使小學教師合格率下降到25%左右。

1977之後,這是小學教育健康發展和全面普及的階段。商南縣成立了普及教育領導小組,區、鄉(鎮)成立了教育委員會,並規定每年9月為普及初等教育活動月。1985 65438+二月普及小學教育。

2011“奶蛋工程”有序實施,義務教育穩步推進。適齡兒童入學率為100.0%,小學入學率為99.1%。小學學生人數為16006。

中等教育

從8月1941到8月1949,初創時期,由於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的動蕩,學校的培養目標、學制、課程設置、教學方法都處於不穩定時期。其間,我搬了三次校址,上過學。

1949年春10至1957年是建國後中學教育穩定發展的重要時期。其間教育目標明確,教育方法科學,學校表現良好。先後兩次受到陜西省教育廳、商洛地區行署表彰。教育規模也在擴大。1956,趙傳鎮成立商南縣第二中學。1957,上南中學學生552人,教師39人,分別是1949的3.5倍和4倍。

從1958到1959,在教學內容上,第壹次將生產勞動列為中學正式課程,放長假參加農業。

在工業化生產和秋收秋播中,全國編寫的教材被自制的地方教材取代,破壞了中學教材的系統性、知識性和科學性,但辦學規模上了壹個臺階。1958縣壹中首次招生3個班116高中生,商南縣有了第壹所完全中學。同時成立了青山、清油河、香河、畢家灣四所初級中學。

1960至1965時期是大躍進後恢復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從1961到1965,本科生6人,專科生3人,實現了商南縣中學教育史上的零突破。1977恢復高考制度後,每年考上大學的本科生人數從1977到1983不等,從10到20;1984漲到31;1988升至47,其中文科數學、體育成績商洛地區第壹,受到行署表彰。1989,本科68人,專科生44人,商洛重點中學排名第三。

1990,本科、專科生106,超過洛南,低於商州,商洛第二。1991年本科、專科、高中中專招生97人,全區第三,但按平均人口數計算,全區第壹。1992年高校招生123人,其中本科54人,專科生69人。中專招生128人,其中高中23人,初中105人。

2011年,“奶蛋工程”有序實施,職業技術教育發展良好。初中入學率85.0%,高中入學率84.1%。職業中學2896人;普通中學學生人數為15152。

2011,商南縣高級中學成為陜西省示範性高中。為充分發揮區域示範引領作用,學校進壹步加快了“六個現代化”步伐,即“辦學理念和治學思想鮮明、學校管理精細化、院系建設現代化、教學科研規範化、校園文化有品位、教師隊伍建設持續優質化”。“六個現代化”目標的實現,使商南縣高級中學的區域示範和帶動作用脫穎而出,成為名副其實的“三秦名校”。

2014年,商南鹿城中學在文史、理工、體育、美術、音樂、傳媒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實現了辦學跨越式發展。與2013年94人相比,本科生上線人數增加160人,本科生上線率達到61.1%。商南的交通主要是國道312,滬陜高速,寧西鐵路。寧西鐵路第二條線正在建設中,有上南火車站、上南汽車站、上南汽車站。交通非常便利。

民國20年(1931),陜西省公路局籌建長安(xi '平)公路,民國35年(1946)通車,境內40.3km..

新中國成立後,商南縣委、商南縣人民政府把公路建設作為建山惠民的基礎工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修建公路。1985實施誌願救助後,公路建設發展迅速。

1990年末國內公路502.9公裏,其中國道40公裏,省級公路102公裏,縣級公路57公裏。區鄉四級公路239.4公裏,永久橋梁74座,1.903米,其中丹江大橋,是商洛地區最大的跨江大橋。

1991年,湘江丹江大橋、紅玉口大橋建成;阜新(繆欣至金木家崖省際斷頭線)開通,世界銀行貸款改造尚雲路105.48km;打通水溝、瑤嶺、開河、白露處兩條區際折線,形成迂回網絡。實現鄉(鎮)通公路,69.5%的村通公路。

2003年以來,滬、陜、中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完成響水路、趙楷路、青窯路、金絲峽專線、金絲峽旅遊環線、郭珊路、招白路、石上路、商輅路等油、水泥路改造273.9公裏,完成四白路、水窯路、廟壩段、青窯路、白西路、博文路、撫松路、宋瑤路等工程。改造縣鄉油路338.2公裏,完成通路工程1.31.5公裏,鋪通村村通水泥路1.030公裏,在全市率先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標。完成湘江丹江大橋、畢家灣丹江大橋、沙溝口大橋修復,完成茅河大橋加固工程,完成葉家灣大橋、洮河大橋、彭中大橋、和睦大橋改造工程,建成任家溝養老中心橋、富水李詠牧業園橋,援建青山鎮花園村新農村橋梁工程。建成了白浪、清遊河、富水、青山、施麗萍五個鎮級客運站。金絲峽壹級旅遊客運站於2012國慶期間建成投入運營,縣城二級客運站搬遷工程正在積極籌備中。航運方面,投資654.38+0.2萬元改造陳家莊、河西、寺溝口、紫林溝、巨店溝渡口。爭取資金30萬元對潭溝、黃洲魁、潭溝、陳家莊4個渡口進行鋼渡船升級改造,確保當地群眾過河安全。還進壹步規範了運輸市場秩序,及時更新車輛,發展班線,不斷提高行政村客運率。便利的交通環境促進了物流服務業和旅遊業的繁榮發展,促進了縣域經濟增長和人民收入。

商南縣以桐鄉柏油路、通村水泥路、通路工程、客運站等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建管並重,全面覆蓋。完成交通固定資產投資5.37億元,使國省幹線公路和農村公路總裏程達到1983公裏,形成了“四橫兩縱三迂回”的民生公路交通網絡主骨架。

2011年,商南縣公路貨運量259.5萬噸,增長13.6%,貨物周轉量180451萬噸公裏,增長12.2%,客運量230.6萬,旅客周轉量8962。

2012,商南縣青山鎮繆欣村,農村公路建設如火如荼。連接兩鎮的壹條長11 km的泥濘土路即將拓寬改造。至此,商南縣所有村莊都通上了水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