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養性與養生的區別
我早年做工程師的經歷,讓我習慣了從壹個人體設計師的角度來看待人體。我學到的身體知識越多,就越驚嘆於人體設計的完美。但在研究中醫人體的情緒反應時,我發現這部分的設計與生理上的完美設計大相徑庭,甚至完全相反,仿佛是上帝故意留下的不完美部分。
“怒傷肝”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常識,肝損傷會讓妳更難受更生氣,這也是中國大多數人都懂的常識。但這樣的生理變化會讓身體進入惡性循環,肝臟越來越差,脾氣越來越差。看周圍很多老人,脾氣總是隨著年齡越來越差,越來越倔,最後還有肝臟相關的疾病。
這種情緒反應的設計和生理的設計完全相反。身體上有了傷口,身體會自動修復傷口。但是,身體故意在感情傷口上撒鹽是很不尋常的。
除了“怒傷肝”會引起肝臟問題,“思傷脾”也是很多抑郁癥形成的原因之壹。同樣,思考傷脾,更容易讓人思考。抑郁癥患者總是不停往死胡同裏鉆。“傷心肺”,肺氣虛弱的人總是特別容易流淚,就像《紅樓夢》裏的林黛玉,最終死於肺結核。此外,還有“喜憂參半”、“怕傷腎”等,沒有憤怒那麽常見。大多數人對這些反應並不熟悉,這些情緒反應也有類似的惡性循環性質。
完美的情感設計要讓憤怒傷肝。肝臟受了傷,脾氣會好壹些,不那麽容易發脾氣,肝臟就有機會自我修復。“思傷脾。”脾受傷了,就不再那麽容易走進死胡同了。“傷心肺”,肺受傷,人應該更快樂。如果我們能這樣設計,這個世界上的病人會少很多。也就是說,在情感中加入類似生理自愈能力的功能,會使人體更加完美。
我相信壹個強大的神可以設計出完美的身體結構,也應該有能力在情感上做出同樣完美的設計。但是為什麽要把情感設計成這樣壹個破壞性的結構呢?讓大多數人不可避免地陷入這個陷阱,陷入無盡的痛苦。這種對情緒的破壞性設計,不僅容易讓情緒陷入不可挽回的境地,還會帶來很多疾病的結果,讓完美的生理設計白白浪費。
在研究人體的設計時,我壹直抱著壹個基本的觀念——“人體的設計必須是完美的”。面對人類情感的破壞性設計,我猜想這與生命的意義有著密切的關系。這個設計不是設計師的錯,應該是故意這樣設計的。這個設計揭示了人類存在於這個世界的主要目的和意義。
當壹個人陷入情緒的惡性循環,如果任其自由發展,他的情緒會越來越差,相應器官的問題也會越來越嚴重,最終成為不治之癥。但有些人陷入情緒的惡性循環時,會及時清醒過來,改正習慣,就有機會跳出惡性循環。有點像電子遊戲裏的“過關”。有些人能過,有些人不能。
原來這種破壞性的設計是壹種測試,測試大家是否能經常檢討自己的行為。有的人生病了就抱怨,心情越來越差。自然就陷入了惡性循環的陷阱,無法自拔。有的人認為疾病是自己造成的,自己的行為肯定有問題。自我反省,調整,改變自己的性格和脾氣,去除病因,自然有機會逃離悲慘的命運。
中國人講究“修身養性”,養生必須從這裏開始。沒有好的心態就沒有好的身體,什麽樣的性格就會生什麽樣的病。從這個角度來說,病是修身養性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只有生病了,才知道自己的性格還有這麽大的缺陷。
慢性病和佛教徒所說的因果報應很像,都是自己造成的。就算佛祖願意,也沒辦法幫妳改變業力。只有改變自己,業障才會改變,惡業才會消失。沒有壹個醫生能真正幫助患者擺脫慢性病,所有的慢性病都要患者自己去改變,才有機會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