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的第七層意思是什麽?
原文:
唐七浪淘沙劉禹錫。
八月,海浪咆哮,頭高數尺,觸山背。
轉眼就到了海門,卷起的沙子像雪堆壹樣。
浪淘沙組第七首詩,講的是錢塘江八月十八潮。錢塘江,又名浙江。河口呈喇叭狀,潮水倒灌,形成了著名的錢塘潮。每年夏季的8月18日,錢塘江是海寧最壯觀的景點。漲潮時,潮立壁上,波濤洶湧,馬立克奔騰,成為千古壹大自然奇觀。
這首詩的第壹句,八月的海浪咆哮,描寫了潮水的走向,由遠及近,用壹個動詞喊,突出了海浪逼近的感覺。第二句話講的是潮水達到頂峰時的壯觀景象。兇猛洶湧的潮頭,帶著幾十尺高的身軀,撞擊著兩邊的峭壁。壹兩句話,對比著咆哮著倒地,摸著山,描述著潮起潮落的全過程,語氣的急劇變化襯托著洶湧的潮水。
作者介紹:
劉禹錫(772-842),本名孟德,晚年廬山人,漢族,唐代中國洛陽(今河南洛陽)人。自說起源於中山(今河北定州),其前身為中山靖王劉勝,自稱“滎陽人,洛陽人”。
密友卞認為劉禹錫是匈奴後裔,出生於嘉興。據鄧生斌先生考證,其父劉緒遭遇安史之亂,舉家東遷,定居彭城。劉禹錫是貞元九年(793)進士。當初被任命為杜佑幕府中的辦事員,淮南使節,受到杜佑的器重。後來從杜佑入朝,監管帝國。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2月16年至763年2月17年)唐朝將領安祿山、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與唐朝爭奪主導權的內戰,是唐朝興衰的轉折點。內戰造成唐朝人口大量流失,國力急劇下降。因為發動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主要是安祿山和史思明,所以這次事件被命名為安史。因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故又稱天寶之亂。
安史之亂的本質是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和利益之爭,更具體地說,是唐代中央政府與地方割據勢力之間的矛盾鬥爭。安史之亂的領導者雖然利用了民眾對唐朝的反抗和民族矛盾,但這並不影響叛亂的根本性質。
戰爭期間,由於安史之亂對人民犯下的種種暴行,出現了顏杲卿、常山太守顏真卿、平原太守張勛、等反抗鬥爭。這些局部的反暴政鬥爭是正義的,但根本改變不了整個戰爭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