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嶽廟主要景點
中華門外,有兩座與神道相隔的四角亭。亭內雕有東漢安帝元五年(公元118)石人,高約1米,平頂,大臉,腰系大扣帶。他古樸典雅,雖經風雨侵蝕,但衣著依然十分清晰,是研究漢代雕刻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據史書記載,翁仲姓阮,是秦朝的壹位將軍。他勇敢且善於戰鬥。死後在鹹陽宮馬門外鑄像,後為歷代所用。他把鑄造的銅像和石像稱為翁仲。中國前面有壹個關於翁仲的有趣傳說。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乾隆皇帝前往中嶽,國子監的壹位秀才來到翁仲。乾隆指著翁仲故意問:“艾青,這是誰?”翰林急忙答道,“翁仲”。乾隆見翁仲叫翁仲,笑著寫了壹首打油詩,故意把每句話的後兩個字顛倒過來。這首詩寫道:“翁仲為什麽要讀翁仲?可以看到平時功夫做的比較少。妳要在朝中為林漢(翰林)而戰,在江南作出判決。”中華門中嶽廟正門,原名“名山第壹坊”,為木牌坊。於1942改建為原磚結構的仙殿牌樓,更名為“中華門”。門內外寫有“宋軼”、“戴穎”、“宋軍”、“天中”等字樣,簡要說明了中嶽廟的地理位置。
在中華門的北面,有壹座八角形的重檐亭,即“藥殘亭”,是古代人們出行祭拜嶽神的地方。艷芳和雀替在上面雕刻戲曲故事,形象優美,異常精致。穿過藥殘亭,妳會看到天堂亭。天中閣是明清時期中嶽殿的正門,原名皇中樓,明嘉靖年間改為現名。寬五間,重檐青瓦,雕梁畫柱,飛檐翹角,風格獨特。門用虎頭扣住,外面有兩只石獅把守,栩栩如生,是清代雕塑的傑作。東側獅口中有壹個直徑為15 cm的石雕球,西側獅前蹄壓著壹只小獅子,精致獨特。石獅之後,有三個帶開口的高樓亭。平臺高7米多,上面有五間房寬,壹間房深。它覆蓋著綠色琉璃瓦,周圍有護墻。在這裏,遊客隨處可見,東邊是木子崗,西邊是王朝嶺,南邊是潘宇,北邊是黃蓋峰。崇聖門東有壹座古神圖書館,始建於北宋。古神金庫周圍有四個高大的鐵人。四鐵男鑄於北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它們高3米,重約3噸。他們握拳搖臂,怒目相視,形象雄偉,栩栩如生。他們是中國現存形式的四個“保管金庫的鐵人”,也是北宋鑄造的藝術瑰寶。
崇聖門前甬道的東西兩側,有三塊宋代石碑,壹塊金代石碑。因為四塊石碑的作者都是當時的狀元,所以被稱為“四狀元碑”。碑的內容都是關於中嶽廟的歷史沿革和修建情況。其紀念性體系,書法典雅,蒼勁有力。華三門,因道教“壹氣化三凈”而得名,是中嶽廟的過去門。三門後西側,有壹座無字碑亭。亭子裏有壹塊清代的石碑。碑上只有線條和花邊,沒有文字,所以叫無字碑。這個碑的意思是說嶽神的德行太偉大了,無法用言語來形容,所以立了壹塊空石作為紀念。
華三門以北是季峻門,因中門兩側各有兩株高壹尺、四尺的將軍橡樹,故又稱“將軍門”。是中嶽殿中央庭院的山門。此門始建於金世宗大定年間(11611189),明代毀於火,清代重建。左右兩邊是東、西門。現在的制度是歇山房堂,綠琉璃瓦,五間寬,六框深。大廳內的橫梁和拱門上畫著淡雅簡約的高級彩畫,粉金線,畫工綠。門兩邊有兩個武士的泥塑像,高達4.5米,持斧持鈸,氣勢威武。軍機門附近有很多珍貴的文物,還有渭北、唐布朗、宋莊、金獅、古廟等。季峻門前四角亭有中嶽宋高陵廟碑,刻於北魏文成帝泰安二年(公元456年)。是松山地區最古老的石碑,高2.82米,全石雕刻而成。碑文是宋代著名道士寇謙之傳。字體結構工整,風格古樸靈動,似古代漢碑。這是研究舒威書法和中嶽廟宗教歷史的極其珍貴的資料。康有為將其列為北方十大古跡之首,稱之為“重奇”。現在大部分字跡已經剝落,只剩下幾百字的首尾。
季峻門前隧道的兩側是四月堂。按順時針方向,季峻門依次為東嶽殿、南嶽殿、西嶽殿、北嶽殿,中嶽就是五嶽。古人稱中嶽殿為土地神的宮殿,土五行受人尊崇。所以中嶽為五嶽之首,與四嶽寺相伴,表明“五嶽* * *存在,五行完備”的宗教觀念。
在君濟門外臺階的下東側,有壹座五嶽真身碑,刻於明萬歷三十二年(公元1604)。根據五嶽的位置,碑上刻有五嶽圖,圖下刻有關於五嶽的傳說。五嶽真形圖是代表五嶽的象形碑,按照“華山直立,泰山坐,北山行走,南山飛翔,中山臥”等不同特點繪制而成。穿過高松季峻廣場,在高高的石欄桿平臺上,有中嶽廟的主殿,季峻殿,或“中嶽殿”,這是山中最大的建築。此殿寬九間,深五間,重檐壹頂,黃琉璃瓦,椽子飛拱,房梁天花板,都是用清朝最高貴空靈的顏色粉刷的。這種規格的正殿,僅次於故宮和皇陵中的正殿,是明清時期的1倍。清初,宋代還有“季峻堂”三字匾。
大殿前有壹個3米高的平臺,四周有石欄桿,平臺正面有三級石階。中間臺階分兩路,兩路之間豎有帶狀“禦道”石,上面浮雕有精美圖案,上段為“獨龍盤踞”,中段為“雙龍戲珠”,下段為“束鶴戲蓮”等裝飾。平臺下方,左右各有兩座精美的禦碑亭,東面是“禦衛亭”,西面是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的禦碑亭,西面是“禦絲亭”,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的禦碑亭,上面有草書大字和箭狀手勢。
走進中嶽殿,首先引人註目的是彩繪天花板上的盤龍藻井,由精致的小鬥拱構成。盤龍居井中央,龍口有珍珠,當地人稱之為“老龍盤窩”,是壹組珍貴的藝術品,沈箱的雕刻藝術極為精湛,龍的卷須昂首挺胸,蜿蜒上升,精致可愛,別出心裁地展開。
關於沈箱還有壹個生動的童話:從前,正在修建中嶽廟的時候,來了壹個衣衫襤褸的老木匠。工頭看不起他,怕損壞材料,只給了他壹個柏根結,叫他上桿子。老頭天天砍砍砍,沒人管他幹嘛。幾天後,他笑著對工頭說:“妳喜歡嗎?”工匠心想:雪松疙瘩能幹什麽?有什麽值得看的!肯定是老頭不想在這裏幹了,但是也沒什麽好看的,就跟著老頭走了。從遠處看,柏樹粉刺仍然存在。走到跟前,工匠用腳踢了壹下他的頭,砰的壹聲,柏樹疙瘩變成了壹個龍沈箱,正好放在大廳裏。他急忙回去找老人,然後就不見了。後來人們說是魯班巧妙地把盤龍藻井建好了。
正殿中央是壹個大而華麗的神龕,櫃子上掛著壹塊寫有“高高季軍”字樣的橫匾。龕內有壹尊3米多高的天王像,周圍立著老少使臣和茶童的雕像。壁龕外側有壹個6米高的將軍手持鐵錘站立,左邊是方筆,右邊是方想,是松山地區最大的泥塑。東殿壹角的木架上,懸掛著壹座明代萬歷元年(公元1573年)鑄造的千斤鐵鐘。在正殿神龕的後墻上,有壹個刻著寬標的“三”字的“坎”碑。傳說嶽廟後黃蓋峰以西有壹座火焰山,屬於八卦中的水象。這座紀念碑是用水建造的。
中嶽休息廳
在殿的後面,有壹個獨立的庭院,主要建築是嶽寢殿。它是壹座依山而建的建築,黃瓦屋頂,飛拱,寬七間,深三間。據說是中嶽皇帝和皇後的住所。明憲宗成化十六年(1480)重修,乾隆元年(1736)重修。神社內有“天王”和“天妃”的雕像。兩端有兩個用紫檀木雕刻的大“龍椅”。臥榻上有壹尊天王睡像,東榻檀木雕,西榻彩泥雕。龍王廟,建在中嶽廟外,古色古香,莊嚴肅穆。現在,壹座具有現代和古代建築特色的道觀建立在唐代古寺的基礎上,它位於中嶽山頂,連接天宇和龍脈。整個龍王廟是按照龍的形狀和道教的八卦來建造的。寺內王龍和龍太子的形象栩栩如生,雄偉壯觀,栩栩如生,是向神要錢的有效道場。
龍王廟內有道教養生館、辟谷養生研究中心、道教內丹研究中心、易經風水研究會、道教養生館。這個地方充滿了龍的精神,靈氣,強大的氣場,美麗的風景,絕佳的風水,強大的正能量。在這裏,妳可以平靜心靈,陶冶身心,放松身體,吸收靈氣,享受休閑養生,理療療養,修身養性,讓人仿佛置身世外桃源。玄機部經常邀請全國各地的名家、專家、學者研究道教文化,整理經典秘籍,以茶論道,研究道教養生文化,聘請深不可測的太極拳專家、道士指導人間,傳授功夫,傳授養生長壽之法,祈求人間消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