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崗百友街鞋店。大家都去過了嗎?那個更好!
小城鎮、小城市乃至大中城市的劃分是壹個模糊的概念,是壹個相對的概念。只分人口不壹定準確。以省轄市、副省級市、地級市、縣級市為劃分標準,以縣級以下城鎮為劃分標準,就更沒有說服力了。我覺得深圳的現代化程度已經超過了重慶,但是重慶是直轄市,深圳是副省級城市。浙江義烏現在是縣級市,在我看來已經是中等城市了。最近還去了甘肅省平涼市,平涼市是地級市,但和義烏市相比,現代化程度差得很遠。但它的文化內涵似乎更豐富。我的家鄉山西省榆社縣,這幾年發展也不慢,建了壹些基礎設施,但給我的感覺更像是集鎮,小城鎮。中國是官本位國家,壹切以行政級別劃分。這樣好嗎?我不這麽認為。現在中國已經在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是現代市場經濟,但是很多東西還是保留了行政級別的劃分,比如副省級企業,地市級企業,縣級企業,科級企業,甚至和尚尼姑都有廳級和處級之分...這種等級觀念不僅明顯是計劃經濟的,而且是封建的。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妨采用壹些現代的概念,取消行政級別的概念。說是什麽,也不壹定要和行政級別掛鉤。
(二)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走向市場,發展民營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最明顯的就是經濟實現快速增長,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城市建設快速推進。路線對了,思路對了,壹切工作都在往正道上走,路和道。
在這些成就中,我認為最大的成就有兩個:壹是放棄計劃經濟體制,走向市場經濟。包括收縮指令性計劃,放開價格,初步建立各種要素市場,讓市場發揮配置各種生產要素和有限資源的作用。過去,壹些經濟學家回避市場經濟的概念,稱之為市場化改革。現在市場經濟已經成為壹個標準術語。在我看來,改革就是要徹底否定計劃經濟,實行市場經濟,所以取得了很多成績。但我不認同現在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建立。我只能說,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已經形成。原因在於,在大量國有企業改革到位之前,不能說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已經建立。再加上政府職能轉變嚴重滯後,許多宏觀管理職能仍依靠行政手段運行;另外,資本市場的發展還只是初步的,國有資產還沒有上市交易。怎麽能說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了呢?我們國家在宣傳上喜歡吹牛,總說國企改革進展顯著,效益不錯。實際情況是這樣嗎?多年的印象,不好的時候經常說好。但是,市場經濟改革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這種改革是不可逆轉的。我們國家之所以在這二十年裏取得了許多成就,可以歸功於市場經濟的改革。只有實行市場經濟改革,我們才能參與世界經濟的大分工和壹體化。
二是大量非國有經濟再現發展,民營經濟特別是個體私營企業、“三資”企業、鄉鎮企業、民營科技企業,徹底改變了所有制結構上公有制壹統天下的局面,使混合經濟成為新的經濟特征。改革開放前,中國堅持所有生產資料公有制20多年。當時的公有制要麽是全包分配的國有制,要麽是“兩國有”式的集體所有制。按照傳統觀點,這種公有制具有社會主義性質。但是堅持的結果是什麽呢?不僅不能滿足國家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按照斯大林的觀點,這是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也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而且還把國民經濟引向崩潰的邊緣(這是“文革”末期的壹個評價)。因此,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對原始公有制的具體形式進行了長期的探索。這項改革還沒有到位,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另壹方面,各種形式的非公有制經濟在公有制的旁邊和縫隙中發展起來,包括個體私營經濟、外資經濟(主要是“外資”企業)、鄉鎮企業的發展,包括各種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這些都是私人投資的結果。所以有時候我也把非國有和國有經濟統稱為民營經濟。這方面的改革最有效。時至今日,它們已經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活力源泉。這幾年中國經濟的增長主要依靠民營經濟的發展,而不是國有體制和舊集體經濟的增長,實際上是在萎縮。正是因為非國有經濟背景不好,但實際表現不錯,作用越來越大,所以黨的十五大報告中的這兩句話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階段的壹項基本經濟制度”和“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兩句話在以前的黨的文件裏從來沒有提到過,所以是壹個突破。但這個突破是靠非公經濟的實際表現贏得的。有了這個實踐,我敢說,公有制和私有制應該在整個社會主義時期並存。我們再也不能搞單壹公有制了。社會主義經濟應該包括公有制和私有制。9月4日,《參考消息》翻譯了哈佛大學教授羅德利的壹篇文章《混合經濟是20世紀最珍貴的遺產》。他說,資本主義是19世紀發現的,美國、西歐和壹些亞洲國家在20世紀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主要依靠的是各種模式的混合經濟。我認為未來中國的經濟增長也要靠“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多種所有制聯合起來,共同競爭,共同發展,不就是混合經濟嗎?因此,我認為民營經濟的重新崛起和發展是改革開放最大的成就之壹。
不僅如此。市場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實際上是同壹個經濟的兩個方面,互為條件,相互依存。市場經濟必須建立在產權和主權多元化以及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礎上,而不是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必須建立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沒有市場,就沒有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沒有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市場經濟體制就不可能建立。我前面說過,中國的市場經濟改革是不可逆轉的,同樣,中國多種所有制經濟的共同發展也是不可阻擋的。歷史將證明,中國永遠不可能對私有制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都會沿著同壹條路發展,從低級到中級,再到高級,從單壹發展到混合發展。
因此,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特別是非國有經濟,應該是我們思考的出發點。
(3)小城鎮建設要依靠民營經濟的發展。
近年來,我國中小城市的發展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註。杜潤生同誌指出,“我國是壹個缺乏城市的國家,30%的城市人口與工業化程度不相適應,會造成許多問題,不可低估。”有學者說:城市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中國應該重點發展中小城市。我很同意這些觀點。
要改變二元經濟結構,中國必須轉移大量農村剩余人口,辦非農產業,建城市,從而走向現代化。因此,發展各種類型的城市,特別是建設壹大批中小城市,是壹個非常重要的戰略問題,也是壹項長期的根本性政策。涉及億萬人民生產生活方式的根本改變,人口戶籍政策和就業政策的調整,大量資金的來源和籌措,建設的規劃和管理。從根本上說,還涉及到農業發展的程度,尤其是糧食生產的支持力度有多大的問題。不能因為想發展就發展建設壹個城市。
我認為,城市尤其是小城鎮的發展,必須建立在民營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這是小城鎮20多年發展的壹個基本經驗。
民營經濟主要包括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鄉鎮企業、股份合作制企業、民營科技企業等。都是民間投資辦的,以人民為主體的企業,老百姓的企業,非國有的國企。在我國,主要依靠國家投資辦企業、建城市是不現實的。未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可能主要依靠國家投資進行建設,但也應吸引私人投資。中小城鎮只能主要依靠民間投資辦企業,辦文教事業,辦第三產業,用老百姓的錢建城市。
壹個城市不僅是人口的聚集地,也是大量企業的聚集地。如果說企業是現實的生產點,那麽城市就是生產群。企業數量多,可以實現企業間的專業分工、配套生產和公共設施的合作共享。無論是城市還是城鎮,有了大量的非農產業,就可以促進商業、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發展科學文化教育事業。只有提高全體居民的素質,才能提高社會的生產效率。大城市、特大城市可以以大中型企業為主,但也要辦很多中小企業,否則就業就成問題;而小城鎮必須而且必須以中小企業為主,以民營經濟為主。
現在我們國家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比如溫州,眾所周知,溫州過去20多年經濟的蓬勃發展主要依靠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那裏國有和集體企業的比例很小。經過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城市的面貌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上世紀80年代末去溫州的時候,感覺還是壹個破舊的老城區,街上比較大的車都走不了。十年後,就完全不壹樣了。高樓拔地而起,街道和設施看起來像大中城市。飛機和火車也是相通的。據說機場和高速公路是由私人投資者經營的。這是壹個舊城改造成新城的例子。這取決於什麽?完全取決於民營經濟的大發展。民營經濟已經成為城市發展的實際內容和有力支撐。
溫州城南還有壹個龍崗城,完全是農民投資建設的。它是壹個新城市,壹個生產城市,它的主體也是民營經濟。在建設城市的過程中,政府只做了組織工作、規劃工作、制定政策、引導工作。
至於臺州市和義烏市,也是隨著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義烏依托小商品市場的發展,促進大量中小企業和農民進城發展;城市的擴張,包括周邊的專業村鎮,已經成為城市的壹個組成部分,已經進階為壹個現代化的城市。也是年年有變化,幾年下來變化很大。這次去義烏開會,感覺和幾年前很不壹樣。也有人說是縣級市。我覺得比北方的壹些中等城市更漂亮,更先進。義烏的壹些民營企業也完成了二次創業,達到了現代企業的水平。
因此,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必須與民營經濟的發展相結合。小城鎮建設應以鄉鎮企業集聚為基礎。鄉鎮企業和私營企業整體過於分散。只有聚集,才有規模經濟,才有其他企事業單位的發展。現在壹些地方建立工業園區、民營企業開發區,是引導企業聚集的好辦法。
(四)建設現代化城市應堅持高標準。
兩年前,廣東提出要加快率先實現或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進程。這次來浙江才知道,浙江也提出了類似的目標或戰略。義烏明確提出要把自己建成“現代商業城市”。聽到那件事,我很受鼓舞。直觀感覺,這些地方確實挺現代的。高樓大廈、電燈和電話、旅館和餐館、電器和電腦、交通和商業服務,表面上看起來都是那樣。我們住的“銀都酒店”據說是四星級酒店,也很漂亮舒適。但仔細觀察,感覺有點粗糙,有點土,層次有點低。
去年在報紙上看到我們社科院的壹位學者在廣東發表意見,建議中國的現代化要有自己的特色,標準可以低壹點,沒有必要照搬外國的模式。我堅決不同意這個觀點。中國特色是低標準嗎?如果是低標準,人們會認可妳嗎?
早在二十年前,我就表達了現代化是壹個世界性的概念,是壹個動態的概念的觀點。在達到公認的標準之前,人們是不能承認的。不要把中國特色和高標準對立起來。在建設四個現代化的過程中,必須有中國的特色,也必然有自己的特色。大的有大的特點,小的有小的特點。每個地方每個城市都應該有自己的特色。比如義烏,是中國最大的小商品市場,其特點就是商業名城。許多城市因其特色而聞名。沒有特色就沒有優勢,自己和其他地方就沒有區別。所以強調特色是對的,要時刻註意保持、發展、提高自己的特色。但建設現代化城市絕不能降低現代化的標準。
為了建設壹個現代化的城市,我還想提出壹個觀點,壹個現代化的城市應該有自己豐富的文化內涵。要有旅遊景點,要有歷史遺產,要有文化教育科學設施,特別是要有高素質人才和科學管理人才。使居民不僅有生產、工作的場所,而且有生活、休閑、娛樂的場所,處處受教育,學知識,長見識。這幾年每次去紹興,都覺得文化內涵豐富,要看要學的東西太多了。這幾年深圳的建設越來越富有文化內涵,汙染少,空氣清新,可以吸引很多海內外的遊客來旅遊,甚至來居住休閑,而不僅僅是來看妳的“現代化”。所以我也主張文化科技設施應該納入現代化的內涵。現代城市應該有很高的標準和豐富的內容。
(五)不妨引入“城市形象”的概念
自鄧小平同誌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改變了中國的形象”和“我們要樹立壹個良好的形象,壹個安定團結的形象”以來,我國壹些學者建立了壹門新的學科——區域形象學,並對區域形象的理論、設計和建構提出了獨到的見解。以此類推,還可以建立城市形象學、企業形象學等,研究這些學科的形象和建設。有了區域形象、城市形象、企業形象的概念,在建設過程中就會有形象建設的思路和策略。
什麽都有形象問題。形象不僅是外在的表象,更是深刻的內容和內在的形象。問題是什麽樣的形象是好形象,什麽樣的形象是壞形象。形象是自然形成的,還是有意識有目的地建立和創造的?
我以為在沒有“城市形象”這個概念之前,城市形象的形成是自發的,或者說基本上是自發的;有了“城市形象”這壹概念,“城市形象”的建構可以從自發性變為自覺,包括自覺地改變形象、改善形象、創造形象。
“城市形象”概念的內涵不僅包括城市的規劃布局、街道和基礎設施的建設、房屋的建造和風格,包括交通、綠化、景點和公園,包括企業的分布和質量,特別是壹些類型企業的建立和發展,還包括學校和科研機構,包括歷史遺產的挖掘、文化景觀、城市管理、人民的教育水平、風俗習慣等。因此,“城市形象”的概念非常豐富,既有外在的,也有內在的,包括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精神面貌、道德水平等。
我是在北京(當時叫北平)和平解放的1949年3月進城的。50多年來,我壹直覺得北京確實是全國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學校多,人才多,歷史底蘊和文化景點豐富,是任何壹個城市都無法比擬的。但我壹方面感覺北京的現代化水平在逐年提高,另壹方面又感覺壹個古老、和諧、美麗、完整的古都支離破碎。很遺憾。如果我們有“城市形象”建設的概念,有文化遺產的考慮,可能會接受梁思成先生的建議。現在,很多地方看不出它和其他城市有什麽區別。至於城市衛生,空氣質量,儀態,都不如以前了。與群眾接觸最多的售票員、店員,普遍看不起外地人,對待鄉下人的語言、面相(笑臉很少)、作風印象都不好(上海人看不起北方人)。安全形勢不容樂觀。我把這些都放進了“城市形象”的概念裏。忍不住關註。但是有些事情已經來不及了。
至於具體建議,我主張將“城市形象”的概念引入城市建設,作為城市的目標、戰略、發展內容來思考和論證,使之具體化,力求真實。特別要突出特色、景觀和形象建設。不僅在小城鎮和城市應該這樣做,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也應該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