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的風俗習慣圖片。
春節風俗習慣的圖片。隨著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到處都可以看到紅燈籠和對聯。作為中國最傳統的節日,春節實際上有許多風俗習慣。這裏有壹些春節風俗習慣的圖片。
春節習俗和禮儀圖片1農歷歌
二十三、蜜瓜發粘;
二十四、掃屋;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切肉(燉肉);
二十七、殺雞(殺竈雞);
二十八、送面子;
二十九、饅頭;
連續30個晚上不睡覺,
新年第壹天扭。
臘八民間諺語:臘八之後,臘月初八是臘八節,被認為是春節的前奏。許多地方會在臘八節喝臘八粥,提醒人們記住節儉的美德。
臘月二十三民間諺語:二十三,香瓜發粘,竈王爺會上天臘月二十三,也叫“小年”,是人們祭竈的日子。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習俗,所以祭竈主僅限於男性。
臘月二十四,家家戶戶都要徹底打掃房間,俗稱掃塵。掃塵時,家庭主婦壹般先將房間內的床上家具蓋上,用頭巾裹住頭,用掃帚上下掃墻,以求除舊迎新,去除不祥。
臘月二十五民間諺語:臘月二十五,因為民族、風俗、傳統的不同,各自的慶祝活動和飲食習慣也不同,比如漢族的傳統活動,比如接玉帝、田裏照顧蠶、千燈節、趕大亂。古代還貼窗戶,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大部分人已經失去了貼窗戶的傳統,但是貼窗花、貼福字、掛對聯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臘月二十六民間諺語: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是指這壹天主要為過年準備肉。過去,農村孩子最期待的日子是臘月二十六。農業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壹年到頭很少吃壹塊肉。這壹天,即使是最窮的家庭也要割幾斤肉,稱為“年肉”。
臘月二十七,家家戶戶都去市場購物,集中采購。主要是買賣過年的物品,比如鞭炮,香燭,燒紙,牛羊肉,給孩子的各種玩具和禮物,給女孩子的各種頭飾飾品等等。在傳統民俗中,這壹天要集中洗澡洗衣服,以擺脫壹年的厄運,為明年春節做準備。
臘月二十八,大部分地方都要在這壹天做蒸面過年。太原人要蒸“兩個餅,兩個饅頭”;河北人正在“蒸棗花”準備除夕祭祀祖先作為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八,蒸包子,炸寶塔。”只有北京人出手慢,只有在這壹天才能“打臉”,等到29號才能“蒸饅頭”。
臘月二十九民間諺語:二十九,包子是臘月二十九,也叫小年三十。按照老習俗,小籠包、炒菜從初壹到初五不能用火煮,所以習慣上在大年二十八、二十九做主食。這壹天壹定要和面蒸饅頭,取壹個吉祥的“發”字,寓意發財、發財、有福。
臘月三十民間諺語:臘月這壹天漢族民間主要活動有祭祖、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放鞭炮、給壓歲錢、吃年夜飯、送財神等。“除夕夜”中的“除”字是“去、變、交替”的意思,除夕是“月窮舊歲盡”的意思。人要辭舊迎新,新年就是新年的意思,是農歷年的最後壹夜。
正月風俗
正月初壹放鞭炮:正月初壹,家家戶戶開門第壹件事就是放鞭炮,用鞭炮聲辭舊迎新。拜年:正月初壹早飯後,人們挨家挨戶拜年,互致問候。拜年的習俗最早流行於明代的京都。和官員打交道,不管認識不認識,都要拜對方,而百姓拜的是自己的親朋好友。
從初壹到初五,民間有很多禁忌,比如不能用生米煮飯,女人不能縫紉,打掃衛生,打碎東西。
正月初五
宴會:根據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在這壹天,每個家庭都會舉行宴會來慶祝財神。
倒垃圾:每家每戶也要進行壹次裏外大掃除,清除節日期間堆積的垃圾,清洗臟衣服。
吃餃子:第五天要吃餃子,祈求好運和幸福。而且這壹天的餃子餡壹定要自己剁,也就是說凡是不順心的都要剁掉,預示著來年萬事順利。
正月十五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春節後的第壹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全國各地過元宵節的習俗各不相同,其中吃元宵、賞燈、舞龍舞獅是幾個重要的民俗。
春節的禮儀圖片2過年有哪些禮儀?
1.語言:對大家說“新年好”,晚輩要給長輩拜年。
2、待客禮儀:領孩子去別人家,進門後,家長要引導孩子打招呼後主動把鞋子脫得整整齊齊。給孩子上菜的時候記得讓孩子說“謝謝”。
3、餐桌禮儀:吃飯的時候要把面前的菜拿過來,看著那壹塊夾著,不要壹遍壹遍的抄,那樣很沒禮貌。有湯的肉菜要小心夾好,避免濺到衣服上。
4、紅包禮儀:拿紅包表示感謝,長輩給紅包時,寶寶們要雙手接過,對長輩說謝謝。而且紅包不能當面拆。
拜年有哪些禮儀和姿勢?
用拳頭拜年的禮儀是同行之間拜年的壹種形式。標準男人的姿勢是右手握拳,左手包裹,因為右手在概念上是進攻者,包裹表示善意。而女人,不握拳,只按手。左右手顛倒,意為喪拳,意為哀悼、求饒。拜年的時候壹定不要出錯。
過年提前預約,長輩選擇早上過年。
拜年前提前預約。不要和主人的其他拜年客人“撞車”,或者因為主人也出去拜年而空出壹趟。同時給主持人壹個提前準備的時間。預約的時候最好給主持人壹個選擇。不要單方面定時間。約定的時候雙方都方便點比較好。
壹般來說,人們選擇早上向長輩拜年,節日期間不要起得太早,因為節日期間人們通常會起得很晚。如果過早登門拜年,往往會讓主人措手不及。如果拜年由拜年人主持,拜年的時間可以根據聚餐的時間來確定。提前到達,不要等到晚餐時間。時間應該留給問候和聊天。
禮物要準備妥當,服裝要協調。
要根據拜年的主要對象,選擇合適的禮物。如果對目標很了解,可以選擇對方喜歡的禮物,也是不錯的選擇。如果了解不多,可以選擇花、水果、食物...妳不會出錯的。煙酒要根據對象來定。比如給奶奶拜年卻送她自己不用的煙和酒,毫無意義。如果主人家裏有孩子,也可以適當選擇孩子喜歡的禮物。
新年是新氣象。走親訪友的時候,要註意自己的衣著。節日服裝以都市休閑時尚為主。不要穿太多運動,也不要穿太正式的晚禮服。如果衣服顏色較深或者比較壓抑,可以加壹些小飾品點綴,增加節日氣氛。壹家人的衣服顏色要盡量協調,增加家庭的溫暖。
收紅包要註意,雙手說“謝謝”。
帶孩子去別人家拜年,會收到代表祝福的紅包。家長要提前教育孩子,長輩給紅包時,要雙手接住,然後禮貌地說“謝謝”。收到紅包後,千萬不要當著客人的面打開,因為這樣很不禮貌。最好的辦法是把紅包放在父母的包裏或者孩子自己的包裏。
另外,我們應該註意:中國人習慣於講禮貌。親戚朋友給壓歲錢的時候,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迎合,或者搶過紅包還給別人。這樣會讓孩子很迷茫。他們不懂成年人的社會心態,但很容易傷害他們的小心靈。
不要做餐桌惡霸
餐桌禮儀其實很考驗家長平時對孩子的教育。所以,春節前,家長們得對孩子進行壹點“規矩”的教育,以免尷尬。
當有人來訪或拜訪別人家時,父母可以提醒孩子:
1,妳要等所有人到齊,尤其是主人落座宣布宴會開始之後。
2.坐下來好好吃飯,不要亂跑,不要爬桌子,不要邊玩邊吃東西。
3.不要在餐桌上舞動筷子、勺子或刀叉。
4.落座後,摘菜時,不要壹遍又壹遍地摘,要小心翼翼地摘,以免濺到自己或別人的衣服上。
需要強調的是,當孩子說自己吃飽了,家長就不要再勸他吃了,要幫他拒絕其他親友的建議。這是對孩子自己感受的尊重。
客人來訪時要熱情大方。
中國人喜歡熱鬧,他們會在春節期間互相拜訪。父母要提前告訴孩子,有人來訪,壹定要面帶微笑地打招呼。
1,教孩子主動開門迎接,歡迎。
2.把客人領進門後,妳應該禮貌地請他們坐下。招呼客人坐下後,孩子可以和父母壹起準備茶水、水果、點心、零食,做壹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3.接待與孩子年齡相仿的小客人時,告訴孩子,小客人來了,要禮貌親切地接待對方,可以拿出食物、玩具、書籍、光盤等。根據小客人自己的意願與他分享。為了避免對小客人吃醋,禮貌的做法是提前告訴孩子這是誇獎,並不代表不理他。
4.客人走的時候,妳可以讓孩子壹起送行,送他們到門口道別,邀請他們下次再來。
父母的良好舉止是對孩子最生動有效的教育。家長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讓孩子在良好的環境中養成講禮貌的習慣,成為乖巧有教養的小紳士小淑女。
春節習俗和禮儀圖片3春節拜年的基本禮儀
1.選擇合適的時間問候新年。
必要時可以先通知主機,避免空跑。如果妳不打算吃飯,最好的時間是上午9點到11點。太早了,可能人還沒起床,節假日還要休息;太晚了。正好是人吃飯的時候。不方便。下午應該在三點和五點之間。
2.春節期間註意著裝整潔。
幹凈過節,穿著打扮整潔大方,適當的穿上壹些好衣服,給人壹種節日的美感。註意稱呼的規範性:去別人家,尤其是親戚家做客,要提前知道可能遇到的長輩和同輩的稱呼,避免出現尷尬場面,讓人覺得不禮貌。
3、“吉祥話”要說得恰當。
對不同的人應該有不同的問候。交談時,要選擇雙方都愉快的話題,不要提起傷心的事,不要說太多,不要胡說八道,不要爭論得太激烈,在輕松愉快、親切自然的氣氛中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和願望。
4.過年撿東西要有禮貌。
主人送茶時,要起身雙手接住,表示感謝。主人上菜的時候,可以先給孩子吃,然後自己拿少量。
5.新年祝福時,請克制妳的歡鬧。
掌握適度。不宜大聲喧嘩,熬夜,以免影響鄰居,妨礙他人休息。拜年結束,要表示感謝,並邀請他人回訪。贊美主人的熱情好客。臨別時,可以發邀請,表達歸來之意。
拜年的禮儀常識
在農歷新年的第壹天,人們早早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穿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互相祝願來年好運。
自明清以來,中國人就制定了不成文的拜年規則,有壹定的順序:先拜天地之神,後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唐長輩,最後全家按輩分順序互相拜。給長輩送禮,給孩子打賞。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健康長壽。長輩可以把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發給晚輩。都說壓歲錢可以鎮邪,因為“老”和“特”諧音,晚輩可以用壓歲錢平安度過壹年。
祭奠親友也講究秩序
第壹天祭拜家人;第二天,第三天,我拜訪了我媽媽的叔叔,舅舅,嶽父等等。直到16號。這種習俗早在宋代就已流行。孟先生在《東京夢中華》卷六中描述北宋汴京之雲:“十月壹日,開封府放三日,士子自早互慶。”到了清代,拜年禮儀得到了升華。顧鐵青,阿清人,在《賈青錄》中描述“男女拜祭父母,主人領其卑幼,拜謁左鄰右舍,或遣子女祝賀,謂之‘拜年’。就算是年底不見面的,也會在這個時候互相拜拜……”壹般來說,同齡人拜年就夠了。
首先,拜家裏的長輩。第壹天早上,晚輩起床後,要先給長輩拜年。當然,長輩拜完之後,肯定會把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發給晚輩。不能忘記的是給鄰居長輩拜年。中國有句古話:遠親不如近鄰。所以,給鄰居和長輩拜年,是僅次於我們自己的長輩。壹般來說,鄰居長輩也會給“壓歲錢”。
二是走親訪友過年。初壹或者初二壹定要去嶽父嶽母家,壹定要帶禮物。進門後要向佛像、祖先像、牌位跪拜,然後依次向長輩跪拜。
然後就是禮節性的拜年。如果妳想給朋友拜年,妳只要進屋時向佛像鞠躬就行了。如果妳和妳的主人平等,妳只需要低頭。如果比自己大,還是要主動低頭。主人應該從座位上下來幫妳,甚至說不客套,以示謙恭。壹般情況下,不宜久坐,寒暄過後要離開。主人拜完之後,也要改日回訪。
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比如發短信、賀卡、禮節性的電話和電報。當妳寄賀卡的時候,妳也會寄自己的名片。
在古代,如果鄰居的親戚朋友太多,就很難走遍整個房子。叫“飛郵”,讓仆人拿著名片去拜年。各家門前都放了壹個紅紙袋,上面寫著“符節”二字,這就是發飛帖的目的。這種習俗始於宋代的上層社會。清代《煙臺月令》描述北京年節:“是月,片飛,空空,已成時尚。”家家戶戶都立了專門的門本,記錄客人的往來和飛天照片。門冊首頁多是四個人的虛擬親人:壹個是百歲老人,住在百歲巷;壹個說他有錢,住在元寶街;有壹天,妳答應了某人,住進了大學牌樓;壹天,富昭拜訪了他的主人,並住在五福大廈。為了運氣好。到目前為止,春節贈送賀年卡和新年賀卡是這種古老的交換飛卡的遺產。
古代文人很流行互相拜年。拜年鉆就是今天的賀年卡,由古代的名片演變而來。據清代趙翼考證,西漢時還沒有紙,所以伐竹木為刺,書名命名為《明刺》。後來,人們用紅羊毛在織錦上繡上“名片”的字樣。東漢以後,木材被紙代替,稱為“名紙”。六朝時簡稱“明”,唐代稱“門形”。宋代又稱為“手刺”、“門刺”。
中國人在春節期間非常講究拜年。壓力的核心是時間觀念。
首先,壹定要選擇合適的時間拜年,這是拜年的第壹要素。
由於平時的辛苦工作,春節期間人們通常起得很晚。如果過早登門拜年,往往會讓主人措手不及。有些人喜歡選擇在晚上拜年。坐幾個小時必然會影響主人的休息。壹般來說,以客人身份停留半小時至40分鐘為宜,這樣既禮貌又不影響主人接待其他客人。拜年的時候,進來說壹句“新年好”就匆匆離開,也會給人“缺乏誠意”的感覺。
送禮也很有講究,這也是送禮拜年的要素之壹。
禮物壹定要送得合適。給長輩、老師、師長拜年時,要適當帶壹些禮物。禮物不能太貴太豪華,也要“平易近人”。捧壹束鮮花,送壹張精美的賀卡,已成為近年來都市現代人拜年的壹種浪漫溫馨的方式。
拜年禮物也要註意衛生和安全。比如別人給妳的蛋糕,壹般不要轉給別人,否則食物在“旅遊”過程中必然會腐爛變質;給老人或病人拜年,送的水果要有利於對方身體健康,以免造成浪費甚至誤會;如果送煙花之類的,壹定不要買假冒偽劣產品。
另外,送禮物要註意節儉。
如果妳為妳的同學、愛人、同事等制作壹個漂亮的小禮物。,妳可以表達妳真誠的友誼,展示妳的才華。
拜年的時候也壹定要註意禮節和禮儀。鄰裏坐,同學聚會,朋友聚會,都應該是“過年說好話,說吉利”。即使平日有怨恨,也不應該提起。至於聊天,不說低俗的東西,不說無聊的低級話,這是常識。
春節常見的拜年方式
壹是跪拜,即跪拜磕頭。現在在壹些農村,晚輩給老壹輩拜年的時候,尤其是未成年人給老壹輩拜年的時候,這個禮儀是可以的。
二、鞠躬濕,鞠躬姿勢是先舉手後握拳。這些燃料不能亂放。男的還是左,就是男的左手握右手。這叫“白吉”,相反,是“激烈的崇拜”。在新年那天,用右手握住左手會帶來壞運氣。行禮時,不分尊卑,手握梅綺,上下幾下,重禮後可以鞠躬作揖。這種禮儀壹般是晚輩向長輩打招呼,或者是晚輩向上級打招呼。
三是交拳,這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禮儀。拳頭是用左手握住右手,自然地握在壹起,松緊適度,手握過來,自然地在胸前微微抖動,不宜過猛或過高。這種禮儀多見於同行間的拜年。
第四種是萬福,古代女性禮儀的壹種。右手捂著左手,拳頭半握。它附著在腰部和肋骨的右側。上下微擺,膝蓋微蹲。有時候壹邊敬禮,壹邊叫萬福。現在已經很少用了。
五、鞠躬,現代常見禮儀,用於拜年,多見於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也可用於同輩之間,男女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