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談健康
養生的基本理念是普適的,但就具體的情誌養生方法而言,顯然需要按照“因人而異”的思路去探索,而不是迷信教條,鼓吹壹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做法。正如中醫大師張琦所說:“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壹樣。養生要從自身實際出發,遵循科學規律,從容調理身心,快樂工作生活,健康自然屬於我們。我對養生沒什麽研究,也沒什麽秘訣。如果我說養生經,這些就是我的養生經。”
來自福建的盛教授也認為,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身體條件、生活習慣和周圍環境,順其自然,不要強求。所謂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就是強調個體差異。他不照搬別人的養生技術,也沒有自己固定的養生計劃,而是有規律的生活習慣。醫療保健就像和八仙壹起過海,壹種模式是不能強迫的。
天津趙恩健教授認為,有意識的保健是不自然的,甚至是有害的,保健在於消除危害。所以“保健不保健”才是最好的保健方法,人的壽命是未知的。長壽只是壹種安慰劑,但想長壽其實是怕短命,所以變成了精神負擔,導致短命。他還認為畫山水畫是最方便修身養性的方法,古代畫家長壽,所謂“煙雲供養”。
浙江余主任醫師認為,不應該刻意追求長壽,更不應該在長壽上花費。壹切要順其自然,力求返璞歸真。他認為,比如散步,如果必須每天按時鍛煉,那就是壹種自我施加的壓力和負擔。
南京的吳考坦教授並沒有固步自封。他說養生和長壽有關,但不是壹回事。他認為大多數關於健康和長壽的書沒有區別。他不會呆在舊紙堆裏,他會效仿,用自己的方式生活。
受儒家“仁愛”思想的影響,在新中國“為人民服務”思想的指引下,壹些著名的老中醫把個人的健康需求與拯救世界、拯救人民的醫學事業結合起來,進壹步把自己的養生理念提升到壹個高層次的道德境界:許多古籍告訴我們,養生與養心、道德密切相關。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也指出:“養生必先修德,德能長壽;養生壹定要重在養心,心才能健康。“現代心理學認為,道德感是壹種社會高級情感。自我道德感的滿足可以緩解人的情感矛盾,減少經常面對醫患矛盾的醫生的心理沖突,有利於醫生的自我認同和社會心理健康的提高。
那我們該怎麽辦,修德?首先,積善為基礎。積極正確的欲望對保健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為人類事業發展而生的,對欲望偉大,高尚正直,對保健大有裨益。所以把握欲與欲的關系,放棄小欲與私欲,求與放的平衡,入世受辱,才是修心的正道。
浙江顧震生教授認為,長壽的人應該有科學的人生觀。古人稱功德立言,後人稱三仙。他認為《李炎》是三仙中最重要的著作,希望將其寫成壹本書,將他個人畢生的中醫學術思想臨床經驗傳播給後人。總之,他認為人應該做壹些對人民有益的工作,這樣長壽才有實際意義。
江蘇的喬陽賢主任醫師說:每當他治好壹種慢性病,或從研究古籍中獲得壹些經驗時,他心裏都會感到非常高興。即使他工作很忙,他也不會感到累。這其實是壹個很好的健身方法。他說他的養生之道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提高醫術和努力工作的基礎上,他認為這也是壹大樂事。
從這些大師的觀點中,我們可以知道,追求長壽和健康的最好方法是順其自然。如果妳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做對人民和身心有益的事情,妳會感到快樂,妳的自我價值會得到滿足,妳自然會活得更久,沒有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