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國成縣散文
成縣在古代是龔宇永州的領地。周文王成了中國的南方,後來的孝王使妃子歸秦,養馬而亡,土地歸秦。春秋時期,是白馬邊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中國,使之成為天下三十六郡,成為隴西郡,史稱邊霞道。武都縣初設,改屬縣,仍稱邊霞路。漢元豐五年(公元前106年),設刺史十三州,武都縣隸屬益州刺史。宋元嘉十九年(442),平秋池入宋,遷周琴南部武都縣。北魏太祖七年(446年),初建丘遲鎮,並劃歸縣城。西魏第二年(553),南周琴改為澄州,初設銅鼓縣。
成縣的歷史文化遺產《西遊記》舉世聞名。《西陲賦》,全稱《漢陽阿陽西陲賦》,位於甘肅省隴南市成縣城西13公裏的天凈山腳下。這裏青山相對,中流有溪,潭水如珠,懸崖上還留著古棧道的痕跡。《西遊記》中的摩崖碑高220厘米,寬340厘米。碑文為《惠安西表》,正文刻有20行385字。碑文為韓立,每字約4厘米見方,筆畫流暢蒼勁。碑文記述了東漢武都郡知府李明的生平及其作為地方長官的政績,贊揚了他帶領人民向西開窄路,造福人民的道德政策。
《西廂記》的碑刻和書法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和臨摹欣賞價值,曾在中日兩國掀起《西廂記》研究熱。碑上12行、142字的碑文,是當時隴南成縣人邱靜所刻。當代著名國畫大師李可染在摩崖碑右側題詞《西廂記》。文字右側刻有黃龍、嘉禾、白鹿、木蓮裏及承露之人的形象,稱為“益池五瑞圖”,象征在李明執政期間,官民和睦,五谷豐登,民樂居之,是對碑文形象的補充。
經中國書法家協會和有關專家、部門綜合評定,2065438+2005年8月,正式決定將成縣漢代摩崖石刻《西行曲》命名為“中國書法紀念碑”,這也是該活動開展以來,中國書法協會在甘肅省頒發的第壹座書法紀念碑。
隨著漢代摩崖石刻《西狹賦》被命名為中國著名書法古跡,不僅給隴南成縣多了壹張宣傳名片,也極大地推動了隴南成縣與甘肅民航房地產投資有限公司簽署的全域旅遊戰略合作協議的落實,計劃投資20億元建設“中國成縣西鹹賦文化養生小鎮”。同時,也為隴南成縣實施“壹區兩域”建設布局,發展全域旅遊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撐。必將把“西辭窄”書法展打造成甘肅省乃至全國有影響力的文化展,為把隴南成縣打造成“中國書法之鄉”和“中國書法協會創作寫生基地”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雞峰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成縣西南15km處,雞峰山位於西秦嶺余脈惠城盆地中部,海拔1917m。綿延20多公裏。雞峰山占地12583.5畝,有喬木灌木55科100屬200余種,以松、竹為主。有102科,446屬,1296種水果、油料、香料、蜜源、藥用和觀賞植物。植被覆蓋率高達90%以上。雞峰山自古就被列為縣城八景之壹,有“隴右小峨眉”之稱。雞峰山是壹座以傳授佛教為主的宗教文化建築群。雞峰山自古以來就是甘肅、陜西、四川的佛教名山。65438+1999年5月,國家林業局宣布其為國家森林公園。
杜少陵寺,又名杜公廟、杜甫草堂,為紀念唐代大詩人杜甫而建,位於成縣東南3.5公裏的鳳凰山下,倪青河兩岸。杜甫在成縣寫了《龍門鎮》、《石洞》、《雞草嶺》、《瓦匠山》、《鳳凰臺》、《萬丈潭》、《住在甘源銅鼓縣的七首》、《發銅鼓縣》等十幾首詩。
蘇宗二年(公元759年),杜甫因說出實情觸怒了皇帝蘇宗,被迫離開朝廷。他帶著壹個家庭,和逃難的饑民壹起,向西去了周琴。當時,在距離周琴壹百多裏的銅鼓縣(今甘肅隴南市成縣),有壹個被杜甫稱為“好老爺”的縣令。當他聽說杜甫已經到了周琴,他熱情地邀請杜甫定居下來。這位“良師”不是崇拜杜甫的詩歌才華,也不是出於憐憫而收留杜甫。他誤以為杜甫壹直是皇帝身邊的拾荒者,是可以到達聖庭的人。他和杜甫交朋友,是為了讓他將來自薦。但是,當他遇到杜甫,知道杜甫不可能推薦他,而可能牽連到他的時候,就用壹頓飯把杜甫打發走了,再也沒有和他說過話。因此,杜甫不得不在銅鼓縣龍飛峽谷旁搭起壹個簡陋的小屋,以橡樹栗子為食,過著艱苦的生活。
杜甫在隴南生活的壹個多月裏,寫了《法凈寺》、《龍門鎮》、《鳳凰臺》、《兩當縣吳氏禦江樓》等二十多首詩。在他旅行前後的順序中,《同谷七首》是最著名的代表作,它向我們展示了盛唐的巨大變化。由於他對社會生活許多方面的特殊敏感,他的作品充滿了人情味,使人感到悲傷和難忘。在這些詩中,他痛惜人民的苦難,為山河的破碎感到悲傷,對政府征收的重稅感到憤恨;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突破了儒家忠君思想的束縛,在極度抑郁中尋求壹種精神力量來支撐自己。
這首七言律詩真實生動地記錄了詩人壹家被困同壹山谷時的艱辛生活。描述了壹個家庭的可怕經歷和骨肉分離的巨大悲痛。詩人描述的人生是:吃不飽,“拾橡栗必罰,黃渡無廟山雪”;其衣不蔽體,“短衣數蓋不住脛,手腳凍死”;其居荒涼破敗,“青蒿古城開不了雲,白狐跳梁黃狐立”;其外貌衰老,“百頭發垂耳”;其姿弱,“身不名而身老,三人瘦誰壯”;他的情緒悲觀絕望。“男人呻吟,女人默默歌唱,西風為我從天而降”;其去向飄忽不定,“三年饑荒山。”作者在詩中既強調了自己的客居地位和悲慘生活,又從家國兩方面揭露了當時宮廷中蛇遊的畸形政治現象,還感嘆和呼喊了自己野心的不公正。
難以割舍的文化情結,讓隴南人忘不了杜甫。成縣將杜甫居住的地方擴建為杜甫祠堂,後改名杜甫草堂,成為隴南重點旅遊項目和難得的人文景觀。其實杜甫只在這裏住了壹個多月,並沒有建房間。為什麽他能說“唐”?只是紀念詩人的壹種方式。杜甫的100多首隴右詩,繼杜甫的“三官”、“三別”之後,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都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度,對後世詩歌創作和研究批評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是壹部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優秀作品。
成縣歷史文化名人眾多,有邱靜、韓德、邊霞等。好的文學作品,漢建寧皇帝是武都郡的追隨者。建寧四年,建寧知府李明在西邊開了壹條窄路,在荊刻石。次年,對居(今陜西略陽)的分析完成,復作賦記其始末。《西廂記》是壹幅摩崖石刻,由景所寫,並手書。著述和書籍都是古雅的,唯獨《史記》中沒有荊這個名字。很遺憾。仇恨是壹個很長的詞,它區分人。靈帝建寧於公元172年(西平元年)任武都縣令,在對其住所的分析中成為橋梁,被贊為書。書法是必須的。以粟,不知其居裏姓。公元901-904年(唐昭宗天後年間),皇帝隨朱溫之亂遷都齊國,後主何狩獵過度,在兩府外百裏處飛赴埃及。銅鼓子在青牛對面走著,寫著東西,吟誦著《五子之歌》。想了想,秦王被相機暗算,此事不了了之。皇帝回到長安,派使者去叫他,逃走了。所以隱名為漢陽某灌溉園。張巍 ,字,宋成人,別號“張”和“張鸛眼”。當初選擇的是前軍騎兵,和金人打了很多勝仗。後掌管副都漳州,並遷至綿州控制,屢立戰功。攻打周琴無效後,他停止戰鬥,死在利州,最後被揚州觀察。張謇,本名柯廷,生於慶城縣張旗寨,嘉慶年間為辛酉科進貢學生,被官方任命為刑部壹等官。他被嘉慶帝尊為“老師”,被嘉慶人譽為“夜清燈”。他是嘉慶年間著名的北京官員。
成縣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隴南的天府之國,已知植物種類1958種。主要糧食作物有冬小麥、玉米、大豆、土豆、蕎麥等。,而且歷史上壹直是隴南的糧倉。經濟作物主要是冬油菜、大蒜和多種四季蔬菜;經濟林水果主要有核桃、柿子、櫻桃、栗子等。,以及天麻、茯苓、杜仲等珍貴藥材和千余種藥用植物。
動物54種,包括梅花鹿、豹、熊、畫眉、錦雞等野生動物。
中國已探明的金屬礦床有鉛、鋅、金、銀、鐵、錳等17種,其中鉛鋅儲量較大,居中國第二大鉛鋅礦帶,地質儲量約11萬金屬噸。成縣已建成以鉛鋅為主導的建材、釀酒、農副產品加工、能源化工五大產業體系。
成縣民俗文化豐富多樣,獨具特色。
流行於成縣各地的舞龍,造型獨特,氣勢非凡。除了獨特的舞法,龍燈的制作技藝也不同於壹般的龍燈。其舞蹈規則是在繼承古代傳統舞龍技藝的基礎上,吸收、運用和發揮中國傳統民間舞蹈和古典戲曲舞蹈“剛柔相濟、剛柔相濟”的特質。它適用於山區的特殊地形,並在廣泛傳播中不斷發展和創新。就藝術風格而言,商城舞龍以其豐富多彩、變化多端、雄渾活潑的表演形式而獨樹壹幟,聞名遐邇。他們的舞龍分為十二段、九段和七段,大部分是用絲綢或彩紙制成的。龍身以布繪金鱗,紅布切割的“火焰”垂於兩側,龍尾以竹枝為材料。在每個節下,壹個用紅紙或紅綾糊成的桶形燈籠可以在晚上點燃蠟燭,這被稱為龍燈。舞龍時,壹人持壹枚,以持掌者為首,舞得如火如荼,或過街,或繞馬戲,或掃地...龍擡頭,每件緊隨其後,大家同時起舞,伴著鑼、鼓、鈸的打擊樂,邁著“二龍戲珠”“龍板玉柱”“的步伐。特別是舞龍達到高潮時,舞龍者要盡力跳躍、翻滾或臥地,把壹條龍的變化表現得惟妙惟肖。遠遠望去,壹條龍在翻騰跳躍,壹股激情,壹股豪邁。舞龍的人似乎把自己的理想和期望都寄托在了這條龍身上,仿佛讓人舞動起來。這壹刻,人們不再把龍視為古代吉祥圖騰的象征,而是壹種力量,壹種精神,壹種信仰!
在犀牛河北岸的成縣大川,自古流傳著壹種高雅歡快的民俗——“踩字”。這種獨特的民俗,堪稱隴南傳統春節慶典中的壹絕。“踩福”活動壹般在每年正月初十至十五舉行。春節期間,犀牛河北岸的大川、王耀、寨子村以及河對岸的萬和、歷山、公山等鄰村的民間藝人們忙了很久。每個村都要組織壹次社火,壹般是先踩“福”字,再唱壹小段戲曲。村與村之間互相交流表演,壹是互祝好運,二是拉近村與村之間的關系。其實他們是在為正月十五的大型“踩字”排練。“踩字”的表演程序壹般分為三個階段,第壹個是踩字;其次,唱戲,如龍鳳呈祥、全家福、祝壽、配彩樓和箏等。最後叫“羌羌”(尖叫)。所謂“羌羌”,就是棒頭說壹些可愛的吉祥話,參加踩字的演員們互相呼應,喊出“妳”字!意義就是壹切。總的來說,吉爾吉斯是押韻詩,領音高,回聲如春雷,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