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食譜 - 絲綢之路:漢武帝治理西域的戰略

絲綢之路:漢武帝治理西域的戰略

漢武帝的治國理念和他的父輩、祖輩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積極主動,而不是遵循小草、黃老的條條框框。這種進取精神在處理匈奴問題上最為明顯。

從先秦時期開始,匈奴就壹直威脅著北方的中原華夏政權。戰國時,燕有長城抵禦匈奴,趙武靈壹怒之下騎馬射箭對付匈奴。秦始皇修長城,蒙恬守邊塞,都是為了抵禦匈奴鐵騎南下。

劉邦在即位的最初幾年,曾試圖用武力對付匈奴。結果,他被匈奴人圍困在鄧白(山西大同附近),差點被俘。後來他采納了婁敬(即劉晶)的親朝政策,雙方的戰爭暫時結束。劉邦死後第二年,匈奴單於莫頓曾向他挑戰,要他娶寡居的呂後為妻。呂後忍氣吞聲,親自寫了壹封信,說可汗早有耳聞,說艾嘉其實很醜。我為妳準備了壹位美麗的韓家公主。文景時期都是退休的人,所以休息了壹段時間,繼續跟匈奴和親戚和好。

漢武帝即位後,依托建國60年以來的積累,經過充分準備,啟用了衛青、霍去病等優秀將領抗擊匈奴。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張騫向大月氏(rüzh:和)派遣使節。

敦煌莫高窟第323窟有壹幅唐初著名的張騫出使西域圖。相傳漢武帝擊敗匈奴,獲得匈奴人祭天,供奉在甘泉宮。他派張騫去大夏。晉人叫什麽?這幅壁畫的主題來自舒威《石勞誌》,這不是事實。但是漢武帝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得到了漢唐時期人們的廣泛認同。這幅壁畫顯示得更清楚了。

公元前139年,張騫前往大月氏,這原本是壹種軍事外交行為。大月氏遊牧在河西走廊和天山山脈。匈奴和嶽家也有各自的征服。漢文帝年間,嶽家敗亡,楚王被匈奴所殺。他的頭被匈奴人做成溺水者的器具,嶽家被迫逃往西方。這種信息被漢人知道了,於是派張騫聯絡西方,期望與大月氏聯合行動“斷匈奴右臂”。

張騫沖過匈奴的截擊,向西越過青脊,歷盡艱辛到達大灣(今中亞費爾幹納山谷)。張騫在大宛王派出的侍衛護送下,經康居(中亞的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到達大嶽家。大月氏西遷後,侵占了舊夏國(即阿富汗北部巴克特裏亞)的領土,並已定居下來,從事農業。與張騫交涉壹年多,仍未能言歸正傳,只能退回。為了避免再次被匈奴攔截,張騫將塔裏木盆地南緣改為柴達木盆地,繞道青海回國,可惜被匈奴俘虜。壹年後,匈奴新老可汗交替內亂(謝可汗驅逐其弟可汗之子、合法皇位繼承人),張騫逃脫,於13年(前126年)返回長安。不久,張騫隨衛青攻匈奴。因為他知道匈奴地區的山川地理和水草位置,為漢軍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被封為博王侯。

張騫的首次西域之行雖然沒有與大嶽家族結盟,但卻意外地將西域各國的政治、經濟、地理、文化、風俗等信息報告給漢武帝,引起了漢武帝經營西域的興趣。

大嶽和匈奴之間不僅有戰爭,還有貿易往來。王國維認為,嶽家就是《逸周書》中所說的“俞氏”或《穆傳》中所說的“俞氏”。自先秦以來的很長壹段時間裏,越人不僅與周邊民族進行畜產品交易,還將於闐的玉器販運到周邊的匈奴,匈奴再將貨物銷往中原。玉道上的壹條鏈子就是這麽連起來的。中國大陸換取玉器或皮具的主要商品是絲綢。公元前121年張騫再次出使西域,不再是單純的軍事外交行為,而是包含了更多真實的經貿、文化交流。官方主導的絲綢之路貿易由此形成,先秦以來就存在的民間絲綢之路貿易得到進壹步發展。

在張騫首次出使西域的同時,西漢也對匈奴發動了壹系列的進攻,其中具有決定性的是公元前127、121、119年的三次戰役。公元前127年,衛青打敗匈奴,控制了河南(今河套以南)之地。公元前121年,匈奴在霍去病的進攻下分裂,邪王降漢,河西走廊完全被漢朝控制。公元前119年,衛青和霍去病分頭進攻匈奴,匈奴大敗而逃,從而進壹步把匈奴驅逐到漠北。經過這三次大規模的反擊,西漢在與匈奴的鬥爭中占據了主動,通往西域的道路基本暢通,為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此後絲綢之路的安全暢通,以及西域各國與西漢的友好往來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但西漢的反攻只是消滅了匈奴在漠南和河西走廊的勢力,西域各國仍被匈奴控制,仍威脅著西漢的西北邊境安全。為了徹底鏟除匈奴勢力,也為了梁武帝擴張疆域的野心,梁武帝在第三次進攻匈奴的同年,再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試圖聯絡烏孫等西域各國,牽制匈奴。這壹次,使團隊伍龐大,侍從300人,牛羊1萬只,錢幣絲綢“數千萬”。但這壹次,張騫還是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他們到達烏孫(伊犁河和楚河流域)時,正值烏孫因皇位之爭政局不穩,國內貴族懼怕匈奴。所以西漢與烏孫結盟進攻匈奴的政治目標又失敗了。

但張騫在烏孫期間,先後派遣使臣到大宛、康居、大嶽氏、大夏、安息、體毒以及中亞、西亞、南亞的於闐各國進行廣泛接觸。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65438年+公元前05年,張騫回國,烏孫派了壹個翻譯和壹個使者到長安見漢朝的富民。回稟後,漢朝在西域的威望大大提高。很快,張騫派出的使節也回國了,帶回了很多他們所到國家的使節。從此,中國與西方的交通正式開通,西漢政府與西域及中亞、西亞、南亞的政治、貿易關系迅速發展。來自西方的使節在路上面對面。西漢壹年會派出十幾個使團,少則五六個,多則幾百到幾百個使團規模不等。去過的地方都很遠,去壹次需要的時間從幾年到89年不等。來自東方的商人也在“按日付費”。從那時起,中國和西方之間的陸路交通繼續向西延伸,到達蔡妍(鹹海和裏海之間)和條支(兩河流域之間)等國家。

張騫出使西域,本來是為了團結西北各民族共同抗擊匈奴,但客觀上起到了打通長期被匈奴封鎖的東西陸路交通,溝通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建立中原與西北邊疆友好聯系,開辟了中西直接交往的新時代的作用。這具有如此重大的歷史意義,以至於張騫的使命在歷史上被稱為“空心化”。19世紀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把張騫開辟的這條東西方貿易和文化交流通道稱為“絲綢之路”。

雖然張騫的兩次出使對絲綢之路的開通具有重要意義,但由於這壹時期匈奴勢力並未完全撤出西域,西域與中原之間的交通仍然長期受阻。絲綢之路的真正繁榮和暢通,應歸功於西漢政府對匈奴的打擊和西域的建立。

利用匈奴戰爭的壹系列勝利,西漢於公元前121和公元前111在河西走廊建立了四郡,俗稱河西四郡,以切斷匈奴與羌人的聯系,保證絲綢之路的咽喉暢通。此後匈奴勢力只向西發展,開始了與西漢爭奪西域的長期鬥爭。最終,西漢取得了重大勝利。漢武帝三年(108),漢軍大敗樓蘭(漢樓蘭古城位於今羅布泊西北)和匈奴的車市(今吐魯番)。太初四年(前101),李光禮討伐大宛勝利。漢武帝崩前兩年,即征兵制第四年(前89年),漢軍與樓蘭等西域六國軍隊壹起,再次擊敗匈奴扶持的車氏國,車氏王投降,極大地動搖了匈奴在西域的統治。

繼承王位的趙涵皇帝(公元前87年前74年在位)加強了邊境防禦。匈奴無法占漢朝便宜,而是重點進攻烏孫國,烏孫公主向漢獻帝求援。漢武帝宣帝(公元前74年前49年在位)前二年(公元前72年前),漢朝調集15萬大軍和烏孫攻打匈奴,大獲全勝。經過這場戰爭,匈奴元氣大傷,長期無法在西域與西漢抗衡。宣帝神爵第二年(前60年),匈奴起了沖突。呼韓邪單於在動亂中登基(在位時間為公元前58年前31年)。呼韓邪單於多次出使漢朝。元年(前33年)正月,漢元帝第三次召進香,自邀為漢之夫。把漢宮墻送給皇後為妻(後來的),稱之為“昭君與範”。同樣是“親和”或“和合”,但這壹次,不僅漢匈局勢發生了轉移,而且對漢來說也不再是被迫的屈辱之舉,而是軟化異國的仁政之舉。直到王莽篡位,漢匈之間四十年無戰事。漢武帝到了這個階段,治理邊疆。

回顧秦煌和漢帝治理西北邊疆的歷史,我們發現:

為了抵禦匈奴的蹂躪,趙巖和大秦王朝修建了長城。

為免生靈塗炭,漢初君主與臣民委屈求和,送與漢家公主。

漢武帝為了維護國家的尊嚴,派了壹個大人物獅子去掃蕩魯國朝廷。“如果匈奴不死,我們為什麽要這麽做?”還有“莫教呼瑪過陰山”,特別體現大漢軍人的豪氣。所以打開了西域,打開了絲綢之路。

最後,在匈奴徹底退出西域,臣服於漢朝勢力之後,漢武帝的兒孫們依然用溫和的方法解決了漢匈睦鄰友好的問題。

這樣剛柔交替的循環,顯示了我們古人處理邊疆民族矛盾的智慧,也給我們留下了有益的歷史借鑒和啟示!

(作者是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