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金魚養大?
金魚的進化歷史:
野生狀態下的金魚為綠色、棕色或灰色,但也有各種金魚變種,如黑色、彩色、金色、白色、銀白色、三尾、天珠或無背鰭。幾個世紀以來對這種異常個體的選擇和培養已經產生了超過125個金魚品種。
雜食性,以植物和小動物為食。繁殖下也吃小型甲殼動物,切碎的蚊子幼蟲、谷物等食物可作為補充飼料。產卵在春季和夏季進行。在這個季節,體色開始變得明亮,雌魚腹部膨脹,雄魚的鰓蓋、背部和胸鰭上可出現針尖大小的偶像化。卵附著在水生植物上,孵化大約壹周。已知觀賞金魚的壽命為25年,但平均壽命要短得多。在美國東部的許多地方,從公園和花園逃出來的金魚已經變得野生了。野生後恢復本色,可從盆中5 ~ 10厘米(2 ~ 4寸)長到30厘米。
金魚是我國人民樂於飼養的觀賞魚。它因其奇特的姿態和絢麗的色彩而成為壹件天然的活體藝術品,因此受到人們的喜愛。根據歷史記載和現代科學實驗,科學家們已經查明,金魚起源於我國普遍食用的野生鯽魚。先是從銀灰色的野生鯽魚變成了紅黃色的金鯽魚,再從紅黃色的金鯽魚經過不同時期的家養,逐漸變成了不同品種的金魚。
紅鯽作為壹種觀賞魚,在中國早在晉代(265-420)就有記載。唐代的“放生池”,開始出現紅黃鯽,宋代開始出現金鯽。人們開始在池塘裏養金魚,金魚出現了兩種顏色:白花和斑點。到了明朝,金魚搬進了魚缸。在動物分類學上,屬於脊椎動物、頭足類、頜類、魚類、洋桔梗類、鯉形目、鯉科、鯉科和鯽魚屬的硬骨魚類。金魚和鯽魚屬於同壹物種,在科學上使用同壹個學名(Carassius auratus)。
魚和人類關系密切。早在石器時代,人們就以捕魚為食。3200多年前,中國就有養魚的記載(根據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由於長期捕魚養魚,接觸魚類的機會多,也就意味著觀察和了解魚類的機會多,所以很容易發現野生魚類中變異的物種,尤其是那些變成金黃色或紅色的,更容易引起人們的註意。當時人們統稱金色或紅色的魚為“金魚”。
我國明代偉大的草藥醫生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金魚有鯉魚、鯽魚、泥鰍、甲魚等幾種,特別稀有,金鯽耐久,這是以前所不知道的”...有四種魚叫“金魚”,就是顏色變黃變紅的鯽魚。後來由於獨立養殖金鯽,變化越來越大,所以
金魚的故鄉是浙江嘉興、杭州,河南鎮平。根據日本學者松井石壹(1934)的研究,中國金魚傳入日本的最早記錄是1502。金魚在17年底傳到英國,到18年中期,雙尾金魚在1874年已經遍布歐美。
金魚的外部形態與鯽魚有很大的不同,幾乎沒有壹個性狀沒有變異。其體態變化包括體色、體型、鱗數、鱗形、背鰭、胸鰭、腹鰭、臀鰭、尾鰭、頭形、眼、鰓蓋、鼻中隔。這裏是身體顏色,頭型和眼睛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