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爾筆記散文
記憶中最早的鋼廠位於洞頭村二生產隊。當時隊部三個牛棚東邊連著壹個土坯房,鋼廠就安排在這個單體房裏。那臺老式萬能電動磨,由電機驅動,主要磨玉米糝、幹山藥面和雜豆面。
當時村裏沒有加工小麥粉的輥磨機。當年村民幾乎吃不到多少白面,因為那時候小麥產量很低,種的小麥很少。小麥粉是珍貴的面粉和大米。小麥磨粉仍然依靠古代的石磨和石磨。
鋼鐵廠的出現給人們傳統的生活方式帶來了可喜的變化,不僅把人們從推壹個滾筒研磨的緊張工作中解放出來,而且節省了人們大量的時間。萬能鋼磨削表面可分為粗、精兩種加工方法。有時,戶主還會送壹些小麥到磨坊,磨坊主換上細糧加工,全麥面粉就不能磨成麥麩了。這個全麥面有些發散。做出來的飯雖然有爽口的麥香,但是吃起來像麥麩,就算擠餃子也搟不出韌性,還不如石磨磨出來的面粉結實。
傳統的石磨、石磨加工小麥,麥麩會被粗篩掉,面粉細膩、結實、結實,不像電磨加工時產生的高溫會燒掉面粉的彈性。所以傳統石磨磨出來的面粉有小麥的原生態味道,黏黏的,軟軟的,手工面不斷的拉。煮出來後口感爽滑可口,比電磨加工的面粉好吃多了。
後來二隊的面粉加工取消了,改到了大隊磨坊,離二隊駐地西邊不遠。這壹時期,開始增加壹種新的磨粉機器,單磨輥磨機,將面粉和麩皮分離。磨坊被安置在胡佳佳路以南東莊路的壹間西房裏。記得十幾歲的時候在那裏磨了幾年。後來磨面的西屋從南到北開始塌,最北的磨在塌之前就搬走了。
搬遷的磨坊被搬到十字街以西路北的壹個閑置的老房子裏,屬於第七、第八生產隊磨面粉。不久,工廠關閉了。具體原因不明,可能是不賺錢或者其他事情導致的。還記得當時生產隊用萬能磨加工了大量春天移栽的紅薯片。將紅薯片磨碎後,制成面團粉。面團粉烘幹後,經過大鍋煮、漏粉、烘幹等多道工序加工成幹粉條。
之後,村東三隊舊址附近的壹戶人家開了壹家磨坊,原來是四隊的。後來承包給個人,賣給了他家。這個面粉加工點也開了好幾年了。當時因為磨坊主急於盡快致富,不顧職業道德,很多磨坊主投訴到出局。後來,它被十字街南側的壹家磨坊所取代。過了幾年,我就倒閉搬家了。然後換成了南投魯西家族,那是80年代後期。這家開始加工玉米小麥,後來不磨面粉了,只用萬能磨加工玉米等粗糧。加工小麥粉的任務主要由南頭路以東的壹家新磨坊完成。後來小麥加工改成了河南產的新型雙磨粉機,磨粉速度快,面粉質量好。制造商還負責組裝。我村也去了壹批雙磨。磨了壹兩年,鄰村的大型面粉廠開始陸續開業,人們開始改頭換面。磨面的人越來越少,村裏的小麥加工很快就停止了,只剩下壹個玉米加工點。進入新世紀後,我們村的玉米加工廠也開始倒閉,磨坊主外出打工,於是玉米糝的加工任務就由南邊鄰村的兩家磨坊承擔了。
過去,南邊鄰村的兩個磨坊位於離街道中心不遠的地方。壹個面向街道,另壹個位於街道中心以西34米處。前幾年我很愛去街邊的老人頭磨坊,主要是因為離街邊近,和磨坊主漸漸熟悉了。而且在街上占了好位置。但最近半年,磨坊基本倒閉了,偶爾加工壹些雞飼料和豬飼料,磨米和碾米的舊機器設備出故障後也沒修好。磨坊主老了,他已經八十多歲了。他的兒子沒有壹個主張他再從事米粉加工的。老磨工依舊忙碌,做壹些零星的研磨工作來消磨閑暇時間,生意漸漸冷清。
街道中心西邊的那戶人家生意很好,但現在沒有了競爭對手,生意更加火爆。這家的磨坊主現在已經60歲了,夫妻倆壹直在磨坊裏壹起加工米粉。生意興隆,待客熱情,技術精湛,磨面粉和大米的專業特長很棒,吸引了很多客人。遠近磨粉大米來到這裏,滿意而歸,名聲遠播。甚至有些臨縣的客人還開了幾十裏的車來這裏磨面,主要是為了他們綠色無雜質的純糧加工,為了健康。
這戶人家的磨坊主人名叫洪武,名字與明朝朱元璋的開國年號“洪武”諧音。所以對這個名字的第壹印象很深。他家應該是所有鄰村裏磨面時間最長的。據他說,已經四十年了。我記得我十幾歲的時候去這個鄰村磨面,他就是磨面的。因為多年的磨面和聰明人,他們是小磨坊公認的磨面專家。
這個精明的農民,熟悉農村的電工、機械、種植、養殖,對世界人類物理學有自己的壹套知識和看法。也許是實踐出真知的原因吧。他磨面粉的技術非常熟練和準確。他除了對米粉飼料加工比較熟悉和熟悉之外,對水產養殖也很在行。他的院子也是壹個小農場。豬、羊、狗、貓、雞、鴨、鵝、兔、鴿等多種飛禽走獸在小院安家落戶,產生了許多輔助經濟效益。他和妻子都是很勤快的農民,孩子現在已經分開了,但他們家院子裏總有幾個正在成長的孩子聚在壹起,形影不離。這幾個隔三差五的人,就是這個院子裏的小主。各種小玩具,童車,滑板等孩子們喜歡的小東西都放在院子裏無關緊要的角落裏。書包和作業本也陪著孩子在院子裏占合適的位置。來到這個小院子裏磨面粉和大米,總覺得院子裏充滿了溫馨可愛的氣息。
年後正月十六,我帶了30多斤玉米來這裏磨。早上剛過元宵節,但和往常不壹樣的是,壹走近磨坊所在的胡同,就有磨人的聲音傳入耳膜。今天這種難得的沈默,說明大部分家庭並不缺米不缺面。春節剛過,像我這樣匆匆趕來做壹頓飯的住戶真的不多。還想請在保定市徐水區物探局的舅舅,從老家帶點去皮的玉米糝回城煮粥或者蒸窩窩頭,改善壹下夥食,仿佛回歸自然。因為這份孝心,正月十六就急著來了。
稍微幹凈的院子大門躲閃著,在雙輪電車行進到院子前的壹瞬間,狗吠聲和鵝鳴聲悅耳,提醒著戶主有人來了。這兩年,南墻西墻的豬圈裏擠滿了豬和母豬,此時,再也聽不到豬的呼嚕聲和打架的叫聲,也聽不到小豬為了吃奶的尖叫。這時,我看到其中塞滿了家禽和信鴿。
南墻的豬圈裏養著幾十只家養的柴雞,房頂上蓋著塑料布保暖。靠近西墻的豬圈裏有幾個籠子,與籠子有機地結合在壹起,幾十只鴿子的身上和四周都罩著絲網。鴿子品種不同,基本都屬於家鴿之類的,或者有更大的品種,推測是家鴿和地王肉鴿的雜交後代。鴿子的羽毛有純白、瓦灰、亮子、魚鱗、粉紅和雜毛,而瓦灰鴿子居多。鴿子在它們所屬的天堂裏悠閑地追逐嬉戲,叫聲不絕於耳。
離鴿舍不遠處是壹個狗舍,壹只成年的黃狗站在裏面,用吠叫歡迎來訪者。北面四間普通住宅的主房,前面有壹個兩凳高的水泥陽臺,西面和南面有壹個敞篷車,裏面放著加工飼料的萬能磨合匹配三相電機和稱重的臺秤。庭院東側有三間朝西的東屋,不用隔墻就可通達。有壹個加工米粉的磨坊。
紙廠門口貼著手寫的春聯。壹看就是北方臨縣二十裏外的壹個中學老教師寫的。去年磨坊主家的春聯就是這個中學老師通過親戚介紹來這裏磨面的。這位親戚傳下來的親戚磨面客,酷愛劉體潑墨,講究筆法工整,用墨汁書寫。這兩年,他壹直堅信原來的兩體輥磨是綠色無汙染的。他覺得自己磨的面粉吃起來很舒服,沒有添加劑和爽身粉的擔心。也是自己家種的小麥,沒有有毒農藥殘留。所以他很慶幸附近有這麽壹家可信的磨坊,磨坊老板的加工技術壹流,磨出來的面粉幹濕合理,很有講究。比如,月面沒有明顯燒焦,不會回潮。保留時間持久,面筋柔韌,小麥加工過程中去除的雜質幹凈。所以,除了感恩之外,在過年前,我還精心潑墨寫春聯,免費贈送給吳公磨坊,以示友情和贊美。況且春聯也是卷首,第壹房的主人和磨坊自己寫的,很貼切,很溫馨。毫無疑問,磨坊主的家人也非常自豪,並向其他遊客稱贊老師的美德和行為。
磨坊主,紅色五號,從房間裏出來和我說話。他壹邊在臺秤上稱我從電車上擡下來的玉米,壹邊問我是不是在剝皮。因為帶了老玉米給別人吃,所以選擇了剝皮的工藝。其實為了健康,粗糧去皮比較好,但是感覺比較粗糙,吃起來也沒有去皮的清爽。
達成壹致後,首先,用剝皮機進行第壹次去皮處理。谷殼和谷皮隨著剝皮機的嗡嗡聲被拋到附近的出口,而細糧的谷粒則被放入壹個大鐵槽中,在剝皮機停止後,細糧玉米糝被加工。磨沒多久就停了,加工好的玉米糝裝進提前帶過來的小面粉袋裏,留下了糙皮,加工費免了,沒找賬。我覺得這種粗糧、麥麩等我不帶走的細糧,應該作為鴿子、雞的散養飼料,可以省去自己帶走的麻煩。壹舉兩得,雙方都有利。
從磨坊出來,我會賞給老師送對聯的工整劉體筆墨,在磨坊主吳公面前誇獎老師的飄逸筆墨,佩服他的恰到好處的用詞。此刻,我也對這個來歷感興趣,隨口說出磨坊門口的壹幅對聯,如下:
豎聯:“米粉加工造福周邊百姓,研磨技藝精湛,奉獻鄰裏。”
兩個門呈方形相連:“磨細面細米,繁榮家業,賺錢。”
橫批:“米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