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湯怎麽煮?
人參枸杞酒適用於身體虛弱、貧血、營養不良、神經衰弱和糖尿病患者病後飲用。無病常飲還能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源民謠黨
原料人參20克,枸杞350克,生地100克,冰糖400克,白酒10公斤。
制作:將人參焙幹切片,枸杞去雜,用紗布袋紮緊備用。將冰糖放入鍋中,加適量水加熱至沸騰,煉至黃石,趁熱用紗布過濾去渣。將白酒放入酒壇中,將裝有人參和枸杞的布袋放入酒中,密封浸泡10-15天,每天攪拌1次,浸泡至藥味完全淡,取出藥袋,用細布過濾沈澱物,加入冰糖,攪拌均勻,靜置過濾,即得成品。
強抗衰老,滋陰補血,烏發強腰膝,明目,活血通經。適用於病後體虛、貧血、營養不良、神經衰弱、糖尿病患者。無病常飲還能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飲用時的用法,可以根據自己的容量,每次飲用10-12g。
人參補陽湯
人參補陽湯用於治療傷寒邪不散,導致竅空,目暗,臉紅,頭痛,骨痛。
人參補陽湯——《原機揭示微》卷二
方藥人參補胃湯(卷二《藥函考》)。
它由羌活、獨活各65438±0.8克,白芍、生地、澤瀉各0.9克,人參、白術、茯苓、黃芪、炙甘草、當歸各65438±0.2克,柴胡、防風各65438±0.5克,熟地(酒洗炒)65433。
功能主要用於治療傷寒邪氣殘留,竅空,目暗,臉紅,頭痛,骨痛。
用法用量:壹劑服用。用300毫升水,煎到150毫升,去掉我的熱衣服。
原機摘錄揭秘微卷2
人參麥冬湯
人參麥冬湯用於治療虛渴的老年人。
人參麥冬湯-雜病源流,卷17
處方人參、茯苓、甘草、枸杞子、五味子、麥冬。
功能主要用於治療虛渴的老年人。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自《雜病犀燭》卷十七
人參楊蓉湯
人參楊蓉湯用於治療疲勞,四肢停滯,骨肉疼痛,氣短,運動時喘息,腹部疼痛,背部疼痛,心虛心悸,咽喉幹燥,口幹舌燥,飲食無味,陰陽虛弱,悲傷和悲傷,經常躺著和起床。長年累月的積累,焦慮百日,漸漸消瘦,五臟俱疲,難以恢復。它還治療肺和大腸虛,咳嗽,腹瀉,氣短,嘔吐和痰。
人參楊蓉湯——“宋?太平惠民和記局藥方”
處方:白芍三份,當歸壹份,陳皮,黃芪,肉桂(去粗皮),人參,白術(燉),甘草(烤);熟地黃(制)、五味子、茯苓,各七元半;遠誌(炒。心臟切除)是半個阿良。
加工粉末。
功能主要用於治療神疲乏力,四肢停滯,血肉酸痛,氣短,動則喘息啜飲,腹緊,腰酸背痛,心虛心悸,咽幹口幹,飲食無味,陰陽虛弱,悲天憫人,臥頻。長年累月的積累,焦慮百日,漸漸消瘦,五臟俱疲,難以恢復。它還治療肺和大腸虛,咳嗽,腹瀉,氣短,嘔吐和痰。
用法用量:每份四元,水壹盞半,姜三片,棗兩片,煎至七分熟,然後溫服。精子耗盡,加壹兩龍骨。咳,加阿膠妙不可言。
補肺人參粉
補肺參粉用於治療肺氣虛,咳嗽氣短,言語嘶啞,少食,減肥。
補肺人參粉-盛輝卷六
別名補肺參湯、人參湯
處方人參1兩(去蘆頭)、紫菀半兩(洗苗土)、鹿角膠1兩(搗碎炒至枯黃)、黃芪1兩(銼)、桂心1兩、紫蘇莖葉3分、白術3分。
法律是分散的。
功能主治肺氣虛,咳嗽少氣,言語嘶啞,食少體瘦。
用法用量補肺參湯(《生肌總錄》第66卷)和參湯(《普濟方》第161卷)。
摘自《盛輝》第6卷
本頁關鍵詞:補肺者
補脾人參粉
補脾參粉用於脾虛,如體重如石,四肢不舉,食少腹脹腸鳴,思維遲鈍。
補腎人參粉-盛輝卷五
別名人參健脾湯
處方人參1兩(去葦頭)、鐵皮石斛2兩(去根)、黃芪3兩(銼)、桔梗3兩(去葦頭)、白術3兩、附子半兩(爆開,去臍)、肉桂(去皮)、茯苓半兩、陳皮3兩(泡湯,去臍)。
法律是分散的。
功能:主治脾虛,體重如石,四肢不舉,食少乏力,腹脹腸鳴,思維遲鈍。
用法與用量:健脾參茸湯(《生肌總錄》卷44)。此方名為普濟坊“參湯”。
註意忌食生冷、油膩、濕面。
摘自《盛輝》第5卷
不老參丸
不老參丸用於目赤脈紅、心虛恍惚者的眼睛。
補老參丸——眼科秘方龍牧論第4卷
處方人參1、茯苓1、桔梗1、生地1、防風1、木香1、肉桂1、幹山藥1、阿莎麗1。
制法為末,蜜為丸,大如梧桐樹。
功能主要適用於順行和逆行障礙。
用法用量:每次服用10粒,空氣茶送服。
摘自《眼科秘傳與龍牧理論》第4卷
不老人參丸-海印卷上精微。
處方人參、茯苓、白附子、續斷、遠誌、菊花和甘草。
方法是終點,蜂蜜是藥丸,大如彈珠。
功能:主治眼角紅脈、心虛恍惚等患者。
用法用量:每次服1丸,細嚼慢咽,飯後送橘梗湯,每日三次。
摘自海印精微卷。
柴胡參雞湯
柴胡參湯用於小兒脾熱生風,寒熱交替。
柴胡參湯——《傷寒論》第九卷修訂
處方柴胡3元,人參1元,麥冬3元,白芍2元,生地黃3元,阿膠3元,炙甘草3元。
功能:主要用於熱入血室、邪虛、夜熱微煩的患者。
用法:取3杯水,煎1杯,驟服;如果沒有好轉就再考壹次。
摘自修訂《傷寒論》第九卷
柴胡參湯-幼兒新書,第17卷,引自王《手集》。
處方柴胡、人參、白芍、茯苓、甘草(炒)均分。
功能:主治小兒脾熱生風,寒熱交替。
用法用量:每服2元,1杯水,生姜3片,煎至4分,溫服。
摘自《幼兒新書》第17卷,引用王的《手的集合》。
柴胡參湯——《生肌總錄》卷164
處方柴胡(去苗)3分,人參3分,生地(炒)3分,桔梗(銼,炒)半兩,知母半兩,紫菀半兩(去苗土)半兩,桑白皮半兩,枳殼(去髓,麩炒至黃色)半兩,赤芍半兩,肉桂。
立案法,大如豆子。
功能主治產後失調,血虛氣虛,困倦漸多,少寒多熱,煩渴咳嗽,痰飲失食。
用法用量:每服3畢沅,1杯水,生姜3片,大棗1枚(碎),共煎7分。帶著它溫暖,不管時間。
節錄自《聖紀總錄》(卷164)
柴胡參湯——《生肌總錄》卷23
處方為柴胡(去苗)1,人參1,知母(焙)1,石膏(粉碎)1,葛根(銼)1,茯苓(去黑皮)1,甘草。
方法有粗有細。
功能主要用於治療傷寒出汗後的潮熱、口幹、煩躁。
用法用量:每服5畢沅,65,438+0.5杯水,生姜半分(搗碎),煎至7分,不用溫服,不分時間。
救生人參粉
救命人參粉,用於咳痰帶血。
處方人參3元,白術3元,茯苓1元,炙甘草5分,枳殼8分,枳殼7分,桔梗7分,半夏7分,五味子7分,桑白皮7分,黃芩1錢。
功能主治:痰出帶血。
摘自《沒有住處》第14卷
節選自《聖跡總錄》卷二十三。
盛達人參粉
大聖人參粉用於補氣橫膈膜,養胃生津。主治:頭暈、乏力、胸膈不利、畏寒。
大聖參粉-雞峰卷5
處方白術3分,人參3分,白芷3分,葛根3分,青皮3分,桔梗3分,甘草2錢,幹姜2錢。
制備方法是細粉。
功能:行氣、振膈、養胃、生津。主治:頭暈、乏力、胸膈不利、畏寒。
用法用量:每服2元,1杯水,生姜3片,大棗1枚,煎至6分,飯前服用。
摘自《雞峰》卷五
當歸參雞湯
當歸參湯用於小兒蒸、寒、不熱。
當歸人參湯-醫學森林綱要,第9卷
處方當歸2元,肉桂1元,木香1元,甘草(焙)1元,人參1元。
功能主要用於小兒蒸、寒、不熱。
用法用量:每次2元,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各家論述當歸養陰,作用於陽,補血;肉桂補命門,生肝木壯陽;木香宣揚上下;甘草與之相和,人參護元氣,生姜補肝陽,大棗補中厚脾土。
葛亮粉末
收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式
大黃20g、甘草20g、梔子20g、薄荷葉10g、黃芩20g、連翹20g。
療法
熱積於中上,煩躁口渴,面熱頭暈,唇焦咽幹,舌腫咽幹,目赤流涕,頜硬,口舌生瘡,鼻涎稠厚,睡眠不安,譫妄,便秘,小便赤,驚風,舌紅苔黃,脈滑。
主體
用法:研磨成粗粉。每次6克,水300毫升,竹葉7片,蜂蜜少許。
功能:冷卻隔膜,排熱。
禁忌:體虛患者及孕婦不宜使用本方或慎用。
普濟消毒飲料
收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式
黃芩15g、黃連15g、陳皮6g、甘草6g、玄參6g、柴胡6g、桔梗6g、連翹3g、板藍根3g、馬勃3g、牛蒡子3g、薄荷3g、僵蠶2g、升麻2g。
療法
大頭瘟疫。惡寒發熱,頭面部紅腫熱痛,睜不開眼,咽喉不利,舌燥口幹,舌苔白黃,脈強。(此方常用於丹毒、腮腺炎、急性扁桃體炎、淋巴結炎伴淋巴回流障礙等患者。)
主體
功能:清熱解毒,祛風邪氣。
用法:水煎服。
禁忌:考慮。
方傑:本方主要用於治療因感受風熱疫毒之邪,局限於上焦,發生於頭面部而致的大頭天星。風熱疫毒襲頭面部,氣血瘀滯,致頭面部紅腫熱痛,甚至睜不開眼;若溫毒滯於咽喉,則咽喉紅腫疼痛;胃熱熾盛,津液燃燒,故口渴;風熱初起,毒侵肌表,未央抑郁,正邪相爭,故惡寒發熱;舌苔黃燥,脈強,都是上火的征兆。疫毒要清,風熱要疏散,病位要因勢利導。疏散上焦風熱,清除上焦疫毒,所以方法應該是解毒祛邪,以清熱解毒為主。方中重要的是用酒伴、酒秦清熱瀉火,去焦上熱毒。以牛蒡子、連翹、薄荷、僵蠶為臣,散頭面部風熱。玄參、馬勃、板藍根有清熱解毒的作用;用甘草和桔梗清咽;陳皮理氣解郁,是祛邪熱郁的佐藥。升麻、柴胡散風熱,引於頭面部,意為“火郁”,兩者皆有助用。諸藥配伍,共奏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之功效。
衛青粉末
收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式
生地6克,當歸6克,牡丹皮9克,黃連6克,升麻9克。
療法
胃火牙痛。牙痛,牽引性頭痛,面頰發熱,牙齒喜寒惡熱,或出血,或牙齦腫痛潰爛,或唇頰頰腫痛,口舌熱臭,口幹舌燥,舌紅苔黃,脈滑。(此方常用於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經痛等胃火患者。)
主體
功能:清胃涼血。
用法:取諸藥為細粉,水壹杯半,煎至七分熟,去渣,涼服(現代用法:煎服,水煎)。
禁忌:牙痛屬於風寒腎虛火炎。
方藥解決方法:此方藥證為熱積於胃,循經上襲所致。足陽明胃經經鼻入上牙,手陽明大腸經經上頸入下牙,使胃熱盛,上氣熱臭;胃是壹個充滿氣血的腑臟。每次胃熱導致血熱,血絡受傷,所以牙齒出血,甚至牙齦潰爛。口幹舌燥,舌紅苔黃,脈滑,都是胃熱津傷的癥狀。治療要清胃涼血。方劑以苦寒瀉火的黃連為君,破胃熱腑。我用味甘微寒的升麻,服用清熱解毒,治療胃火牙痛;妳壹掉以輕心,壹清二楚,壹驅散,就能把抑郁的信息傳播出去,把火壓制下去,也就是“火郁了。”黃連得升麻,中降寓意升,故瀉火而無降溫之弊;若黃連取自升麻,則火散,無升焰之虞。胃熱過盛已侵血,反過來耗陰耗血,故生地涼血養陰;牡丹皮能涼血、熱血,都是臣藥。當歸養血活血,幫助消腫止痛。升麻也被用來介紹經典。諸藥合用,能起到清胃涼血的作用,使上炎之火降,血之熱消,所以外經引起的壹切癥狀,都可以用熱毒來徹底解決。
薤白散
收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式
地骨皮30克,桑白皮(炒)30克,甘草(炒)3克。
療法
肺熱咳喘證。氣喘咳嗽,皮膚蒸熱,尤其是日餵,舌紅苔黃,脈數。(可用於兒童早期麻疹、肺炎或支氣管炎等。)
主體
功能:清肺熱,止咳平喘。
用法:上藥銼粉,加粳米壹撮,水兩小杯,煎七分鐘,食前服用(現代用法:煎服)。
禁忌:本方性質溫和,特別適用於正氣未傷,火少者。風寒咳嗽或肺虛哮喘不宜使用。
解決方案:
本方主要用於治療火熱壅滯的肺病。肺主氣,氣要清降。火郁於肺,則氣不降,成喘咳嗽。肺與苔合,肺熱蒸於苔外,故皮蒸熱;這種熱不屬於外感因素,而是潛熱逐漸傷害陰穴所致,所以下午特別熱。它的特點是不同於陽明蒸汽化熱,越壓越用力。舌紅苔黃,脈細,是熱邪漸傷陰的癥狀。治療要清郁熱肺,平喘止咳。方中桑白皮味甘,性寒,專入肺經,清肺熱,平喘止咳,故以為君子。地骨皮性味甘寒,入肺,可助君清肺藏火,為臣藥。君臣相合,可清肺熱,使金清氣涼。炙甘草和粳米養胃,中間扶肺,都是輔助。四味藥合用,具有清肺清熱、止咳平喘的作用。
本方的特點是清中有補,瀉中有補。不是清肺實熱治其標,也不是養陰潤肺治其根,而是清肺隱火消郁熱,具有對小兒“小兒陰”標本兼治的作用,也非常符合肺精不耐寒的生理特點。
左金灣
收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式
黃連180克,吳茱萸30克。
療法
肝火犯胃證。脅痛,吞酸嘈雜,吐音,舌紅苔黃,脈數。(本方常用於胃炎、食管炎、胃潰瘍等肝火犯胃者。)
主體
功能:清肝瀉火,降低不良反應,止嘔。
用法:對於粉末,用水浸泡成丸,每次2-3克,溫開水沖服。也可煎服,劑量按原方比例確定。
禁忌:考慮。
解決方案:
本方證候為肝郁化火,犯胃,肝胃不和所致。肝的經脈分布在肋部,肝經有病時肋部脹痛;得罪胃導致胃失去平衡,所以吞酸吐苦很吵;舌紅苔黃,脈細是肝經火郁的癥狀。“蘇文?真理的理論說:“所有的對立面都是火”所有的吐酸,突註和逼,都屬於熱。“火要清,氣要逆,所以治療應以清肝止嘔為主。方中以黃連為君,清肝瀉火,可清肝瀉火,不得罪胃;黃連還善於清胃熱,胃火下降,其氣自和,壹藥清肝和胃,標本兼治。但對於氣滯火旺之證,若只用大苦大寒,恐滯傷中陽,故少加吳茱萸,辛熱,疏肝解郁,可達肝氣,開郁;另壹方面有助於控制黃連的寒性,做到瀉火不涼;其中壹種用於降氣,以和胃降逆;壹可引黃連入肝經。所以盲目的加上四個功能,我以為是助手。兩藥合用有清肝瀉火、減少不良反應、止嘔的作用。
本方配伍的特點是味辛味苦,肝胃同治,瀉火不降溫,降逆不阻火郁,相反相輔相成,清肝瀉火,降胃氣,則諸癥自愈。
竹葉石膏湯
收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式
竹葉6克,石膏50克,半夏9克,麥冬20克,人參6克,粳米10克,甘草6克。
療法
傷寒、溫病、暑病之證,余熱未明,氣傷津液。體熱、出汗、胸悶、惡心、口渴、失眠、舌紅少苔、脈弱。(此方常用於腦膜炎晚期、暑熱、中暑等患者。,都是被余熱和氣血津液所傷。消渴多飲屬於胃熱陰虛患者,也可使用。)
主體
功能:清熱生津,益氣和胃。
用法:服七味,取壹桶水,煮六升,去米,煮米至熟,湯去米,溫服壹升,每日三次。
禁忌:本方性涼潤澤,有痰濕或陽虛發熱者不宜用。
解決方案:
本方之證因發熱後期,余熱未清,氣傷津液,胃氣不和所致。發熱後期,高熱雖除,余熱徘徊於氣上,故體熱不解於汗,脈數;余熱擾人,故心神煩;口幹舌燥,舌紅少苔,為陰傷之象;氣短乏力、脈虛是氣虛的標誌;胃不和則惡氣嘔吐。氣的余熱要去,氣和津液兩傷要補。治療宜清熱生津,益氣和胃。藥方中,含石膏的竹葉能通風散余熱,解渴解渴才是王道。人參、麥冬為補氣養陰、生津之臣。半夏輔以止嘔、和胃。甘草、粳米、健脾養胃。全方配伍特點為清熱益氣養陰,祛邪扶正,清熱不散寒,補益不滯。此方真是清心養胃之藥,清熱解表,益氣生津,百病自愈,正如醫宗《金鏡》所言,“清心養寒之藥易為方。”
這個食譜是用白虎湯做的。白虎湯的特點是熱盛而正氣不足,此證的特點是熱勢下降,余熱未盡,氣津俱傷。由於熱衰,胃氣不和,故去味苦、寒、濕的知母,加人參、麥冬益氣生津,竹葉除煩,半夏和胃。半夏雖性溫,但當其與清熱生津藥配伍後,溫燥之性將被去除,副作用減少,且有助於津液的傳遞,使人參、小麥得以補而不滯。這也是半夏的壹個很好的使用方法。
在《傷寒論》中,此方治療“陰虛、氣虛惡氣、嘔吐”之證。在實際應用中,可以用在發熱的過程中,如看到氣、津液受到了傷害,體熱出汗,胃失健等。特別適用於暑病、發熱、津液受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