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冰參與演講的《壹個座位》是壹個怎樣的節目?是電視劇嗎?是哪個頻道?
從2012年8月底開始,每月舉辦壹次講座,每次講座邀請7-9位有故事、有人文科技知識的嘉賓。在低調到幾乎不宣傳的情況下,北京每個會場報名人數都在500人以上,而上海在嘉賓名單還沒有公布的時候,盲報幾乎爆滿,最後達到了會場容量的兩倍。
免費當然不是壹個座位如此受歡迎的原因。作為壹個新成立的、不盈利的創業團隊,舉辦講座的理念是“鼓勵分享觀點、經驗和對未來的想象”,“進行有價值的交流”。但在當代藝術中心外的長隊裏,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占了大多數,要麽是極客,要麽是文藝青年,或者是更廣義的人。他們追求“聽妳的話,不如學十年”,熱衷於“人文、科技、白日夢”。
在黑暗中傾聽和觀察
壹個座位如此低調的參加壹個座位的活動在地下街有些神秘。先等公告,等報名通道開通。完成報名表後,耐心等待報名確認短信。短信裏只能查到具體地址,現場門票可以短信領取。門票是與當前講座內容相關的明信片卡片,反面是嘉賓名單和時間。雖然低調,但微博、微信、豆瓣站、優酷空間已經開通,App、播客也在開通。紳士總是盡快回復信息。壹座靠最原始的口碑積累了壹個受眾。
在陸續上傳到網上的講座視頻中,點擊量最高的壹個已經達到了37萬次,而那個現場的嘉賓、民謠歌手大冰現在也加入了壹個座位,成為了上海會場的主持人。
座位壹打開,觀眾就壹片漆黑。舞臺上沒有講臺,更像壹個舞臺。客人們站在圓形的紅地毯上發表演講。紅色的義西字母立在背景黑色舞臺的壹角,暖暖的燈光下,如坐劇院。演講者後面是壹個展示講稿的幕布。他靠手裏的遙控器翻頁,觀眾面前是提示板,保證演講的流暢性。講座開始前,屏幕提醒觀眾保持安靜。臺下不同位置有幾個攝像機在錄像,甚至舞臺邊上還有壹個滑軌。上傳的視頻中,沒有字幕和剪輯,方便沒有去現場的觀眾學習和分享。
壹場演講分上下半場,每人20分鐘或以上,全程約4小時。這不僅僅是壹場身體上的表演,更是壹場殺死腦細胞的遊戲。每個大腦至少要換8個頻道才能跟上節奏。但是,在短短的壹個下午,有時候壹個講座結束了,卻可能改變壹個人的壹生。很多人聽了壹個座位就退出了,這對我們來說是額外的震撼。
演講者打開了壹扇窗戶。
孔向東昨天第壹個上場。當時的“鋼琴王子”如今已經變成了“鋼琴男孩”,手裏的樂器也從鋼琴變成了iPad,為觀眾演奏著電子小提琴。孔向東說:“音樂是教會,是宇宙,是全部的情感。”他不想成為鋼琴家,他想成為音樂之美的傳播者。“學音樂不是學鋼琴;練聲樂,不是練習曲。”他提醒我們:“音樂是我們,我們也是音樂。別忘了我們有樂器——聲帶,我們的喜怒哀樂就是音樂的音高、音符和靈感。”他強烈推薦音樂軟件。在他看來,它是壹種可以“指揮知識的快樂”的武器,妳可以享受創作音樂的美妙,而無需枯燥的練習。
蘇是同濟大學的城市規劃專家,世博會總體規劃師團隊的核心成員,城市中國的創始人,但更重要的是他是“Etobang”的推動者。自四川大地震以來,蘇將可持續發展與建築整合的研究付諸實踐,意在改變設計師與居民之間缺乏溝通,雙方對住宅都沒有自主權的局面。他提出了壹個“骨骼、肌肉、皮膚、膽囊”的系統,將房子分成框架、內膽、水暖系統等部分,讓用戶在數字倉庫中參與定制和自選,然後在家庭中打包組裝,就像搭建壹個樂高玩具壹樣。“宜家把家具放在行李箱裏,我們把房子放在集裝箱裏。”蘇的集成建築概念,專註於低端市場,尤其是農村和災後需要重建的地區,可以節省時間和人力,降低成本,最重要的是建材的環保特性。“讓建築具有彈性,可能是在資源短缺的情況下,建築師能為這個社會做的事情。”
土壤汙染治理專家陳能昌做了題為“土地有病”的演講。由於工礦企業排放的廢水造成的汙染,廣東省許多農村地區的土壤中鎘、鉛、砷、銅和鋅的含量超標。被稱為“癌癥村”的廣東韶關翁源縣新江鎮上壩村,位於大寶山礦附近。鎘是影響當地居民健康的最重要的重金屬。鎘引起的腎病、痛癥(又稱痛癥、骨痛癥,世界上最早的鎘中毒事件發生在1950年的日本富山縣)患者的照片觸目驚心。陳能昌在做的是利用治水、噴藥等二次控制技術,用稀土系、矽系來調節土地的性質,也通過種植長香谷來吸收土壤中的鎘。這些土地修復技術可能會給幾乎失去自我修復和完善能力的病態土地帶來希望。
新疆人帶齊秦拜見西洋歌王,壹生致力於音樂事業。作為和田人,他三個月大的時候就被帶走了。他的養父母是浙江淳安人。他的理想是通過筆記傳播新疆的正能量,彌合新疆與中國其他地區的裂痕。他做過的最成功的案例或許就是《阿裏木江,妳在哪裏》這首歌,號召每壹個在外漂泊的新疆孩子回到新疆。“我在關註切糕之類的東西,背後有很深的根源。”也許聽聽優美的新疆民歌會讓妳更加了解新疆。
推廣國內語音系統
和言語環境。
單座團隊目前只有7個人。畢業於清華大學的董巖是該項目的策劃人。作為早年的傳統出版人,他註意到了新媒體的潛力,所以希望借助成熟的互聯網平臺進行更多的傳播。“我們通過現場演講和後期視頻進行傳播。現在人們花在移動設備上的時間越來越多,看視頻的時間逐漸超過文字,所以我們嘗試著去做。”
壹個座位每次講座20分鐘,但不限時長。大冰最受歡迎的演講持續了45分鐘。“但是對於移動互聯網來說,20分鐘還是太長了,五六分鐘可能是最合適的。從視頻點擊來看,大部分人還是在電腦上看的。我們還在探索這個,也許未來會有8分鐘,或者會有刪減版。”除了每月壹次的常規綜合會場,還有個人嘉賓專場和跨界年終會場。
不管怎麽說,壹個座位很容易讓人想起Ted。董巖從2009年左右開始關註Ted,這對創造壹個座位很有啟發。但他認為Ted面臨著演講者水平參差不齊,溝通不暢的缺陷。最重要的是,如果照搬Ted模式,在中國肯定會失敗。“Ted更多的是關於創新和科技。歐美壹直有這種氛圍,而中國這方面相對薄弱,社會性和人文性更強的話題更適合中國的言論環境。”
壹個人可以通過兩個渠道找到合適的演講人,壹個是通過人找話題,壹個是通過選題找人。“比如科技、草原荒漠化這些話題都是我們關註的,那就去找綠色和平的研究人員告訴我們吧。”每次演講前,壹個老師都要花大量的時間和演講者溝通話題,盡可能的真實,大家關心的,演講者和其他人沒有說過的。
這也是對說話人的考驗。“壹方面,中國人比較低調內斂,在中國沒有這種表達的氛圍;另壹方面,在劇院裏,光線很強,下面坐著很多人,這本身就帶來了緊張感。但這種張力能激發說話者,說話者自然會扔掉冠冕堂皇的陳詞濫調,而是說出最真實的部分,從後期視頻傳播的角度來看,更能打動人。”
壹座的初衷是促進國內的語音體系和語音環境。“國內講課缺乏視頻交流,即使錄下來也不完善。最重要的是沒有交流的平臺。我們希望逐步建立忠實的觀眾,形成這個平臺。”壹座正在將場景拓展到香港,作為華語地區的試點,並將很快在國外推廣好的華語。
預覽;拖車
3月30日北京東方梅地亞中心
4月28日香港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