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陳新秋季如何補腎護肺?
中西醫如何看待滋腎
中醫“腎”的名稱雖然和西醫解剖學的名稱壹樣,但是它的代表意義是沒有用的。中醫所說的心、肝、脾、肺、腎五臟是系統的功能單位,比西醫所說的“腎”更寬泛。
西醫所指的“腎”,具體是長在胸椎12節和腰椎第二節之間,就像壹對超級蠶豆。成人每個腎臟長約11厘米,重約150克。在現代醫學中,腎臟屬於泌尿系統,負責過濾人體多余的水分形成尿液,維持體內水和電解質的平衡,通過排泄尿液過濾掉體內的代謝廢物和有害物質。同時,在尿液排泄的過程中,腎臟也會通過控制排出的酸堿物質比例來維持人體的酸堿平衡。
此外,現代醫學還對腎臟的內分泌功能進行了清晰的解構,包括腎臟可以合成和分泌某些物質,如促紅細胞生成素,可以刺激骨髓造血,產生紅細胞;腎臟可以激活維生素D3,促進腸道吸收的鈣增加,幫助強健骨骼;腎臟分泌腎素來調節血壓。因此,當腎臟患病時,還可能引起貧血、骨質疏松,甚至骨折並影響血壓變化。
中醫經典《內經》提到:“北方寒生水,水生鹹,水生鹹,腎生骨髓。腎主耳,恐傷腎……”;“藏精、控生殖、生長發育、開竅二陰、生髓、填腦、控骨、化血、控水津液、吸氣”。綜上所述,中醫中的“腎”主要包括以下範圍:
1,腎藏精
即腎臟的功能包括生殖能力和人的生命活動。中醫認為腎氣主導人體的生長發育,人體從發育到衰老死亡都是腎氣從盛到衰的結果。男性如果腎虛,就會陽痿、遺精、精子稀少。女性則是月經量少,閉經,宮寒虛寒,不孕,衰老。
2.腎主水
人體水的代謝和排泄與腎臟的功能密切相關。如小便長而清(色清量大)、遺尿癥、尿失禁、尿少、體腫、腹瀉(腹痛、腹音、晨起腹瀉)等。,都與腎氣不足有關。
3.腎主骨髓。
腎與骨骼的生長發育密切相關,還能促進骨髓的生長和造血。腎氣不足的人骨骼、牙齒強壯,腎氣不足的人牙齒晃動易脫落,腰膝酸軟或經常感到疼痛。腎氣不足導致聽力好,腎氣不足導致聽力差,甚至耳鳴耳聾。腎主毛發,腎氣充足,毛發豐潤有光澤,腎氣不足則暗淡無光,容易產生白發或脫發。
4.腎主攝氣
中醫認為“肺主呼吸,腎主吸氣”。如果腎氣不足,吸入的氣比呼出的氣少,容易上氣不接下氣。
從以上中醫理論中不難發現,人體的形態、生理功能和活動都與腎密切相關。中醫莊亞輝表示,與西醫認為人體衰老與某些激素的變化密切相關相比,中醫認為先天之精的保存和堅持與抗衰老密切相關,人體的先天之精處於“腎”的整體管轄之下。通過調節腎臟的陰陽,可以加強生命中的抗衰老機制。
1,腎氣(精)不足
也就是大多數人所說的“腎虛”或“腎虛”,有的是先天稟賦不足或久病耗精,有的是房事過度勞累,傷了腎精。由於腎主骨,生髓,腎氣不足的患者會出現生殖功能下降、骨骼發育不良、髓海(腦)空虛等癥狀。如果兒童腎氣不足,可能會導致發育遲緩,骨骼脆弱,囟門閉合延遲和智力低下。成年後可引起早衰、腰膝酸軟、牙齒脫落、健忘、耳鳴或耳聾,男性不育,女性因閉經、性功能低下而不孕。
2.腎陽虛(腎陽虛)
因先天或年老而腎陽虛弱,或因房事過多、久病而腎陽受損。主要癥狀是腰膝酸軟,畏寒肢冷,體力不支。男性有陽痿、早泄、精子冷,女性有子宮虛寒、不孕、性欲減退或便溏、夜瀉、尿頻、夜尿或少尿、排尿困難、水腫、面色白或暗、舌淡苔、脈弱(尤其是腎脈)等,腎陽虛患者易發生腎功能衰竭,呼出氣多,吸入氣少,稍活動即氣喘。
3.腎陰虛(腎陰虛)
常因勞累和長期患病,或房事過度所致。患有此證的人易出現頭暈耳鳴、失眠健忘、手心煩意亂、潮熱盜汗、咽幹咽痛、腰酸遺精、舌紅少苔、脈細數等癥狀。
4、腎氣不固
腎氣受損是由於老年人腎氣下降或青年人腎氣不足,或由於性生活不道德。生殖功能癥狀為遺精、早泄、遺精;有尿頻、尿量大,小便失禁、遺尿;女性月經不斷淋漓,白帶清稀,舌淡,脈細而弱。
針對腎的問題,老中醫教妳十大補腎妙招:
第壹,保護好自己的腳。
暖腳是養腎的壹種方式。這是因為腎經是從腳底開始的,腳容易受寒。所以腳要特別註意保暖,睡覺時不要把腳對著空調或電風扇;不要在潮濕的地方長時間赤腳行走。
另外,腳底還有很多穴位,比如湧泉穴。“腎出於泉,泉滿心。”每天晚上睡覺前,可以按壓腳底湧泉穴。按摩湧泉穴可以補腎固精。
第二,大便要通暢。
大便不暢,大便停滯,濁氣上襲,不僅使人心煩,胸悶氣短,還會傷腎,導致腰酸乏力,惡心嘔吐。所以保持大便通暢也是壹種補腎的方法。
大便難解時,可用手背貼腎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