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富解讀《梅花草堂集》
張大富,江蘇昆山人,喜交朋友,喜讀書,學識淵博,心胸開闊,興趣獨特。正如他的朋友陳繼儒在《梅花草堂筆談》序中所說:“窮則不能待客好客,老則不能買書而要好好讀書,老則不能博采眾長,讀書方知其人。”
這本書* * *是853本,從皇帝大臣到文人僧人,樹木花草,鳥獸,人間夢境,春夏秋冬,都是用文字寫的。從中可以領略時代人民的風貌和社會風俗,刷新人們的耳目。因為它記錄了富貴谷、屯田墾荒、漕河、航運等世俗事務,也足以為歷史做準備。
《梅花草堂筆記》中也有壹些贊美明朝繁榮的作品,如卷十三《太常初》,表現了壹派太平景象:“太常開始納稅時,為何不同時交關良?舞之動蕩,即窮巷婦孺皆命,壹花壹百三十。民不見其苦,喜談國事,欲掩其淚,如喪,若有此事也。”這篇文章充滿了對明朝的懷念。需要指出的是,清代《梅花草堂筆記》的通俗版,經過了孫廷毅和張大富的錢的修改和補充,必然會表現出纏綿悱惻和懷舊之情。孫安春在序言中明確寫道:“各位先生、老師、朋友,互相傾慕,都是先愛上我的父親,每壹份遺產都是懷著敬意準備的。”獨白和詩單獨存在,也不是九原的大幸!“這種悲涼的敘事流露出極大的反清情緒,所以這本書在清乾隆年間被列為禁書。
這本書的主要特點是“愛情和事情往往是冷話錯話”。比如《中庸》第十壹卷,作者以“掘塘魚取之於日”和“數錢買魚放生”作為不慈不慈的兩個例子,但作者接著寫道:“不養不殺,就叫菩薩,唉!中庸之道殊難,百姓難得長久!”眾所周知,《中庸》是儒家經典之壹,《中庸》是儒家倫理,指的是處理事情不偏不倚、無可挑剔的態度,被認為是最高的道德標準。所謂增加壹分太長,減少壹分太短。“壹切都不太熱。但《碧潭》作者將其與老子、莊子的無為混為壹談。不是作者不知道“中庸”的含義,而是故意曲解。如《不可使人知》第十四卷中寫道“名聖總脫口而出其言:‘民可使,不可使人知。"
為什麽老公做不出知者?昨天長樂壹直不在乎有沒有看到國王的興亡,他的丈夫知道他不能做什麽!”“人可使之,不可知之”,這是聖人孔子的觀點,無知者,長樂是五代馮道的名字。馮導壹生都是統治者中的“不倒翁”。作者用馮道的態度來嘲諷和反駁孔子無知的觀點,多麽有說服力啊!既抨擊了“民可制,而不知”的謬論,又揭露了統治者只知自保的極端自私觀。再比如,在《舉業》第二卷中,作者以討論和問答的形式寫道:“舉業可以盡可能精彩,但交給真實卻沒有任何收獲。試著改練川梅。李子說:‘妳應該是病了,為什麽不用儒生的酸技來說呢?不用擔心會招來嫉妒!“‘賦予意義可以理解,但我最討厭非儒生的耳朵,儒生要是願意自己接自己的吐槽就好了!’"
可見作者是非常討厭儒家思想的。《碧潭》也喜歡借古論今,揚善抑惡。比如《唐子畏》第壹卷,作者直截了當地寫道,“我看著歷代英雄豪傑,慷慨允諾灑杯,仁義脫胎換骨,於是與他人共結偉業。我看今日才情,不在乎臉面,但釀酒時心已變。”作者認為這種心有靈犀、面有靈犀的人才陋習是社會造成的:“壹個手握天下人才的秀才,偶然厭倦了負俗,委身於草,與壹個菜丫鬟交朋友,角巾太大,這還叫狂與悲!”在《夢》的第壹卷中,作者講述了和尚佛印煮豬等待紫湛,紫湛依然伴著曉雲的眼神,酒醒時歌唱,透露出他永恒而獨立的思想意趣。
《碧潭》中還有壹些記錄日常生活、充滿生活情趣的篇章,如品樂、品酒、吃橘子、吃竹筍等。在第壹卷,記錄如下。只有當妳打理休養所的時候有了頭緒,妳才能帶著火爐安靜地坐在裏面,打個盹就不會頭暈了。聽到兒子的書,心裏是高興的,可是竈滿了,竈滿了風,茶就熟了。三月不下雨,井水如露,敲門留壇子何必來惠泉。厭倦了張生的嘴饞,汛期家屬說:老集得了兩個益水器,壹個寶蘊泉,我取了兩個味。味道的原因,讓我兒子讀李拓翁的書燒得很快,卻異常清醒,異常健康,想起五月中旬,他在武城燒了壹盞燈,嘗了壹口春天的味道,自稱仁陰初夜。今天怎麽會發生這種事?
《品泉》的開篇句子描述了壹幅幸福的家庭畫面:在沸茶的喧鬧聲中,父親昏昏欲睡,忽然聽到兒子朗朗的讀書聲,令他“喜出望外”,但隨後作者笑著回憶起與吳城友人的“品泉燃燈初夜”,於是命兒子讀李誌的《焚書》。
再比如“吃筍”:凍筍出土時,口感醇厚爽滑,卻不油膩。他們身上覆蓋著所謂的純氣,已經十幾天沒有春天了。但是竹筍是硬的,吃了以後還存在牙齒和臉頰之間,塵歸塵。書笑了。
還有壹些描寫景物花卉的篇章,短小精煉,但清代可以欣賞,如《十卷紀》、《月華》、《玫瑰》等。:“早晨來時,姬色喜人,院中花草茂盛。所謂生氣的人是什麽?”陰寒內斂,雨露助妳,見陽光,路漫漫其修遠兮。妳可以寫壹首詩,說“我靠近香草就生氣,我就潑湯嘗新政治。從此我就知道有多厲害了,經過風風雨雨也不擔心人了。”
風雨陰沈,當天坐在休息室裏想都沒想,就睡覺了。然而少婦卻說,月下的彩雲,鮮艷多彩。壹開始,白雲飛的耳朵很漂亮,月亮上的時候顏色不壹樣,周桓就像壹個輪罩,月光也是月亮。水之精,其華應在雨後,秋冬多,春也采。久旱逢甘霖有所體現也是合適的。
三天前就要進縣城了,架子上有幾朵玫瑰。我想笑,心裏很可惜。我若歸來,寂寞求雨,名勝滿簾。所以,我的孩子高傲癡情,我沒有自愛,不如空靈婉約。
“我要微笑”這句話形象地描述了玫瑰嬌柔柔美的花姿。作為壹個著名的自得其樂的人,《碧譚》中描寫花的篇章很多,如卷三《千葉青梅》:“梅以綠萼為佳。但是,我沒有看到千葉的青梅。去年正月二十九,我在的書店碰到了魏的南方。這首歌是芬芳的和綠色的,英英在催促我。我點了燈,燈亮了。吳生不時地彈鋼琴,申生吹笛子,李生演奏音樂,而蘇遇不懂喝酒。我喝醉了。如今,壹年過去了,梅萼輕寒。我偶爾想去看看那個地方,用虛山王偉烈之語。沒酒大家都會醉是真的,難怪壹年後再看這幅畫,大家都覺得能聞到香味。
賞花、飲酒、烹茶、品春是這些名人所愛,與古代大師談詩談畫是他們所向往的。《碧潭》第壹卷《閻誌》壹文明確表達了這種生活願望:“凈煮雨濺虎丘,寺後如意連幾缸,坐樓上望西山,窗明幾凈,玉蘭樹開始散盡青翠。”這恐怕是中國知識分子生活畫面的最高理想,但真的能實現嗎?有多少人能做到?那真的只能“問上帝方便嗎”。
《碧潭》中也有壹些篇章記錄了家人和朋友的事情。素材雖小,但人和事都很鮮活生動。比如《我的女兒》第七卷:申生的遠門剛完工,然後是鄰居家的火蔓延到了他家。老少幾個孩子為了保護袋子打起來了,而我孝則在老二的竹林下移動躲避大火,動作照常停止。我配得上我的女兒。人們說他們又窮又累,但是他們不知道去哪裏擔心,所以他們是孤獨的。毛毅那天,通過大家的保財鬥爭,加上肖波的“移步如故”,在大火中救出兩個孩子,壹個從容淡定的女人形象出現在他面前。難怪作者得意洋洋地說“我以女兒為恥”,有的描寫了壹些奇奇怪怪的事,如卷壹顧道民,“江上顧道民,常往來溪間,熟壹人,雅不善,日復壹日,見子母哭,道人問計,人說“我”什麽都敢做,妳可以幾日不食,與眾不同,壹時不能知異。雖然“不知道具體有什麽區別”,但顧道民的暖心熱情,對於為只是陌生人的人解決問題,同樣令人感動。
畢譚和其他著名士大夫壹樣,也涉及到壹些考證,如《寒食記》卷二:“左史無關於焚介子推之事,劉新序中說司馬彪閱,周舉令太元令,所以寒食令禁,死了許多人,於是移介子推,禁煙三日。這真是壹派胡言。有壹種對窮人的仇恨,逃不出大山。至於燒木,必亡:周叔泗居仲春以木火禁於國中,雲曰必有火。這就是寒食節的地方:“不管這個寒食節的來歷,哪個更可信,可以知道當時確實有寒食節。現存的《梅花草堂筆記》既有《梅花草堂集》,也有單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