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食譜 - 健身之道?“總是想做點小工作”

健身之道?“總是想做點小工作”

生命在於運動,但運動也要掌握好尺度,不是運動時間越長越好,運動強度越大越好。那麽如何把握這個運動尺度呢?

藥王孫思邈說:“道家的養生之道,自然之道,總要費壹點力氣,可是強起來太耗力氣了。且流水不腐,家不尷尬,故亦因其動。”

“少勞動”是指運動強度較小。“總想少幹活”就是人要經常鍛煉,養成喜歡運動的習慣。但是運動的時候要記住,無論做什麽運動,“精疲力盡”和“強到無以倫比”都是不可取的。壹個人運動到汗流浹背,筋疲力盡,已經是“極大的努力”,那種咬咬牙挑戰身體承受力的運動,只會傷害身體。

孫思邈用了壹個比喻來形容養生的道理,雖然他在這段話裏沒有明說,說它的道理就跟“流水不腐,家人不咬人”壹樣。

孫思邈的“少力養生”原則,即“少力養生”,源於中國古代對人體生理病理的科學認識。

《呂氏春秋大禹》說:“凡人有三百六十節,九竅,五藏(臟),六腑(腑),皮之欲與之比,血之欲與之通,筋骨之欲固,心神之欲和,精氣之欲行。如果是這樣,疾病就沒有生存的地方,邪惡就沒有生存的理由。”

《呂春秋·大禹》這段話說明,健康的人體應該是皮膚細膩,筋骨強健,心誌平和,氣血精氣運行於全身。壹旦氣血不暢,就會導致各種疾病,所以保持氣血通暢是養生防病的主要目標。

那麽如何才能保持血液暢通呢?那麽就只有“體力消耗”了,也就是體育鍛煉。只有“體力消耗”才能使氣血通暢。但“體力消耗”並不是無節制的運動,因為過度的運動會使人消耗過多的氣血,產生所謂的“五痛”“六極”。所以在《黃帝內經》中,古人提出了“孜孜不倦”的運動尺度。

這壹運動尺度又被三國時期的名醫華佗進壹步細化。沃倫強調他不應該過度運動。他對弟子烏普說:“我有壹技之長,五禽戲...我身體不開心,就開始打小鳥的遊戲,汗流浹背,身體輕飄飄的,想吃東西。”

華佗認為,當運動達到“出汗”,即衣服微微濕了,此時就應該停下來,再塗上爽身粉,身體會感到輕松方便,胃也會想吃東西。

孫思邈的“小勞動養生法”就是在這些前人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此外,孫思邈還明確提出,運動要以“出汗”為基礎。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壹書中說:“修性情之道,不在久行,久立,久坐,久臥,久視,久聽。蓋血傷久,氣傷久,骨傷久,肉傷久,肌傷久。”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也詳細記載了許多少勞動養生的具體做法。如搓臉、搓腹、搓耳、搓牙、搓鼓、搓腰等。在按摩;老子的導法,華佗五禽戲的導法;理氣法,胎息法等。從而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小勞動養生”體系,對後世的運動養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孫思邈總結出的“小勞動養生法”,讓無數後人受益,這個方法也讓孫思邈本人受益。據《唐書》記載,孫思邈年近百歲時仍“耳聰目明”,孫思邈本人也成為古代最年長的名醫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