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在冬天的至日吃餃子,還有什麽其他的習俗?
但就精神表達而言,冬季至日節的意義遠不停留在味蕾上。作為二十四節氣的基點和中國壹年的開始,冬季的至日有著更加豐富多彩的節日禮儀和娛樂習俗,這些都經歷了數千年,只是後來被我們忽略或丟棄了。
先說祭天。
冬季至日祭天雖然是古代帝王的專利,但在表達天人合壹、敬畏天地、保家衛國方面仍有可借鑒之處。老百姓效仿皇帝祭天,形成了在冬季至日祭祀祖先的習俗。在我國許多地方,冬季至日祭祖的習俗壹直保持著。在銅川耀州,“冬季至日”被稱為“窖酒”。黃昏時分,普通人在郊區村莊外焚燒紙錢,為逝者縫補冬衣,表達對另壹個世界親人的溫暖關懷。在中國臺灣省,有在冬季至日做九層餅祭祖的習俗。象征吉祥的雞、鴨、龜、牛、羊等動物,用糯米粉揉成團,層層蒸制,以九層規格表達祖先在冬季至日的初心。在中國的節日譜系中,大概只有冬天的至日,皇帝祭天才成為壹個重要的儀式。在家國壹體的舉國體制下,冬季至日已經成為壹個至關重要的節氣和節日。
在節氣方面,二十四節氣是以冬季至日為基準的。隨著至日的入冬,立春決定在至日入冬後的第45天,民謠唱道:“冬天的至日離春天還有45天”;清明是在冬季至日後的第156天,民謠雲:“冬季至日百分之壹百六十清明”。就節日而言,有壹種說法是冬天的至日像壹年壹樣大。此外,許多人不知道冬天的至日曾經是中國壹年的開始。冬至日是周朝元年,漢武帝制定了《太初歷》,將元年定在正月,壹直延續至今。周朝用了相當長的時間才把冬季的至日作為壹年的開始,所以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冬季的至日壹度扮演了“年”的主角。即使在漢武帝把正月作為壹年的第壹年之後,冬季至日的習俗在民間仍然很盛行。在漢代,它被稱為“小年”和“冬季節”。在唐朝,冬天的至日還有七天假期。南宋時,冬季至日的節日氣氛比新年更熱鬧,有“冬肥夏瘦”之說。在明清時期,每年冬天至日甚至有盛大的皇帝祭天儀式。“冬天的至日有壹年那麽大”和“亞歲”等標題都顯示了冬季至日的獨特地位。
下面說說向老師學習。事實上,冬天的至日是中國最早的教師節。在古代,冬天的至日是開齋節,許多地方都舉行祭祀孔子的儀式。祭祀的是儒家的創始人孔子,禮儀是“釋菜禮”,即以素菜為祭,以芹菜、大棗、栗子、蔬菜湯等祭奠孔子。之所以選這個東西,是因為孔子為了彈琴充饑,被困在陳蔡之間,七天不吃飯。他的弟子顏回在戶外講解菜式,以示對老師的尊敬和留校的心意。
在冬季至日祭祀孔子的同時,師生們也要穿上衣服,舉行盛宴,熱鬧非凡。很多縣誌都有類似記載:“只要日子長,外地來的學生都會拜老師。”冬季至日上的“升師”習俗,極大地弘揚了尊師重教的傳統,在今天同樣具有重要意義。當然,冬季的至日又是教師任免的壹年。自然有人歡喜有人憂。
最後說九個。“三九寒天,三伏天熱”,在遙遠的古代,取暖技術遠沒有今天先進和普及,漫長的寒冷是最難熬的。進入冬季的至日,過冬成了冬天的核心問題。難能可貴的是,中華民族發明了“九”這個抵禦寒冬、期盼春天的方法。所謂“數九”,就是把從冬到春的81天分成9個9個單位,每天推進。這種逐漸變暖的氣候特征在99首歌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比如“99年走在冰上,99年沿河看楊柳”等等。再如《九九寒圖》,閨閣女子在筆墨的優雅中,壹步步度過漫長的冬天。這不僅僅是為了消除寒冷,更是壹種積極而富有哲理的生活態度。還有九式對聯,每聯九字九圖,每聯天天填。比如第壹副對聯寫的是“春掛春色,劉春染春色美”,第二副對聯寫的是“秋柿秋掛秋寄秋香”。壹副對聯寫完,春天就如約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