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藥理學的最新進展
對冬蟲夏草的研究發現,黃芪能顯著上調自然衰老大鼠皮層、海馬和紋狀體M膽堿受體和M1亞型受體密度的降低,還能調節老年大鼠血漿中環核苷酸的含量。老齡大鼠心肌β受體密度和T3、T4、皮質醇含量降低,黃芪、人參、枸杞含量升高。能改善肝硬化大鼠下丘腦加壓素系統的異常;能明顯改善腎病綜合征大鼠的血漿白蛋白水平、腎小球濾過率和尿鈉排泄量。能顯著增強環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小鼠的細胞毒性,並可能通過調節巨噬細胞C1q的分泌功能增強免疫和抗腫瘤作用。還發現黃芪煎劑和含黃芪的小鼠血清均能促進小鼠脾淋巴細胞的增殖、混合淋巴細胞的培養反應和IL-2的產生。冬蟲夏草水提物可降低正常心肌細胞內Ca2+濃度,減少缺氧復氧時細胞內Ca2+超載現象,明顯降低缺氧復氧時細胞內脂質過氧化。紅參對預防高血壓性視網膜動脈硬化有重要作用。能保持內皮細胞膜的完整性、細胞器的結構和內皮細胞分泌的各種血管擴張劑的正常,抑制平滑肌細胞的異常增殖,擴張血管,降低外周阻力,調節血壓。地黃能明顯抑制皮質酮誘導的“陰虛”模型小鼠巨噬細胞ia抗原的高水平表達,降低其抗原提呈能力,從而表現出壹定的免疫抑制作用。丹參註射液能明顯減輕大鼠缺血再灌註引起的腦水腫,降低大腦皮層和海馬丙二醛含量,提高過氧化氫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還原型谷胱甘肽、三磷酸腺苷含量。復方是中藥的主要形式。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運用現代科學手段,對古方和現代經驗方進行多指標的系統藥理學研究,可以在更深層次上揭示方劑的治療原理,有效指導臨床用藥和中藥新產品的研究創新。中藥復方在藥效學、藥代動力學和分子藥理學方面取得了良好的進展。
古方藥理研究有幾十種,其中桂枝湯、六味地黃湯、四君子湯、四物湯、大承氣湯、補中益氣湯、當歸補血湯等研究較多。在古方研究中,更多的是探討方劑的作用機理,傳統的方劑功效描述被賦予了現代藥理學的內容。如桂枝湯可能通過影響胃腸運動的胃泌素、胃動素和P物質,抑制下丘腦和胃腸道胃腸運動的生長抑素和血管活性腸肽的含量來調節胃腸運動;桂枝湯能不同程度地抑制10株呼吸道感染相關病毒的細胞病變作用,其含藥血清能抑制單純皰疹病毒等4株病毒對Hep-2細胞的增殖。隨著劑量的增加,造血祖細胞集落數明顯增加。以六味地黃湯為整體,以活性評價為指導,從六味地黃湯中獲得具有免疫調節功能的活性部位,調節th和TC的功能。這些研究在壹定程度上解釋了方劑的作用原理。經驗方的藥理研究更為廣泛,其研究內容多結合新藥研究的相關要求,側重於療效和安全性評價。很多藥方已經或即將開發成新藥。
配伍是中藥的特點和優勢。用藥理研究方法觀察方劑配伍與藥理作用變化的關系,探索方劑配伍規律,仍是復方藥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雖然加減藥味法和正交設計法仍是主要方法,但在應用上也有了顯著的改進。采用了壹些新的方法來更好地分析方劑的配伍。1999年,復方配伍規律基礎研究被列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研究項目,強調利用高科技手段探索方劑物質基礎,綜合分析配伍、化學成分變化、藥理作用之間的關系,明確配伍內涵,成為新的探索方向。生脈散復方化學動態變化與藥效學關系的研究表明,多種藥物配伍後藥效學的變化可能與新物質的產生有關。以方劑物質基礎的研究為重點,著眼於方劑配伍理論與現代藥理相互作用理論的結合,將物質基礎的分析與藥理作用的觀察相結合,從方劑的單味藥、化學部位、化學成分三個層面探討方劑配伍與物質基礎變化的關系,探討方劑配伍與藥理作用的關系, 從整體動物、器官、細胞、分子生物學四個層面改變物質基礎和藥理作用,這已成為復方配伍研究的基本思路。 中藥的品種、產地、采集季節、儲存條件、劑量、劑型、給藥途徑等都對中藥的功能有重大影響。
(1)中藥元素(原植物、動物、礦物)的影響
絕大多數中藥材產自中國,少數為移植或進口。在品種上,歷代本草著作也有頻繁增加。很多草書指出了歷史上中藥品種的混亂。因此,進行認真的考證、分析和鑒定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中國使用的傳統中藥如貫眾、獨活和厚樸來自20多個不同的物種和屬。同壹種中藥大青葉在不同的地方使用,如蓼科蓼屬、十字花科松屬、爵床科馬蘭、馬鞭草科大青葉等。,藥用部位也不同於葉和帶葉莖。而且異物同名的現象也很普遍。因為品種不清,化學成分含量和藥理作用都不壹樣。
(2)中藥材產地和采收期的影響。
人參a)中藥的起源:藥材的起源與藥物的質量和療效有著直接的關系,歷代醫家都很重視,自古就有“道地藥材”的說法。中藥多為植物藥,其自然生長環境具有地域性。各地區的土壤、水質、氣候、降雨等自然條件可以影響藥用植物的生長、開花、結果等壹系列生態過程,尤其是土壤成分可以影響中藥內部成分的質量和數量。據神農本草經“何時何時造,何時熟,何時地出,是真是假,陳新自有其法”和《新修本草》說:“若離其原土,質同而效異;善於采摘是壹件似是而非的事。”都強調產地。不同產地,同壹種植物含有不同的有效成分,導致藥理作用不同,臨床療效不穩定。比如長白山的野山參、東北各省的園參、韓國和日本的園參,不僅總皂苷含量不同,皂苷單體也不同。再比如吉林省七個產地的人參莖葉中的人參皂苷含量,含量差異相當懸殊。不同產地、不同加工方法的人參提取物產量不同。
b)采收期:不同植物的根、葉、花、果、種子或全草都有壹定的生長和成熟,所以采藥時間的采收方法因中藥的品種和藥用部位而異。中國幅員遼闊,從寒帶到亞熱帶,氣候差異很大。因此,采藥時間應因地制宜,但藥用植物應在互作效應最高時采收。有效成分的含量因生長季節不同,藥用部位不同而不同。如人參皂苷含量在8月後最高,麻黃生物堿含量在秋季最高,槐米蘆丁含量在芽期最高,青蒿青蒿素含量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芽出現前為高峰,應在開花前采收。有些植物開始有芽的時候,揮發油的含量就高。古人采藥全憑經驗,《本草筆記·序》說:“采藥時,二、八月采根料,謂早春津液始萌,枝葉未洗,故力壯;秋天,枝葉幹枯,津液流下……”《本草綱目》說:“熟而味純;葉才新,力大。”以蒲桃的降壓作用為例。5月開花前采摘的葉片對動物有很強的降壓作用,而開花後采集的葉片降壓作用較弱。以人參為例,季節變化對園參根中皂甙和糖的含量有顯著影響,因此采收應在6-9月,而不是冬季。
(3)藥用部位的影響:不同藥用部位所含化學成分的質量和數量可能不同,因此其藥理作用也不同。對不同產地的白參和紅參不同部位的人參皂苷含量進行了比較研究,發現差異很大。再比如麻黃中生物堿的含量,麻黃莖髓中最高,麻黃的節中較少,根中沒有生物堿。
(4)存放條件的影響:《本草經》上說:“凡藥都要防備。如果不通過陰幹徹底除濕,就會爛掉、腐爛,必然是壹場災難。”儲存不當會導致黴變、變質、失油、蟲蛀,直接影響藥理作用和醫療質量。因此,要選擇合適的堆放場所,加強倉庫管理,註意特殊藥材(如貴重藥材、芳香類和膠質類藥材等)的保管。),並定期檢查,防治害蟲。存放不當還會導致含有揮發油的藥材(如樟腦、冰片、麝香)氧化、分解或自然揮發,從而降低藥效。由於儲存時間長,有些成分會被酶分解。
(5)炮制的影響:炮制前後,藥材的成分和數量會發生變化,藥理作用和臨床療效也會有所不同。從臨床經驗看,《本草綱目》曾指出:“酒興;生姜發散;入鹽去腎軟堅;將醋註入肝臟止痛;乳系統潤燥生血;蜂蜜又甜又慢……”
小鼠中藥炮制從以下幾個方面影響藥理作用:
(1)減毒,解毒。比如半夏“讓人嘔吐,卻讓人下廚。”半夏對胃黏膜有強烈的刺激作用,所以引起嘔吐;姜半夏表現出止吐作用。
(2)協同作用,如杜仲含有大量的杜仲膠,而生杜仲的有效成分很少;炮制後膠質被破壞,所以炒過的杜仲湯降壓作用比生的更強。
(3)改變藥材成分,強化或突出某種作用。比如生大黃主要是瀉下作用,但炮制後的大黃抗菌作用很強。
(4)改進切割工藝,增加功效。藥材的炮制過程可影響其內部成分,與其藥理反應的性質和強度直接相關。
(6)劑型和制劑的影響:同壹種中藥制成不同的劑型,往往因制造工藝和給藥途徑不同而影響藥物吸收和血藥濃度,與藥理作用的強弱直接相關。《神農本草經》指出“藥性包括丸、散、開水、酒漬、膏、湯,壹物兩宜,有的不能煲湯喝,不可與藥性相違。”說明古人早就註意到了劑型對藥效的影響:如枳實或青皮煎劑口服,並無高血壓的記載,但制成註射劑靜脈註射時,有很強的降壓作用。
《本草綱目集註》記載的“合藥配法”,對藥物平衡、切制要求、劑型、制藥方法,甚至蠟、蜜都有壹定的規定。現代藥學要求更高。即使是同壹種中藥或復方,劑量相同,劑型相同,但各個藥廠生產制劑的工藝不同,療效和毒性往往也不同。甚至同壹工廠不同批號的產品也不壹樣。為保證不同藥廠生產的同名產品療效相同,應采取壹定措施加強質量控制。制劑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的規定或省市衛生局批準的藥品標準執行。對中成藥制劑的規範和統壹產品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機體因素也是影響藥理作用重要因素,包括生理條件、病理狀態等。
(1)生理條件的影響:體質、年齡、性別、情緒等。對藥物的功能有很大的影響。中醫強調稟賦不同對藥效的影響。意味著遺傳因素和體質在抗病能力和藥物反應上有很大差異。臨床上還存在壹種現象,即壹種藥物的治療劑量在不同種族或個體之間相差很多倍。這種物種或人種之間的差異稱為物種或人種差異;個體之間的差異叫做個體差異。不同年齡對藥物的反應不同。兒童和老人對藥物的反應與普通成年人不同。兒童期處於發育期,許多器官和系統發育不完善,老年人肝腎功能普遍下降,會影響藥物在體內的代謝和排泄功能,因此應適當減少劑量。中醫認為,老年人身體虛弱,對藥物的耐受性較弱,應減少用藥攻病;兒童楊燦不能被嚴重補充,所以兒童不應該使用人參和鹿茸突然補充。不同性別對藥物的反應也有明顯差異。女性壹方面因為體重差異,另壹方面因為激素的影響,對某些藥物的敏感性不同。如丁坤丹、調經丸、烏雞白鳳丸適用於婦科;而催吐劑和瀉藥對孕婦是禁用的。情緒和精神狀態對藥物的作用也有影響。所謂七情,如喜、怒、憂、思、悲、懼、驚,對藥物的作用有明顯的影響。
黃芩另外,藥物存在兩種個體差異,定量和定性。藥理學上有所謂的高敏感性和耐受性;也有極少數患者對某些藥物有過敏反應。如口服人參糖漿、靜脈滴註生脈液等。,有過敏反應的報道。
(2)病理狀態的影響:病理狀態也會影響藥物的作用,如黃芩、穿心蓮等,對降低正常體溫沒有作用,只有發熱患者服用後才有退熱作用。再比如五苓散,在實驗中對狗和小鼠沒有利尿作用,但在臨床上對水腫、排尿不利的患者有利尿作用。肝腎疾病,功能減弱,可影響藥物在體內的代謝過程,往往延長藥物的作用時間。還有從人工發熱動物模型中篩選出的具有解熱作用的中藥,臨床上給患者使用效果並不理想,如穿心蓮;還有壹些退燒藥對患者非常有效,但實驗結果不壹定理想,比如白虎湯。這也說明動物模型和人類疾病還是有壹些區別的。環境對藥物的影響也是眾所周知的。比如地理條件、冷暖氣候、飲食起居、家庭環境、居住地點等都對人的健康有很大影響。當人受到環境的壓抑時,可以直接影響藥物的治療效果。壹般四肢活動時,腹部臟器血流量減少,不利於部分腹部疾病的恢復。此外,當肺部發炎時,如果被迫過度工作,炎癥會擴散到周圍組織,病情會惡化。
根據生物活動的晝夜節律,體溫、腎上腺素和皮質激素分泌的晝夜節律波動往往與外界環境的晝夜節律變化有關。這種晝夜節律常見於藥物的作用中,如附子、烏頭。通過測定烏頭堿的含量和參附註射液的急性毒性,證實動物的感受性存在晝夜節律。烏頭堿的毒性在中午最高(13) (66.7%)。最低(13.3%),兩組差異顯著。參附註射液靜脈註射後LD50中午為9.8629/kg,中午為8.308/kg。再比如雷公藤的乙酸乙酯提取物是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在24小時內每隔4小時在不同的時間分組給小鼠服用。觀察給藥後壹周內的死亡率,發現其毒性具有明顯的時間節律性。中午12給的人死亡率最高,20點到第二天早上8點給的人死亡率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