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食譜 - 徐建明的藝術觀。

徐建明的藝術觀。

中國畫的歷史走向是由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和中國畫自身藝術規律的發展形成的,具有綜合性的文化推力。它包含了畫家的個體差異和愛好,導致了每個歷史階段特定的藝術表現形式。這是不可避免的偶然性。

畫家的意識形態決定了他的審美理想、審美觀念和審美方式。不同的時代和對審美對象的不同關註,使得審美對象不會以同質的形式出現。由此產生的藝術風格是主客體有機結合在壹定時空的具體反映。

“古筆墨,新形”是當下中國畫的發展方向,這是壹個亙古不變的學術命題,也是中國畫發展的必由之路。從藝術形式的獨特性來說,要註重筆墨的後天修養,註重對新意象的攝取、消化和融合,使之具有前所未有的結構形式,不排斥和區別於古代筆墨的本質。這應該是今天中國畫真正的時代。

提出“古琦筆墨”並不是要今人變古人,而是通過幾十年對古代藝術形式的研究,獲得中國畫藝術的基本血脈基因和科學靈活的表現方法。包括天人合壹的思維方法和筆墨由素描到點的發展規律。這個過程不能有壹點虛榮和貓膩,也充滿了開悟的崇高和艱辛。簡而言之,這是壹個令人愉快的負擔。筆墨的“古”,來自於從古至今千千萬萬畫家的文化積澱。取其“古”,其實是為了傳遞燃火、立高境界的追求目標。在壹個古今參照系裏,保持心的開放,感情的開放。從自我認識的過程中建立健康健全的中國畫生態。

所謂“新形”,就是以“古筆墨”為基礎的造型塑造。通過未被古人涉及和已被古人涉及的自然形象,進行全面的描述和選擇。沒有被古人描述過的形象要求其合理性,被古人描述過的形象要實現其古典性。兩者相互聯系,形成壹個新的形態系統,包含著筆墨可以轉換的形態空間,盡可能地表現出來,以“意”寫國家,以“意”造境界。自然形成中國畫新的藝術語言。

綜上所述,我認為今天的中國畫應該具有以下內涵特征:

1,“和”:和諧、質樸、吉祥,生活空間有安全感,境界寬廣,有旅遊生活的地方。在文化形態上,可以來回延伸,自然過渡。

2.“德”:仁者以德而生,不為弊,不為另類。跟別人* * *壹個生存* *的知識標準,不要以驚訝和荒謬的形式嘩眾取寵。

3、“清”:無濁氣,明凈,亂中見光。不是品質,華麗優雅,簡約而不死板,死板,來來去去,傳承發展仿佛有壹股清流。

4、“正”:高而不失雅,降而不惡,宏大莊嚴,取中不斜,遠而廣之,以容待之,納自然,高潔正直,喜奇險,實。

5、“逸”:不諂媚,取自適之氣,不為物累,不為己悲,得自然之真氣,閑而不懶,靜而空,頓悟,誌存高遠,放下江湖,隨遇而安。

6.“老”:底子尚古,博大精深,不浮不躁,富貴厚重,清麗單薄,古拙細膩,冷清悠遠,古癖不僵,活潑不輕狂。

這樣的內涵是對每個畫家的綜合要求,也是對欣賞者的要求。否則不足以展現壹個大國的當代高度和悠久的歷史文化。人對世界事物的認識有壹個過程,“筆墨”也是如此。從無知到有識,是壹個漸進深入的過程,理解“筆墨”必須經過實踐。

中國畫從墻上的壁畫開始,再到絹紙上的卷軸形式。壹是以線立象,以線傳神,通過動物筆觸畫出各種線條痕跡。唐代以前的畫幾乎都屬於這壹類。“六法論”中的“用筆為骨法”是指用筆畫線的方法掌握基本的筆法原理,其中不使用墨汁,因為當時不是繪畫技法。強調“骨法”是用筆的壹大特色,被認為是畫出生命氣息的必由之路,是筆法的實質性體現。人無骨不立,不立則看不到生命力。所以“強其骨”才能顯示其生命力。所謂元氣和骨頭都準備好了,壹個生動的形象就開始了。

呂鳳子先生在《中國繪畫研究》壹書中說:“骨法也是中國畫的專有名詞;它是指在繪畫中以筆觸作為意象的主幹,同時又作為意象內部基本形式的基本內容。因為作者在臨摹真實的形象時必須賦予臨摹的形象某種意義,表達自己的感情,也就是對某種意義的某種感情,直接來源於臨摹的形象,作者的感情在塑造的過程中已經與筆法融為壹體;筆所到之處,無論是長線還是短線,都是壹個個短點,從壹個點展開的壹塊塊,成了情感活動的痕跡。”這段話基本講了筆在中國畫中的重要地位,從中可以看出,筆法的確立是壹種將感情轉化為藝術形象的技巧。而不是附在圖像形式上的“工具”。唐代張彥遠說:“脊梁之形,全在意,而在筆。”這是事實。用筆的歷史就是中國畫發展變化的歷史。從用筆到用墨,中國畫已經形成了壹個正式的體系。如果離開這個體系,只能說明我們對中國繪畫方法的無知。

在中國畫中,用筆的方法可分為中鋒和邊鋒兩類,還有反鋒法。其實就是用筆的方向,不能和用筆的兩個範疇相提並論。中心劃筆,筆尖總是不偏不倚地運行在線的中心,造成線條圓潤飽滿。例如,在書法中,中心分為兩種:圓筆(包裹前面)和方筆(鋪平前面)。前面是印,後面是官。此外,舉、壓、反的方法多種多樣。能夠傳神,寫意,線條深刻而簡單。用筆,側面正面可以自由表現,正面有散有聚。正面偏向壹側,筆管傾斜。跑完之後線條粗細差別極大,能形成塊面,多是為了宣傳塑形。中鋒和邊鋒都可以反方向使用,變化加大。再加上重要性和緊迫性,墨幹墨濕,層層相加,筆中變化窮盡。以上我所說的,其實是中國繪畫幾千年來最基本的筆法,但很少有人能正視這種方法。第壹,對於初學者來說不知道它的內涵;第二,學過但不能理解其內涵;更何況,把用筆當成自己的不作為,就等同於用筆壹般。甚至不屑於用筆的基本方法,或者止步於初嘗,無法深入,所以沒有好壞之分。

其實最基礎的方法也是最高層次的方法,不過是壹個認識層次而已。這就是中國畫筆法的魅力。有了筆法,就有了筆墨的運用,以及筆墨兩種形式的完美結合。

如前所述,鋼筆的變化,鋼筆的運行形式,物體的線條,都是用墨水的痕跡在紙上表現出來的。墨色的變化取決於水,水的多少取決於筆的吸附,這是壹個完整的整體。而“用墨”需要在運筆的前提下進行。筆不運化,墨不明顯,這是壹個基本的道理。如何運筆顯示了各種墨水的變化。筆墨水融於筆中。筆在運行的時候,它的速度的輕重緩急,筆的輕重,都是按照人的意願來的。人的情緒的波動,技巧的熟稔,都在墨跡中顯露出來。墨跡的形式語言是筆畫的線條。中國畫線條的塑造規律經過幾千年的積澱成為壹大特色,歷史、時代、民族、個人都有機地統壹在線條中。無論哪種線條都被歸類為筆墨的表現。

石濤《畫語錄》筆墨篇說:“墨之潑也有靈,墨之動也有靈。墨菲不可陶冶,其筆非命。”輸墨法是在用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用墨靠的是“養”,也就是訓練有素。用筆要看對生活和造型的熟悉程度,否則就沒有“精神”和“靈性”。墨和筆是分不開的。

到了筆墨的高級階段,藝術的魅力就出來了,那就是形式就是上帝,兩者通過筆墨自然地結合在壹起,像優美的音樂,流暢的文字,讓人在內心感受到獨特的快感。這種筆墨的視覺反映,只有在了解了筆墨,積累了壹些鑒賞筆墨的經驗之後,才能產生。對於視筆墨為陌生人的人來說,可能很難有這種視覺上的反映,所以懂筆墨的人只能在筆墨之中。

獲得快感和美感。時代的變遷會產生屬於那個時代的筆墨,這是中國畫筆墨發展中非常典型的現象。石濤的《筆墨當隨時代》就說明了這種現象,也提出了筆墨的時代問題。不僅僅是筆墨有時代的烙印,筆墨的烙印是存在的,這主要在於時代變化發展的結果,而當時的審美特征和要求促使筆墨的表現也隨之而來。另壹種是筆墨本身發展變化的結果。

唐代以前,筆墨讓位於色彩,線條多為速寫,筆墨不成熟。宋代以後,筆墨逐漸擺脫造型的從屬地位,通過各種筆法和墨法的確立,表現出筆墨的豐富性和抒情性。宋代的筆墨是多層次的,嚴謹理性的。很少隨意放筆塗抹。即使是梁書和木西的寫意也有其理性的痕跡。動筆必有因,是宋代筆墨的壹大特色。宋代沒有畫院偷工減料和野畫家的習慣。畫家尊重他們的意圖,追求完美的藝術境界。無論書院如何密集,野外如何簡陋,筆墨精煉,宏觀運用,都表現出了他們博大的情懷。這個時代的藝術思潮造就了它。時代的筆墨,後人顯然看得見。對於壹個畫家來說,是他自己創作的結果,是他那個時代的創作。他可能看不到明顯的時代特征,但壹定要把握住筆墨的創作規律,筆墨是形象的表現,體現時代的審美特征。

元代以後,筆墨的意象特征更加突出。幾乎擺脫了形的束縛,在對筆墨趣味的追求中獲得了超脫。最典型的例子是倪雲林。他的“逸筆散漫,不求形似,聊以抒發胸中之逸。”成為文人筆墨的高級表達。這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與宋代畫家相比,元代畫家的筆墨是壹個極大的解放。形與像的精神氣質,體現在筆墨的痕跡上。這個時代的特征,大多是屠呦呦被壓抑的內心與社會現實的矛盾。士大夫畫家逃避世俗,逃避習俗,與外國統治者處於精神對立,恐怕是壹個重要原因。可見時間和世代的烙印很深。

明代商業的興起,世俗的風氣都對筆墨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吳派的厚重飄逸和浙派的豪邁之風在短時間內成為時尚。他們繼承了宋元的筆墨傳統,重新認識了前代的筆墨,從模仿中獲得了形式上的滿足。筆墨雖精美,但原創較少,有的是筆墨大師,但並沒有什麽突出的筆墨創意。展現了明代這壹歷史時期獨特的審美特征。

明末清初,歷史似乎在重演宋末元初的局面。隨著外族的入侵和漢營的瓦解,壹批留守的畫家在亡國的痛苦中失去了感情,個人和家庭的命運使他們陷入了絕望的深淵。八大山人的從容淋漓,石濤的沈郁,西施的默默無聞,龔賢的深邃,鑒江的冷峻,筆墨的抒發,都化作了生命的情感,自然地流淌出來,失去了筆墨。沒有必要再面對這個世界。這個時候對制作書畫家就沒什麽興趣了。筆墨壹點點柔和,或幹,或潤,或淡,或酣暢淋漓,用壹支筆墨,來表達壹種人生感悟,這個時代真會捉弄人!

清朝復古思潮,滿清統治下社會的封閉穩定,筆墨自身的發展。壹批畫家模仿前人,在筆墨圈子裏反復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董其昌之後的四王。董其昌生於明末。他的主導思想是提出繪畫中筆墨的相對獨立性。“以徑之奇,畫不如山水,以筆墨之細膩,富貴山水不如畫。”從筆墨形式出發,發掘筆墨本身的形式美,並將其提升到與山川同等的高度,區別於宋代對山川山谷的表現和元代對性情的表現。在我看來,這種認識是筆墨發展的必然,帶來了兩個效果:壹是發展了筆墨的形式美,成就了壹個精致的墨妙;二是走向形式主義,脫離原著精神。四王的畫完全是在這種筆墨形式上展開的,筆墨形式被四王推到了相當的高度。其審美價值顯而易見。

近代以後,筆墨受到西方繪畫的影響,西方觀念的介入,使得筆墨形式處於兩種文化背景的評判之下。壹個是本土的,壹個是外來的,筆墨有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從上壹代傳承下來的筆墨有所解體。現代人以現代審美眼光看待前人,追求與世界壹般藝術流相壹致的表現語言,進行大刀闊斧的筆墨改造。尤其是20世紀末以後,筆墨幾乎被放到了最後的審判。雖然審判結果尚未落下帷幕,但“筆墨官司”卻如火如荼(但僅限於關註筆墨的圈子),由此產生的創作思潮卷入了壹場制作效果取代筆墨的漩渦,這在第九屆全國美展上體現得最為明顯。這個中國藝術展幾乎成了壹個沒有筆墨的大展,時代的筆墨表現幾乎消失了。不使用筆墨,只用其他的思路和制作方法。“筆墨形式”差到這種地步,是國學的衰落嗎?!但是,物極必反,這可能是藝術無法違背的規律。提出了筆墨的現代化。有壹句話很有道理:“傳統是過去的時尚,時尚是未來的傳統。”現代筆墨的流行,是時代之後筆墨傳統的延續。現代的筆墨要“現代”必須具備很多條件——它是觀念的更替,復古的、形式的、外來的等等。,而且要容納宏觀思維。二是民族文化的弘揚和與世界的交流要有機統壹;第三,營造筆墨的時代感,要滿足人類的基本審美需求,反人類的筆墨習慣於墨。否認筆墨的存在和發展,是虛無主義的表現。筆墨作為中國畫的主要形式,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這是必然的。藝術創作要有自己的個性,才能稱之為創作。眾多的個性構成了* * *,筆墨也是如此。筆墨的高級階段充滿了個性的痕跡,記錄了畫家在創作過程中的感情節奏,所以具有個性的筆墨是壹種獨特的結構,虛線就像壹個連續的有節奏的音符。這種抒情的意味發自心底,止於中間無雕琢痕跡,渾然天成。

社會給每個畫家提供的思想空間是壹樣的,但是每個畫家的人生經歷和生活圈子是不壹樣的,交織著各種矛盾,蘊含著情緒。夾帶在筆墨之中,呈現出豐富的內涵,是多變的。以山水畫為例。元代以前,筆墨多以表現客觀物象為目的。雖然它們各有特色,但並不顯眼和明顯,在丘陵和山谷之間留下了許多痕跡。在元代,心靈的抒發和筆墨的放縱表現出強烈的人性意識。假物傳情,物隱於筆墨之間,而筆墨的輕重、粗細、文場都很個性化,真誠地表達了畫家的人格取向,從每壹筆都透露出壹個情感的終點。如果妳不知道這壹點,妳可以說妳不懂元畫,不懂古人的良苦用心。元代的倪瓚和王蒙,他們的筆墨,壹個簡單,壹個簡單到了極致,不著色;非常密集,密集到很深。壹筆筆墨松飄逸,壹筆筆墨圓精。兩人的性格都表露無疑,造就了兩種不同的用筆方式,風格也各不相同。此外,黃與真武在筆墨上也有所不同。

他們的相似之處只在於他們在筆墨上的隱逸,他們不落俗套的風格,他們諂媚討好別人的風格。

筆墨的個性化還表現為對某種筆墨的強化和追求,這在明末清初的畫家身上尤為明顯。石濤擅長奔放的筆法,他喜歡寫山水。他題寫:“萬點惡墨惱我,幾筆軟痕笑北苑。遠的不知縈繞山水,近的又無數,只看得村裏的俗,發黴而死的是神仙……”這是壹首對筆墨自我掌握的頌歌,不從古人的圈子裏徘徊,隨心所欲的書寫,所以石濤的畫風因為筆墨而奔放,常常有壹種淋漓的感覺,然後有壹種漫不經心的感覺。這是石濤筆墨的獨特之處。八大山人的筆墨沈穩瀟灑。這是壹對矛盾。很難做到從容不迫,也很難做到從容不迫。壹個容易登,壹個容易浮。統壹在八大山人的作品裏。八大山人筆墨的個性是深情而不外露,即使有千韻,也不外露。具象和比喻的形式經過了八大山人的錘煉,筆墨經過了改造,重驕輕描,大意象輕雕。所以,筆中的舉、轉、行,就像大自然壹樣。有時用極簡的筆墨寫出非常豐富的內涵,意味深長,意味深長,顯示了八大山人個性化的塑造意識和表達意識。盡管如此,在筆墨上,還是沿用了傳統的筆法和墨法的規律,把個性包含了進去。

筆墨事業也是因為有很多創意的鑄造,五顏六色,完美無缺,充滿新機。正因為筆墨可以記錄生活的節奏,所以去挖掘、去混合,是很多彩的。無數個性化、集約化的生活亮點,通過筆墨留在人間。後人看了之後,感嘆緬懷前人,從筆墨中的味道,到先賢的思想軌跡。筆墨真的是靈魂的告白,壹種形式是無法穿透的。這些靈魂在歷史的舞臺上上演了壹出美麗的戲劇。個性與* * *的結合流傳至今,證明了美學的不可抗拒性,美學的原始性,美學的東方意識,美學的獨特性。

以上不是深思熟慮後的感受,只是隨緣思考,結合經驗和想象,記錄壹些感受,做壹些評論。最後,以詩歌作為結論:

畫中有風波,皆因筆墨。

很難說出口。

天地賦予人性,筆墨書寫靈性。

為什麽功利心,說不清。

應該是學術性的,應該是有據可查的。

知古即知今,知今即知明。

雖然與中外體有關,但屬於壹的本質。

邯鄲壹個蹣跚學步的孩子忘記了邁步,但還是爬了起來。

聖人能建國而學,今日開新路。

用西方為中國服務,保守壹點。

筆墨是永恒的東西,但不要為牛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