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食譜 - 誰能告訴我壹些關於端午節的故事?另外,五毒是什麽?

誰能告訴我壹些關於端午節的故事?另外,五毒是什麽?

端午節的起源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五”與“午”相連,“五”也是正數,所以端午節也叫端午、崇武、端陽、中天等。這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這壹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和艾葉,熏蒼術和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端午節被命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能鎮邪。雖然每年都慶祝端午節,但是端午節的起源並不是很清楚。總結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第壹,紀念屈原。此說源於南朝梁朝吳郡《續齊和》及北周《荊楚之時》的記載。據說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河自盡。死後被蚊龍所困,天下哀悼。每天,他把五色絲綢粽子扔進水裏,以驅趕惡龍。也有人說,屈原投河自盡後,當地百姓立即劃船施救,壹路到了洞庭湖,卻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當時下著雨,湖上的船都聚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博士時,又冒雨出門,沖進了茫茫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在江河上劃船,後來逐漸發展成龍舟比賽。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似乎都與紀念屈原有關,唐代文秀的《端午》詩就是明證;“節分端午,古往今來盛傳是屈原。楚江空空如也,不能直洗,真是可笑。”

第二,英濤說。這句話出自東漢的曹娥碑。春秋時期,吳國忠臣伍子胥冤死後,成了沈濤,天下哀悼,祭祀,於是有了端午節。

第三,端午節說。這個說法出自聞壹多的《端午考》和《端午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龍”部落對祖先舉行圖騰崇拜的日子。主要原因如下:(1)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都與龍有關。粽子扔到水裏經常被龍偷走,而賽龍舟。(2)人種穿越與古代吳越的關系尤為深厚,除此之外,吳越人還有不斷紋身以“形似龍”的習俗。(3)五月初五用“彩絲紮臂”的古代民俗,應該是“如龍”紋身習俗的遺跡。

第四,惡日論。據《史記》記載,孟嘗君田文生出生於五月初五,他的父親曾以這壹天出生的孩子會害死父親為由,讓母親拋棄了田文。東漢《依桐風俗》中也有“五月五日生孩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說法。東晉大將王鎮惡,生於五月初五,祖父賜名“鎮邪”。宋徽宗的趙菊出生於五月初五,從小被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將五月初五視為惡日是壹種普遍現象。這樣,這壹天插菖蒲、艾葉驅鬼,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避疫,也就順理成章了。

第五,至日所說的夏天。持這種觀點的劉德謙在《端午節的由來》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了三個主要原因:(1)權威著作《荊楚隋記》並未提及五月初五吃粽子的節日習俗,而是寫在夏季的至日節。至於賽跑,隋代杜太清《玉燭集》將其列為夏季至日上的娛樂活動,可見未必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大詩人屈原。(2)端午節習俗中的壹些內容,如“踩百草”、“鬥百草”、“采藥”,與屈原無關。(3)名著《歲歲年年》中對端午節的第壹種解釋是:“陽光明媚,正值盛夏。”也就是說,端午節在夏天,所以它也可以被稱為中秋節。從這個角度來看,端午節最早的起源是夏季的至日。

學說很多,紀念屈原說影響最廣。由於屈原偉大的人格和高超的詩藝,人們願意把這個紀念日歸功於他。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兩千多年來,端午節壹直是多民族的民間節日,是全民健身、防病、避邪驅毒、祈福健康的節日。

端午節,也被稱為端陽節和中秋節,據說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壹的屈原死於古洛河的日子。兩千多年來,農歷五月初五已經成為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據史書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楚國的醫生、愛國詩人屈原得知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痛欲絕,義憤填膺。他毅然寫下了最後壹首詩《懷沙》,投汨羅江自盡。沿河的人們紛紛牽著船競相打撈,沿著水面招魂,往河裏扔粽子,防止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種習俗已經延續了兩千多年。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肺腑的詩篇深入人心。人們“緬懷它,悼念它,把它的話傳於世,傳下去。”在民間文化領域,中國人從此將賽龍舟、端午節吃粽子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系在壹起。隨著屈原的影響越來越大,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端午節逐漸流傳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

中國的端午節有許多別稱,如:午時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中元節、詩人節、龍舟節等等。雖然名字不壹樣,但是各地人的習俗都差不多。內容主要有:女兒回父母家,掛鐘馗像,掛菖蒲、艾草,戴香囊,賽龍舟,競賽,擊球,蕩秋千,給孩子畫雄黃,喝雄黃酒,吃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迷信活動逐漸消失,其他習俗已經遍布中國和周邊國家。

嶽陽市汨羅市曲子祠鎮

秭歸縣是屈原的出生地,也是中國端午節文化最深厚的地方之壹。在中國的許多地方,只有壹個端午節,但在秭歸有三個端午節,第壹個端午節在農歷五月初五,大端午節在五月十五日,最後壹個端午節在五月二十五日。每到端午節,秭歸人都要用自己獨特的方式紀念屈原。端午節詩歌會歌頌屈原,會舉行龍舟比賽紀念屈原,會舉行儀式向屈原致敬。另外還有掛艾葉,插菖蒲,吃粽子,喝雄黃酒。

在端午節期間,中國東部的江蘇和浙江省的人們喜歡在晚上劃龍舟,裝飾燈籠,進行豐富多彩的旅行。場面感人,有趣。貴州苗族在農歷5月25日至28日舉行“龍舟節”,慶祝插秧勝利,祝願豐收。雲南傣族人在端午節比賽,紀念古代英雄。

除了中國大陸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外,臺灣在清朝乾隆年間也有賽龍舟的活動。當時,臺灣省的行政長官江在臺南市的福克吉半月池舉辦了壹場友誼賽。現在,在臺灣省,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都要舉行龍舟賽。在香港、澳門等地,賽龍舟的習俗也很盛行。

從紀念伍子胥說起。

流傳於江浙壹帶的端午節第二個傳說,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伍子胥。著名的楚國人伍子胥和他的父親、兄弟都被楚王殺死了。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到吳國幫助吳國伐楚,在五戰中進入楚國都城郢城。當時楚平王已經死了,子胥挖了壹個墳墓,鞭打了300具屍體,為殺父仇人報仇。吳王何璐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承了王位。吳軍士氣高漲,被越國打敗。越王勾踐求和,夫差答應了。子胥建議徹底消滅越國,但夫差不聽。吳被越國屠殺,被越國收買。他被讒言陷害,夫差相信了他,給了他壹把劍,子虛死了。子胥,忠臣,視死如歸。臨死前,他對鄰居們說:“我死了以後,要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吳京東門上,看著越軍進城,消滅吳。”然後他自殺了。夫差聽後大怒,於五月五日將子胥的屍體用皮子包好,投入江中。因此,據說端午節也是紀念伍子胥的日子。

出自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了紀念東漢時期(公元23-220年)孝順的女兒曹娥救了溺水的父親。曹娥,東漢上虞人。她的父親在河裏淹死了,幾天都沒有看到她的屍體。那時,孝順的女兒曹娥只有十四歲,日夜在河邊哭泣。17天後,他也在5月5日投河自盡,5天後撈出父親的屍體。這就被傳為神話,再傳到縣衙總督那裏,縣衙總督把它立為碑,讓弟子韓丹春作悼詞。

孝女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有金所作碑。後來,為了紀念曹娥的孝心,在曹娥投江的地方修建了曹娥廟。她居住的村莊被重新命名為曹娥鎮,曹娥去世的地方被命名為曹娥河。

圖騰祭祀起源於古代越族

現代出土的大量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在新石器時代,長江中下遊地區存在著壹種具有幾何版畫和陶圩特征的文物。據專家推斷,殘存的氏族是歷史上崇拜龍圖騰的氏族——百越氏族。出土陶器上的裝飾圖案和歷史傳說表明,他們有不斷紋身的習俗,生活在壹個水鄉,並把自己比作龍的後代。其生產工具中,有大量的石器,也有鏟、鑿等小型青銅器。作為日常用品,用於烹飪食物的印花陶鼎是他們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誌之壹。直到秦漢時期,越人仍有100多人,端午節是他們創立的祭祀祖先的節日。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融入了漢族,其余的則演變成了南方的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